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24862200000022

第22章 遵义章(2)

这时,阿宝父亲生前的一个朋友正好路过,看见阿宝拿着一本书,昏倒在路边,不禁起了恻隐之心。他找来帮手,将阿宝带回了家里。救醒阿宝以后,就把他留在身边,让他专心读书。阿宝感激他的救命之恩,从此用功读书。

一次吃饭的时候,阿宝无意间看见了这家的小姐,不禁为小姐的美貌所动,整日茶饭不思,更不用说读书了。老员外的朋友看见阿宝这样,不禁有些失望。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对阿宝说:“我想托你把这封信送给某某人。”接着又给了阿宝一些盘缠。阿宝拿着信和盘缠,一路寻找,但没有找到父亲的朋友要找的人。

眼看盘缠快要花完了,阿宝打开信看了看,发现信上写着四句打油诗:“当年路旁一冻丐,今日竟敢戏腊梅;一孔桥边无表兄,花尽银钱不用回!”读完以后,他心生羞愧。想着救命恩人这样待自己,自己却没有珍惜机会,犯了错误。阿宝痛哭了一番,然后想:我要把盘缠钱赚回来,还给我的救命恩人,然后当面跟他谢罪。

就这样,阿宝一边读书,一边赚钱。几年后,他已经赚够了盘缠,而且还参加了考试,考中了功名。这天,阿宝拿着银子来到了恩人家里。见了恩人,急忙跪下赔罪,并奉上当年的盘缠。恩人询问阿宝这些年的境遇,听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自然为他感到高兴。阿宝听说恩人家的小姐依然没有婚配,在取得小姐的同意之后,阿宝和她结为伉俪。

人生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有时错误是人生的关键点。没有错误,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自然也不会有进步。知道错误,将错误当做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就。

出言不逊,则祸之所伏

【原典】以言取怨者祸。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释评】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满天吹牛,口出狂言,那么如果事情没有办成,你可能就会失信于人。还有,生活中有很多说得太多的人,也容易犯出言不逊的错误。说得多不如听得多,做得多。因为有很多祸端都是口里说出来的。就日常事理而言,如果事关重大,那就是祸福攸关的问题了,这就是“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之谓也。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明智的人,也无法保证自己的观点永远都是正确的,有赞赏者,就必有反对者。所谓“祸从口出”,话说得太多也肯定会遭到非议。所以,平时说话最好慎重一点,减少争论,缄默做人。

生活中很多人总喜欢表述自己的观点,申明自己的主张,可有时候,自己的观点未必正确,主张也未必合理。所以,很多时候,急于表达未必比沉默倾听来得更有意义,尤其是当你想要提出要求或与别人的意见有分歧时,开口更要慎重,深思。例如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值得提出来,更不必大动干戈地把小分歧变成大冲突。此外,情绪不稳定或是处于气头上的人最好对分歧避而不谈。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天资很高,过目不忘,出口成章,被后世誉为:“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

相传,苏东坡官拜翰林学士时,在宰相王安石门下做事。王安石很器重他的才能。然而苏东坡自恃聪明,对王安石常多讥诮讽刺的言辞。

一次王安石与他做解字游戏,谈到坡字,坡字从“土”从“皮”,于是王安石认为“坡乃土之皮”。苏东坡笑道:“如果照你这样说的话,那么滑字就是水之骨了。”王安石心中不悦。

又有一次,王安石与苏东坡谈及鳃字,鳃字从“鱼”从“儿”,合起来便是鱼的儿子的意思。苏东坡又调侃说:“鸦可作九鸟解,毛诗上说:‘鸣坞在桑,其子七今。’就是说鸿有七个孩子,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只鸟吗。”王安石听了不再说话了,但心中对苏东坡的轻薄已经非常反感。不久把他贬为湖州刺史。

苏东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满回京。想当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贬的结局,于是回来之后就决定去拜访王安石。这样想着就来到了宰相府。此时,王安石正在午睡,书童便将苏轼引入王安石的东书房等候。

苏轼闲坐无事,见到书桌上的砚下有一方素笺,原来是王安石两句未完的诗稿,题是“咏菊”。苏东坡不由笑道:“想当年我在京为官时,他写了那么多的诗也不假思索,没想到仅仅过了三年,他就连一首诗也写不完整了,起了两句头便续不下去,就这样放在这里,真是江郎才尽。”于是他就把这两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不通的。”诗是这样写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在苏东坡觉得,西风应该是在秋天才吹起,而菊花在深秋盛开,开得也是最久,即使焦干枯烂,也不会落瓣。这样一念一想,苏东坡已经按捺不住,他就依着前两句的韵律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但是当自己写完之后,又觉得不妥,因为这样做就是抢白了王安石,只怕又会惹麻烦,但是如果自己把这篇诗稿撕了,又不成体统,左思右想后,怎样做都觉得不妥,于是只得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结果第二天,皇上降诏,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有时候,想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话做事总是耍小聪明,反而会弄巧成拙。做人,不要妄想用言语慑服别人,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越不能掌控大局,因为可能是说多错多。大多数时候,说得越少,就显得越神秘。当学会了闭上嘴巴时,实际上就获得了更多拥有主动的机会。

俗话说:“沉默是金”,适当地沉默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可以给予对方梳理思路的时间。有位名人说:“沉默是迷人的、富有力量的。”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想在谈话中取得主动的地位,有时候沉默可能要比说好得多。

令行禁止,心无信则事毁弃

【原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号令不一,心无信而事毁弃矣!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无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释评】作为一个领导人,凡事都要说到做到,这样才能获得下属的尊重,也才会有自己的威信。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或是朝令夕改,出尔反尔,这样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一个管理者,如果想要自己的团队纪律严明,就得让所有的下属照章办事。在自己下达命令的时候,或者是对既定制度的执行都要严格。一旦命令下达,或者制度一旦订立,就不能允许下属违背。当然,有些特殊的情况要特别考虑。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的命令一旦下达,就不允许有丝毫的动摇。

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58年),因为匈奴不断地集结重兵在大汉北部边境进行烧杀抢掠,所以汉文帝派几支军队对这些经常有匈奴兵出现的地方把守保卫。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去****,他来到霸上和棘门这两个军营的时候,****的车队都是长驱直入,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但是,当汉文帝的****队伍来到细柳军营的时候,遇到了大不一样的情况。

当文帝的****车队来到细柳军营的门外时,被守营门卫拦住不让进去。****车队的先行官吏对这些守卫说:“你们赶紧放我们进去吧,皇帝随后就要到了,我们是先行队伍。”

这个时候,这些守门的卫士说:“我们的军营有着严格的命令,就是在军营里一定要听将军的命令,而不听皇上的命令。”当文帝的车队到了的时候,果然还是被挡在了门外。

于是,文帝出示自己的凭证,让这些守卫拿着这个凭证去对将军周亚夫传达自己想要****的意愿。得到允许以后,文帝的车队才被放行。但是,守卫的将士说:“将军规定说,在军营内,车马不得奔跑。”

听到这样的说法,文帝的****队伍只能放松马的缰绳,让****的队伍慢慢地走。在进入军营以后,他们才发现,在细柳军营里看到的景象和前面两个军营里是完全不同的。这里的军官和士兵都穿着铠甲,手里拿着刀枪,守城的士兵都张弓搭箭,戒备十分森严,好像随时准备迎战一样。

文帝一行来到营帐中,看见将军周亚夫同样穿着铠甲,手里拿着兵器,站在那里迎接他们。他看见了汉文帝,并不下跪,只是拱手说道:“皇上恕我戎装在身,不能下跪。我只能用军礼拜见皇上。”文帝受到了震动,坐在马车上对周亚夫进行了严肃的答礼。

在****慰问以后,文帝他们走出了细柳的军营。这个时候,很多大臣都觉得周亚夫的做法太过于嚣张。但是文帝却说:“周亚夫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真正的将领。而之前那两个军队就像儿戏一样。”当匈奴滋扰边境的情况好转以后,文帝就命令将这些军营撤掉,而周亚夫被他任命为中尉,保卫京城的安全。

一个团队,要做到有效率就必须有严肃的纪律,而且在执行纪律的时候,团队的领导人还必须要身先士卒,这样才能让下属更好地遵守纪律。纪律一旦制定,就一定要严格地执行,绝对不能动摇,一旦动摇就会弄得人心浮动,不利于领导者的管理。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手下有一著名的将领叫做彭越。在彭越年轻的时候,曾经组织过起义军响应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因为他非常有号召力,很快就聚集了一百多人的队伍,但是因为这支队伍没有首领,大家就纷纷让彭越来做这支队伍的首领。彭越起初不答应,但是因为敌不过众人的再三恳求,才答应做首领。在做完这件事情以后,他们相约在第二天日出的时候再一起汇集在此地。迟到的人,就会被斩首。于是,到了第二天,很多人早早就到了,但是也有一些人过了约定的时间还迟迟没有到。等到所有的人都到齐的时候,彭越说:“既然我们决定建立一支像样的队伍,就必须按照这支队伍的规定办事情。我们约定日出的时候在这里聚集,但有几个人还是迟到了。我们昨天说好了迟到的人就要被斩首,但是有这么多人迟到,我们只能选择斩首最后到的那个人,以振军威。”这个时候,有很多人求情说,这是第一次,就算了吧。但是,彭越说:“我们要想严肃军纪,就得从第一次开始。如果第一次没有做好,那么以后也不可能做好。”说完,就把那个最后到的人给斩首了。就这样,彭越在军中树立了威信,大家都很害怕也都很尊敬他。彭越带着这支有着严明纪律的队伍攻城略地,很快队伍就发展壮大起来。

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就要求它的领导者做到“令出如山”。因为只有制定了严格的命令,才能让自己的下属有戒备的心理。当然,在执行命令的时候,还要严格果断。如果只是制定了这样的规则,但是执行起来拖拖拉拉,或者区别对待,也没有办法使领导者做更好的管理。只有在制定了规则以后,果断地按照规则办事,才能让自己的下属信服,也才有利于领导阶层的管理。

喜怒无形,则不怒自威

【原典】怒而无威者犯。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于呋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释评】领导者的威严不是装出来故意给人看的,这是一种内在的素养。有的不怒而威,有的怒而有威,有的则虽怒不威,周文王虽从不声色俱厉,但四邻国家都怕他。

人们常说有城府的人能成大器,所以心中能埋住高兴和怨气的人通常有很大的机会成就一番伟业。因此,请将愁苦和悲切留在心里,而不是整日悬挂在脸上。

《三国演义》中讲述曹操赤壁大战兵败后,在北逃途中路经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分险要处时,不顾兵困马乏和焦头烂额的事情出现,却在马上扬鞭大笑,引来三处埋伏。这种做法似乎很难让人理解,但却激励了将士的精神。

曹操在兵败的时候能够表现出的大将风范是少有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在这方面记载的故事不在少数。有的领军能够在“敌军围困千万重”时做到镇定自若,不动声色地指挥,随从的将士也能够做到稳扎稳打,而不是惊慌失措地逃亡。

不喜形于色的战术,在史书中被认为是克敌制胜、反败为胜的法宝。例如,“我自岿然不动”这种自信让人觉得咋舌,但是其效果却很明显。在官场中,无论对上司的怒斥和咒骂多么不满,即使自己心情再不畅,怨气冲天的你,最好还是将真实的情绪埋藏起来,满脸笑意地回答:“是,是,是。”在商场中就更是如此了,谈判上的“喜怒不形于色”是商战取得成功最起码的要求。

据心理学家研究,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哲学只能被称为一种谋略,因为尽管你脸上不表现出来,但是心中的怒火和喜悦一样是真实存在的,正像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样,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

还有一种境界更高,叫“宠辱不惊”,一般人想要修炼成这种境界是很难的,而“宠辱不惊”的人在面对宠爱、升官、发财时不起任何波澜,对屈辱、贬官、损失几十万更是如此,所以普通人是很难达到这个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