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得好:“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一个人不讲诚信,那么你就不可能有威信。而对那些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来说,信用度就会很高。
有的人喜欢为了一点小利益不讲诚信,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威胁到自己的一些利益,于是就将诚信放在一边,去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事情,做的时间长了,别人也不会愿意再和你共事,再相信你了。因为你总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甚至玩弄别人的感情。还有一些人喜欢耍小聪明,总是拿别人当傻瓜,以为自己是聪明人。将一个谎言说得天花乱坠,骗得了一些不明就里的人的信任。但是,只要这个人一旦露出了马脚,那么他的信用度一定会降到最低点。最终,不但失去了大家的信任,或者还会为自己的谎言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实中总是有不守信用的例子。人与人之间相处,信任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爱人之间,如果一旦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最终都不会相处好。在单位上下级之间,领导不信任下属,下属不信任领导,那么这个单位的工作效率必定十分低下。有句话说:“信用是无形的资产。”一个守信用的人,即使能力有限,最终也会取得大家的信任和原谅;而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即使非常聪明,也不会有人愿意和他合作。
吃亏越多,得到越多
【原典】薄施厚望者不报。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王氏曰:“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释评】总是有一些人,对别人付出一点就想着让别人怎样报答自己。有句话叫做“施予总是比接受好”,自己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给别人一些微薄的恩惠,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许多人怨恨别人,总是想着自己为别人付出了,但是没有得到别人的回报。如果一味地如此,反而会弄巧成拙。被你施予恩惠的人,本来应该因为恩惠而感激你,但是因为你的抱怨反而会憎恨你。付出其实是一项人情投资,付出越多就会得到越多。
俗语有云:“吃亏是福。”这里所谓的吃亏是有意识地主动去吃“亏”,其行为当然也是有目的性的。有时候,你表面上好像做了一件非常吃亏的事情,其背后得来的却是极大的好处。起兵之初,刘邦让萧何主持关中的事务,他自己在外征战。当刘邦与项羽对峙时,却三番五次地派人慰问萧何。萧何觉察出刘邦是在怀疑自己,弄不好就要惹来杀身之祸。经过与谋士商量,他把自己的弟弟和亲戚中能当兵的壮年男子全送到了刘邦的军队中。这样做虽然让家人和亲朋不理解,但萧何知道,这个“亏”是一定要吃的。
果然,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以后,在与群臣评论谁的功劳最大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会说是萧何。众臣觉得萧何虽有功,毕竟只是个文官,怎么能与那些在战场上拼死厮杀的将领们比呢?刘邦却说:“你们所有人都只有自己跟着我,虽是出生入死,也不过是你们一人而已,可萧何把他全家都送到了军中,他是带着整个家族与我刘邦共荣辱啊!”于是群臣哑口无言了。萧何此后更受重用,位及相国。
萧何因为当年的这一明智之举,不但使刘邦的疑心尽去,还为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厚黑学认为,真正懂得在厚黑为人处世上寻求利益者,往往都是不拘泥于一时的“亏”和“福”的。只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福利。
古时候,有个国王想买一匹千里马。他派人四处寻找,可找了三年也没有找到。有个大臣打听到某个地方有一匹千里马,就对国王许愿说,只要给他千两黄金,他保证三个月内把千里马带回来。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大臣马不停蹄地去找那匹千里马,可当他赶到那里时,那匹千里马却已经死掉了,它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一架马骨。大臣想:自己已经向国王许了愿,如果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去,国王肯定会怪罪,闹不好性命都会不保。怎么办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大臣终于有了一个主意——他拿出所带黄金的一半即五百两黄金,买下了那匹千里马的骨头。三个月的限期到了,大臣便带着买来的马骨去见国王。见大臣买的不是千里马,而是一架马骨头,国王大怒道:“我要你买的是千里马,你却花五百两黄金给我买回了这些无用的马骨头,难道你不知这是欺君之罪吗?”
大臣平静地回答说:“陛下请息怒。您不要小看这马骨头,它会为您变出千里马。”
国王听了之后很纳闷:“此话怎讲?无用的马骨头怎么能变出活马来呢?”大臣说:“死的千里马尚且肯出五百两黄金,何况是活的千里马呢?听说陛下肯花五百两黄金买一架千里马的骨头,天下的人就会相信您真的爱惜千里马,因此很快就会把活的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国王认为大臣说的有道理,就以隆重的仪式埋葬了马骨。这件事不胫而走。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把三匹千里马送到了国王的面前。
身带千金欲求千里马而不得,用五百两黄金买回一架马骨,就有三匹千里马上门求购。其中得失,一目了然。故事中的大臣做的“吃亏”事自然也就变成了好事。可这样的“好事”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通达世事的智慧和敢于吃亏的勇气。所以,做人做事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就不肯放手,更不要抱着死也不吃亏的心思,要学会在表面的亏损中求得藏在暗处的福利。吃亏上当心中要平静,懂得舍弃和释怀。如果吃一点小亏就念念不忘,斤斤计较,烦恼绝不会减轻,只有日渐增长。
富贵不忘贫贱,静坐常思己过
【原典】贵而忘贱者不久。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释评】富贵了,有权了,就翻脸不认人,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得志心态,这样的人为人处世一定是失败的。而做事总是挑别人毛病,总是认为自己做得够好、够周到的人,一定也浑身是毛病。而且总是挑别人的毛病,最终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变成孤家寡人。
秦朝末年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起义的领导人之一陈胜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糊口,在地主家里做长工。在休息的时候,他对伙伴说:“我有远大的志向,想要去实现。”有伙伴对他说:“做长工就是我们的命运,你还说什么远大的志向呢?”陈胜感慨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是也有人对他说:“陈胜,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做出一番大事业的。”陈胜很感动,对这个人说:“我如果有朝一日得到富贵的话,一定不会忘了你的。”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等九百余人被征调去戍守渔阳,当他们到达大泽乡的时候,适逢大雨,道路泥泞,路桥被毁,无法前行。估计已经不能按期赶到渔阳了。按照秦朝的法律,超过规定期限的,一律问斩。陈胜和吴广商议道:“如今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逃跑捉住了也是死,奋起反抗大不了也是一死。既然都是死路一条,不如死得轰轰烈烈。”于是他们决定铤而走险,冒充是太子扶苏和项燕的部下,砍下树木当兵器,斩下竹竿为旗帜,不畏秦王朝的****,首先发动了起义。
起义不断地发展壮大,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纷纷投奔义军,起义队伍实力大增。他们攻占了大泽乡、靳县,待到攻下陈城后,队伍已发展到有战车六百多辆,骑兵千余人,步兵好几万人了。众人顺势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此时,原本是一介草民的陈胜变成了叱咤风云、一呼百应的帝王,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的陈胜早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年在田里劳作时对伙伴们说的话。一次那个曾经鼓励过陈胜的人知道陈胜已经做了大王,就跑去找他。到了大殿门口,那个人对守卫的军士说:“我曾经和陈胜是好兄弟,希望你们能带我去见他。”士兵看来人衣衫褴褛,身上肮脏不堪,简直不敢相信他说的话。但是,士兵还是把这件事情禀告给了陈胜。
陈胜命人把此人带过来见自己,但看到这人衣着寒酸的样子,立即后悔自己做的决定。他和别人说这个人不过是自己在家乡时候认识的老乡,现在知道自己做王了,所以想过来投奔自己。陈胜让下属随便给他找个地方住,随便给他弄点吃的,而自己竟然不想理这个旧友。
旧友明显地感觉到了陈胜的态度不好,他对给他安排住宿的士兵说:“我和陈胜当年是老朋友,我们无话不说,但是他现在当王以后,竟然像不认识我一样啊。”
士兵很快将这句话传了出去,一时之间士兵们议论纷纷,都说:“难道我们大王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吗?”
陈胜也隐约听到了这些传闻,他对手下说:“给这个人一些钱,让他快点离开这里,我已经很对得起他了。”
结果,这个人却来到了陈胜的面前说:“陈胜你真的是忘记了当年的誓言了,你当年对我说‘苟富贵,勿相忘’。如今你富贵了,却忘记了誓言,也忘记了你曾经认识我这回事情。”
这句话激怒了陈胜,他一怒之下竟然把自己的旧友给杀了。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原来自己的大王真的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自己富贵了,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竟然把朋友给杀了,跟着这样的人还有什么意思了?不久以后,士兵们纷纷离开了陈胜。张楚政权尚未巩固,却已经分崩离析。陈胜被迫自杀,起义宣告失败。
有句俗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人一旦地位得到了提升以后,心态就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此时,人一定要把握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为地位得到了提升,而抛弃自己旧友的人,最终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变得一无所有。而那些知道自己的身份,能将现在和过去做一个冷静揣度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就。一个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总要有一个标准,贫贱之交不可忘是一个标准,常思己过也是一个标准。人无完人,即使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你能将事情做得很好,但也不代表你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一旦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最终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有一个寺庙里住着一个住持和他的几个徒弟。住持在佛教界很有名,佛经被他讲解得头头是道。但是,徒弟们发现,师父讲解佛经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做住持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个住持常常向自己的徒弟抱怨:“看看现在的佛教界,有几个人的佛经讲得比我好,但可惜的是,我偏偏做这个小庙的住持,带着你们这几个不争气的徒弟。你们每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和你们讲经也只不过是浪费我的时间罢了。”
有一个徒弟听见住持整天抱怨,不禁想:“难道我们的师父真的是大材小用了。”这样想着,这个徒弟就跑到禅房里跟自己的师兄弟说:“我们不如去听听别的住持都是怎样讲佛法的吧。”师兄弟们商量了一下,派了两个人去离庙不远处的一座庙宇里听讲经。到了那个庙宇以后,他们发现,这座庙的规模竟然比他们的那座还要小,但让人吃惊的是,他们听到的佛法竟然比他们住持讲的要精辟透彻得多。
讲经结束以后,这两个和尚结伴来到了小庙住持的禅房,双掌合十问道:“禅师,您讲得我们茅塞顿开。您有这样透彻的顿悟,在这样的小庙里做住持岂不是委屈自己吗?”
禅师笑着说:“岂敢岂敢,我只是懂得一点禅理的毛皮罢了。我曾经听过一位得道高僧讲解经文,他是一位游走天下的禅师,居无定所,根本没有落脚之处,但是经文却参悟得比我要好上百倍。我参悟的技艺如此拙劣,实在是惭愧啊。”
两个和尚听完,相视一笑。他们回到庙里,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一一告知了其余各位师兄。于是这个庙宇的和尚留了一封信作为辞别,纷纷离开了寺庙,一夜之间这个寺庙里只剩下了那位整天抱怨自己大材小用的住持。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虽然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但总是有不足的地方,须知有人做得比你更好。多看看自己的不足,多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真正地进步,取得别人的信任。
前嫌尽弃,心胸广阔好成事
【原典】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王氏曰:“赏功行政,虽仇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释评】汉高祖刘邦不计较与雍齿的私仇,封他做什方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帮助太子李建成对付自己,任命他为宰相,成大事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气量和风度。有人无意间瞪了你一眼,你就念念不忘;有人骂了你一句,你就非得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方解心头之恨,这是十足的小人行径,并非大度的君子作风。
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有博大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