书城励志素书
24862200000030

第30章 遵义章(10)

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适时表现出虚弱不堪,无法成事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强大的对手。在厚黑处世中,可以用此计施于强敌,在其面前尽量锋芒敛蔽,忍住自己想有所表现的欲望,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如睡似病的模样,使对方心生鄙夷,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即如闪电般地将对手击败。

李宗吾认为,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可以先装出软弱无能的样子,使其不存疑心,一旦有机可乘,出其不意,可一举将其降服。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是依靠这招,最终杀了曹爽。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曹睿病重。在龙榻上,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将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他。司马懿痛哭流涕,发誓效忠。当天,魏明帝死去,太子曹芳即位,史称魏齐王。两位辅政大臣,司马懿德高望重,曹爽则年轻浮躁。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京城重要的官职。不久,曹爽又奏告小皇帝,说司马懿德高望重,官位却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应将他升为太傅。曹芳应允,将司马懿封为太傅,架空了他的权力。然后,曹爽命尚书省官员凡事要先奏告自己,从而独揽大权。专权后的曹爽一天天骄横自大,像一只急速膨胀的气球。此时,司马懿却压制住自己的情绪,始终对曹爽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到了公元247年,曹爽已经基本控制了朝政,京城的禁军也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于是对朝中的大事,曹爽就基本上不再同司马懿商量了,偶尔司马懿发表些意见,他也根本不听。对此,司马懿似乎并不计较,依然表现出谦恭的样子。此后不久,他的风瘫病复发了,便回家静养,不再管事。这一病差不多就是一年。

曹爽开始对司马懿还不太放心。公元248年冬,曹爽的心腹李胜将出任荆州刺史,他特地让李胜去向司马懿辞行,观察一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到了司马懿府,见司马懿让两个婢女在两旁扶着,才站得起身来招呼李胜,他接过一个婢女拿来的外衣想要穿上,不料手颤颤抖抖,衣服又掉在了地上。随后他坐下,用手指了指嘴,表示要喝水。婢女就端来了一碗稀粥。他接过粥送到嘴边,慢慢地喝,只见汤水滴滴答答地往下落,弄得胸口上湿了一片……

李胜回到曹爽那里,将司马懿的情形一一禀告,最后说:“司马公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了,不足为虑。”这样一来,曹爽算是彻底放心了,从此再也不加防备。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祭扫魏文帝的皇陵,曹爽兄弟也跟随前往,只带了少量的卫兵。他们出城不久,在曹爽府中留守的部将严世忽听到街上有大队人马跑动的声音,心中起了疑心,马上登上城楼察看情况,他一看大惊,只见司马懿坐在马上,带着一支军队向皇宫的方向狂奔,虽然司马懿已经是白发飘飘,但精神依然矍铄。

最后,司马懿逼迫曹爽自请降职,后又诛他三族,不可谓下手不狠。司马懿通过一场兵变,一举击败了曹爽及其同党,牢牢掌握了政权。他的这一招“虎行似病”,着实给曹爽之流有实权没实力的人上了一课!

一个人虽然有才华,但如果表现得太过张扬,即使自己有什么秘密,也会很快地泄露出去,而泄露出去的下场就是失败。而一个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都懂得收敛姿态,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打败对手。

战胜对手需要出其不意,而获得人民大众的支持,则需要广施恩泽。如果选择做一个只懂得享受荣华富贵的君王,并且为了自己舒服不断对百姓进行盘剥,最终也只有走向灭亡。

唐玄宗李隆基创造了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的空前繁荣,但是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者们生活却越来越奢侈。王公、贵族、大官僚、大地主们依靠剥削手段和封建特权占有大量财富,在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刺激下,他们的奢侈欲望也越来越强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唐玄宗,更是纵欲享乐,挥霍无度,过着荒淫无耻的腐朽生活。

开元天保时的全国租庸调总收入极其庞大,其中一小部分用于国家和军队的建设,而另外一大部分却是用于皇帝和皇室的开支。当时,朝廷官僚机构庞大,费用极大,而玄宗以皇帝身份,整天召开歌舞大会,皇宫里整日有乐队吹奏,歌姬跳舞。为了提高盘剥,玄宗还特意将一些精于盘剥之道的大臣放在身边重用,将他们的位置提升到很高的高度,以便于自己对他们下发命令,以及随时征求他们的意见。

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挥霍总是很快就会惹来灾祸,老百姓的不满渐渐地聚集成强大的民怨。外敌看见国家内部不稳,于是就乘虚而入,动摇其统治。最终,发生了安禄山之变。唐朝在李隆基的手里很快由胜转衰,走向没落。

自古以来,道理都是一样。能够为百姓考虑,给百姓优惠,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首要任务的君王,一定都可以治理好国家。而那些整天只知道盘剥百姓,弄得百姓叫苦不迭的君王,最终只能沦为丧国之君,遭到百姓的唾骂。

游说者挂相,天下将纷乱

【原典】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注曰: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捍强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王氏曰:“游说之士,以喉舌而进其身,官高禄重,必富于家;征战之人,舍性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禄难赡其亲。若不存恤战士,重赏三军,军势必衰,后无死战勇敢之士。”

【释评】游士说客,摇唇鼓舌,所以凡说客,唯恐天下不乱。天下大乱,才有他们风光的机会。然而战士浴血捐躯,渴望的是天下太平,合家团圆。如果流血牺牲的暴尸疆场,游说四方的身挂相印,这肯定是一个战乱流离的时代。

张仪的一生是游说的一生,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各诸侯列国之间。张仪是魏国人,年轻的时候求学于鬼谷子门下,学业有成之后就出山游说诸侯,可是到处碰壁,以致贫困潦倒,得不到诸侯的重用,甚至还常常受到侮辱。

公元前329年,秦国为了称霸诸侯,招贤纳士。张仪听说后来到秦国,并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令其参与朝政。他以“连横”的外交政策打破了东方诸侯“合纵抗秦”的阵线,为秦国的强大出了大力。

公元前313年,秦王想讨伐齐国,但当时齐、楚是盟国,攻齐,楚国必然出兵相助,那样秦国就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于是秦王派张仪到楚国。张仪来到楚国后,为了拆散齐、楚联盟,答应割让六百里土地给楚国。而等楚国和齐国绝交后,张仪死不承认,只说当时答应给六里。楚王受辱后大怒,恨不能生吃张仪的肉。楚王为了泄恨,以黔中之地向秦“换得”张仪。还没等楚王出手,张仪早就买通了楚王的宠臣靳尚,靳尚又唆使楚王的宠姬郑袖向楚王吹“枕边风”,使得楚王不但不敢妄杀张仪,而且还待为上宾,以讨好秦国。

张仪得意洋洋地离开了楚国,马上又到了韩国,对韩国君主说:“韩国的土地并不肥沃,多是险恶的大山,生产粮食不多,国家没有储备够两年吃的粮食,士兵也不过二十万。秦国却有将士百万。以韩国之力抵抗秦国,就如同把千斤重的东西垂挂在鸟窝之上一样,必然没有什么好的下场!我私下里为大王考虑,不如结好秦国而攻打楚国,既免去秦国进攻的灾祸,也能够取得秦国的欢心,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韩王是个胆小怕事之人,马上被张仪给“吓”住了。

张仪离开韩国后,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齐国,游说齐王说:“劝大王实行合纵的人必定对大王说齐国地广人多,兵强将勇,又有三晋韩、赵、魏为屏障,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奈何不得齐国。但现在秦、楚已经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宜阳之地给了秦国,魏国向秦国献出了河外之地,赵国割河间给秦国。独大王你如果不顺从秦国,秦国就可以让韩、赵、魏三国进攻齐国,到时候齐国想与秦国结好也不可能了。”齐王一听吓坏了,马上和秦国修好。

之后,张仪又来到了赵国,对赵王说:“大王推行合纵的政策,联合天下之力以抗秦,致使秦兵不出函谷关15年。大王的威势已经遍及山东六国,秦国非常恐惧,日夜加紧操练兵士、囤积粮草,不敢轻举妄动。但大王您做得太过分了,屡次威胁攻打秦国。秦国虽然地处偏远之地,但对赵国心怀怨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今秦国的军队已经驻扎在渑池,秦王特意让我先来通知您与您的大臣们,如今楚国与秦国已经为兄弟之国,韩、魏也恭谨地侍奉秦国,齐国已经向秦国献上盛产鱼、盐的富饶之地。现在的形势,如同赵国的右臂已经断了,断了右臂的人和别人争斗,势单力孤,是非常危险的……为大王考虑,不如和秦国结好。”赵王也被张仪的一番长篇大论“吓唬”住了。

张仪又北去燕国,对燕王说:“如今赵王已经到秦国朝见秦王,并送上河间之地以表示臣服。大王如果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会让赵国来攻打燕国。大王如果臣服于秦,就能够长期免去赵国进攻的祸患。”燕王为了求得与秦国的和好,马上请求献上常山一带五座城池。

张仪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拆散了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的阵线。他能够成功就在于善于利用“恐”的谋略,并抓住主要矛盾即对方的痛处来说服对方。当时的情况是西方的秦国日益强大,而东方六国的实力不断下降,为了不被秦国消灭,东方六国才“合纵”抗秦。但是这种“合纵”不可能是真心联合,而是矛盾重重,各有算盘,互有戒备。张仪正是看准这一点,利用彼此之间的矛盾和警戒,直捣它们的痛处,打破了六国的“合纵”阵线,让它们乖乖地侍奉秦国。

张仪游说是为了能够引起六国之间的纷乱,来帮助秦国达到目的。而张仪游说成功,也就表示天下的纷乱即将开始了。张仪成功了,得到了秦国的重用。像张仪这样的游说之人,能够得到重用,天下纷乱也会成为一个必然之势。

纵观古今,春秋战国时期,以游说之人得到重用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也可以说是天下最纷乱的事情。所以说,游说之客兴盛,则天下必然纷乱。

善待直言者昌,记过不忘者亡

【原典】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注曰:暴则生怨。

王氏曰:“闻有贤善好人,略时间欢喜;若见忠正才能,暂时敬爱;其有受贤之虚名,而无用人之诚实。施谋善策,不肯依随;忠直良言,不肯听从。然有才能,如无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为善。

齐之以德,广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宽大,必容于众;少有过失,常记于心;逞一时之怒性,重责于人,必生怨恨之心。”

【释评】听到正确的意见不采纳,有了错误抓住不放,是残暴的表现。

一个领导者,对敢于向自己进谏的人应该善待,而不是因为别人向自己直言,触犯了自己的禁忌,就想着办法对付别人。历史上有很多明君都懂得直言纳谏的真理。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有很多人都希望能够见到刘邦,说出自己的志向,希望能够为汉朝出一份力。有一个叫做娄敬的人被征去守边,经过洛阳的时候,想通过自己的同乡虞将军见一见刘邦。因为他身穿破烂的棉袄,虞将军觉得他这样的打扮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就对他说:“我先给你找衣服,你换一下,然后再去见皇上吧。”

谁知娄敬说:“我原本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不需要给自己换衣服。”

虞将军见他十分固执,无奈只能带着他去见皇上。

娄敬穿着破袄见到刘邦问:“皇上您定都洛阳,难道高祖是想和周朝比强盛吗?”

刘邦回答道:“我确实有这样的意思。”

娄敬说:“皇上你走的却是与周朝不同的路,周朝祖先积累德政善行十余代,至成王继位,始建洛阳城,各地诸侯来京交纳赋税。所以周朝强盛时,天下和谐融洽,诸侯都敬贡朝拜,表示服从天子统治;四方外族亦皆表示归顺,献出贡品和赋税。至周朝衰落时,天下再无人敬贡朝拜。这不仅是天子德行的衰落,也是整个形势的衰落。如今陛下起兵,大战几十次,小战也不少于四十次,才获得胜利。这一百余次战役中,百姓尸骨遍野,不计其数,您却想与周成王、周康王时代比美,这太不相称了,请陛下居安思危。秦地依靠华山,面临黄河,四面皆可做屏障。一旦紧急,上百万军队即可紧急动员。凭着原有基础、肥沃土地和天然府库,如果陛下建都于此,即使崤东发生****,秦国旧地仍然完整。如果陛下据有秦国内地,就是扼住了天下的喉咙。”

刘邦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均为崤东人士,皆回答:“周朝建都洛阳数百年,秦朝建都咸阳,经历两代就亡了。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北靠黄河,南向伊水、洛水,坚固可靠。”

刘邦问张良意见。张良说:“洛阳方圆不过几百里,一旦四面受敌,此处当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南有巴蜀的丰富资源,北有草原畜牧利益,可依靠西、北、南三面险要地形防守,只需注意在东方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叛乱,可顺流而下转运足够的军队和军需物资,这真可谓千里铜墙铁壁、天然府库般的国家。娄敬建议有理。”

刘邦说:“娄敬虽然给朕说建议的时候带着轻蔑的语气,但是他毕竟是个人才。朕以为,这样的人应该重用。”于是,汉高祖命令大臣,从洛阳迁都长安,并给娄敬赏赐,封他做中郎。

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一般都是心地坦荡,不懂得藏匿自己心情的人,所以大多数敢于直言的人都是有什么说什么。对于这样的直言之诚,作为上司应该多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