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30岁从青涩到而立
24861600000013

第13章 面对心理疾病 年轻的你无须恐惧

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口角对话:"你这人脑子有病吧?""你才有病呢!"实际上,他们说的"病"就是指心理疾病。但相对生理疾病而言,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上有病。他们认为那很不光彩,即使自己可能真的有。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

正确看待心理疾病

郭新今年27岁,工作已经四年。有天他无意中看了一本介绍心理疾病的书,突然发现自己具备书中所说的大多数症状,一时间非常着急。他把这个情况告诉家里人,家里人觉得有点可笑,没有当回事。他又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说不能相信书,相信的话谁都有病。这让郭新不知如何是好。

赵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有天,他的诊所来了位前来咨询的女士。这位女士说她怀疑自己得了强迫症。赵孟问为什么。她说很多心烦的事她不想去想,但是自己好像控制不住,非要去想。赵孟笑着说:"这样你觉得就是强迫症吗?"这位女士又说:"那么我就是得了抑郁症,我整天都高兴不起来,心情老是很郁闷。"这话同样让赵孟觉得有意思。他笑着对这位女士说:"不论是强迫症还是抑郁症,都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啊。"

吴迪今年26岁,不久前失恋了。痛苦的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去上班也拒绝和外人联系,在家也少言寡语。这样持续了有半年多,他父母以为自己的独生子只是失恋后在闹情绪,问题不大。后来吴迪吃饭也渐渐少了,身体渐渐虚弱下来。他父亲说要不带他去医院吧。母亲则说:"去什么样的医院啊,是一般看病的医院还是精神病院啊。一般的医院可不治心病,精神病院关的可都是些精神病啊。"

上面的案例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有些人怀疑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可要么不敢前去求助心理医生,要么对心理疾病进行自以为是的理解。其实这些态度都对患者能否获得及时诊断治疗有不良的影响。

警惕这几类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有很多种,但我们经常听说的以及常见的主要有五种:焦虑症、失眠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过去50年间,全球自杀率上升了60%,其中大部分自杀者都是因为心理健康受损,长期受到心理疾病的折磨,最终想以死解脱。上述的五种精神疾病都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主要"凶手"。

1.抑郁症

导致自杀的心理疾病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抑郁症,如不久前的著名艺人陈琳、贾宏声,他们都是其受害者。虽然抑郁症患者不是全有自杀念头和行为,但多数自杀的人都有较重的抑郁情绪。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等。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大约有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抑郁症正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其实抑郁症是可以治愈或得到控制的,比如借助药物疗法、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根据患病程度进行治疗,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失眠症

失眠症表现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等。

我们都知道长期失眠必定影响身体健康,但它也可能引发自杀行为。据美国心理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患有失眠、早醒等睡眠障碍疾病人群的自杀倾向是普通人群的3倍。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认知功能紊乱,幸福感降低,进而引发自杀冲动。

失眠症患者在找到经常失眠的原因并设法解决后,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催眠药,或者少喝妨碍睡眠的饮料,如咖啡和茶,同时也要减少饮酒,避免产生睡眠对酒精的依赖性。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自身思虑过多及外在打击等原因,出现了思想紊乱、幻觉、妄想等症状,进而被迫走上了不归路。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动机不止一种,有的是因为幻觉,比如受到了上帝的召唤等;有的是感觉自己被逼迫得走投无路,只有靠自杀来解决。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但容易自杀,也有一定杀人的倾向。

4.焦虑症

关于焦虑症我们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它也是容易引起自杀的心理疾病之一。而且由于如今不少白领一族工作压力巨大,患有这类心理疾病或倾向的人正与日俱增,大家应该提前做好心理防护。

5.强迫症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患者一般能意识到自己这种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是不必要的,比如反复起床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却不能自己控制。从而出现不安和烦恼情绪。

强迫症患者之所以自杀,一方面是因为不堪精神折磨,另一方面是因为久治不愈,于是思想变得极端,想通过毁灭自身的方式来终止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

广大青年朋友一定要警惕上述五类心理疾病,当然其它心理疾病也不能忽视,比如恐惧症、意识障碍、感知障碍、不良嗜好、怪癖症等,因为它们也很有可能转化为上述五类疾病,而且它们自身的程度如果严重后也有可能引发自杀行为。只要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的症状,哪怕是轻微的,都要提高警惕,提前应对,最好及时找心理医师进行诊察。

心理疾病无需恐惧

心理疾病看似可怕,但我们无需恐惧。只要你掌握一些重要的原则与方法,心理疾病就会很难找上你,即使一不小心找到你,你也有办法将它赶跑。

1.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培养出一种健全的人格。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会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认识和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这样,你的心胸才会开阔,才会较少受到人世间纷繁复杂事情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我们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什么是人格?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修养等个性。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能够认清自我,把握自我,豁达,大度,充满自信,对社会和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既能保持自己个性,又能与社会相融合。这样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身精神疾病的免疫力。

2.要多与人交流,切忌将自己封闭孤立起来。很多患有精神疾病最后导致自杀的人,大都是长期将自己闭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外界隔绝。最后越想越极端,越想越矛盾,越想越痛苦,最终选择了靠死亡来解脱。其实,只要我们打开心扉,与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街坊领居交流倾诉一下,即使他们不能彻底解决你的问题,至少你也得到了一定情绪上的宣泄。否则,不良的情绪就会像灰尘一样,只会在你封闭的外在空间与心灵空间中越积越厚。

3.尽量在生活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少人有些好高骛远,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却把目标定的很高,而且经常脑海中想象自己已经成功的场景。结果受到打击后,情绪一落千丈,心情压抑,茶不思饭不想,甚至对整个生活都失去了信心。实际上只要我们摆正心态,踏实稳健,即使我们做某些事失败了,也可以通过其它兴趣来恢复自信心。

4.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今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去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这样不但能丰富你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经常有人说:"不学习不知道,一学才发现自己是那么无知。"

除了学习各类知识,一些体育文化活动也要多参加,它们也能使你的身体和心灵感到舒适与愉悦,并且变得更加强壮。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体会到生活中的诸多乐趣。

5.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无时不刻不生活在与人打交道的社会环境中,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然会让自身受到伤害。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要从自己的心态出发。不要对他人抱有过高的奢望,也不要令他人对你抱有奢望。遇到争议时,求同存异,而不能把他人的过失记恨在心,不要让相互关系中的不协调因素影响相互间的接触。

6.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诊断,轻松面对。我们前面说过,一旦发现或者仅仅是怀疑自己有心理疾病,就一定要及时诊断,切勿讳疾忌医。即使诊断出自己患有某类精神疾病,也要轻松面对。因为大量实践证明,心理疾病通过系统正规的治疗,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

总之,生活是漫长又复杂的,生活的意义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你还未患上或已经患上心理疾病,我们都要想办法认真、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这样心理疾病就会对你无可奈何。

总结提示:

很多人产生心理疾病导致的生理症状后,往往先去医院的非精神科室就诊。比如在很多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心内科等科室,经常能听到病人向医生诉说:"我最近感觉心慌"、"我最近睡不着,头也疼得厉害"等等。然而,经过医生各种仪器检查后,却查不出身体上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这些躯体症状大多由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引起。因此,广大青年朋友如果有类似情况,应当直接去医院的精神科或是心理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