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当前的奋斗法则
24859300000006

第6章 厄运打不垮信念(5)

玛莉·马特琳饰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只能靠极具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来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等。

玛莉·马特琳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她勤奋、严谨地对待每一个镜头,可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她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就这样,玛莉·马特琳成功了,毫无争议地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

玛莉·马特琳获奖之后,做人与处世的态度一如既往,继续保持着谦虚和低调。她对许多人表示:“我是个聋哑人。我所取得的成就,只要肯于努力,每个人不仅都可以做到,而且完全可以比我做得更好。”

当众多影迷请玛莉·马特琳签名留言的时候,她多次写下了一句广为流传、颇有影响的话:“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许多媒体将她这句与人共勉,称之为“第一个聋哑影后的名言”。

从头再来

1933年,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的时候,加利福尼亚的哈里逊纺织公司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化为灰烬。3000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董事长亚伦·伯斯宣布破产和失业风暴的来临。

在无望而又漫长的煎熬中,他们终于接到了董事长办公室的一封信:“向全体员工发放一个月的工薪。”员工们深感意外,又惊喜万分,纷纷打电话或写信向董事长亚伦·伯斯表示感谢。

一个月后,正当员工们为下个月的生活发愁时,他们又接到董事长办公室发来的第二封信。董事长宣布:“向全体员工再发放一个月的工薪。”员工们接到信后,与其说是意外和惊喜,不如说是为纺织公司的兴衰而焦急。第二天,他们纷纷涌向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南方联络被中断的货源……

三个月后,哈里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对这一奇迹,当时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这样描述的:

“3000名员工使出浑身解数,昼夜不懈地卖力工作,恨不得一天干25小时。那些当初劝亚伦·伯斯领取保险公司赔偿金一走了之的人,那些当初批评亚伦·伯斯感情用事、缺乏商业精神的人,也都改变了态度,无不对他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现在,哈里逊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公司,它的分公司遍布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

1914年12月,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美元,但事前却只报了238万美元的保险。

当大火熊熊燃烧的时候,爱迪生24岁的儿子查理斯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的寻找自己的父亲。他最终找到了,看到了:爱迪生平静地看着不可遏制的火势,一头白发在风火中飘动。

查里斯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我真为他难过。他都67岁了,可眼下这一切使他一生的努力付诸东流了。他看到我后突然喊道:‘查里斯,你的母亲去哪儿了?去,快去把她找来,她这辈子恐怕再也看不着这样的场面了。’

“第二天早上,爱迪生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和过失都被大火烧了个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可以重头再来了。’”

火灾刚过去3个星期,爱迪生就成功地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追求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一旦人的灾难被化解了,新的希望也就降临了。

从俗家弟子到著名演员

1984年4月29日,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省南河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

1992年,他在村子里看了一场改变自己命运的露天电影——《少林寺》。看完电影之后,他产生了一个梦想,要像李连杰那样练就一身好功夫,然后去拍电影,进而摆脱穷困的命运。

“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子才8岁,想去少林寺,想去拍电影,简直是胡思乱想。”王宝强的父母说什么也不答应,他们不相信,更多的是舍不得!

小小的孩子竟然说出了向爸妈保证的大人话:“我将来挣钱了,一定好好孝敬、报答爸爸妈妈,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孩子的孝心和渴望,最容易让父母动心和妥协。不久,他去了少林寺,剃了光头,吃起了素,成了一名俗家弟子。他每天跑步、踢步,练得浑身酸痛,有时候疼得连喝水、吃饭都困难。

在少林寺苦练了6年,王宝强学会了三截棍、二指禅,特别是醉剑和醉拳,成了他的强项。此时他觉得,应该下山去追求自己拍电影的梦想了。师父看出他如饥似渴的样子,也就同意了。

2000年,16岁的王宝强怀揣着500元钱和当电影演员的梦想,第一次到了北京。他一路打听,终于摸到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他坚信,有意义的人生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3天后,王宝强得到了生平的第一个角色——剃光了头,拖着一条假辫子,穿上长袍马褂,在“清代”大街上“溜达”的群众演员。虽然一天只有20元钱的报酬,但毕竟拍上了,他打心眼儿里高兴,“溜达”得也比别人更加投入,更加专心致志。

没多久,拍完播出了。他瞪大了眼,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在各个场景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却始终没能见到自己。但他坚信,电影里跑龙套的人最后变成大明星的故事一定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北京闯荡的初期,为了填饱肚子,王宝强曾在《银鼠》、《孝庄秘史》等影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一天最多挣50块钱,每月收入几百元不定。他和几个朋友一起租最便宜的平房,条件十分简陋,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几乎没有一天吃过三顿饱饭。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咬牙坚持,从没伸手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他一边到工地打零工,挣生活费,一边继续在北影厂门口等待演戏的机会。

只要有戏演,不管多小的角色,王宝强都会全身心地投入。拍撞墙,他就真撞,撞得鲜血直流。正是因为能吃苦、肯付出,电影厂里的不少人都挺喜欢他。找他拍戏的剧组越来越多,戏份也越来越多。以前最多有个侧脸,后来能有正面镜头了,再后来要说台词了。他坚信,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只要一天比一天好,就一定有希望。

追梦的道路一波三折。2002年的大年初一,王宝强没有吃到饺子,蒙着被子大睡了一天。到晚上12点,他饿得实在不行了,去卖馒头的邻居家敲门,赊账买了5个馒头,闷着头,一口接一口地吞。吞完后,他没敢喝水,害怕把胃撑坏。他告诫自己,过日子就会有麻烦,何况自己是在追梦,必须挺胸抬头面对任何困难。

王宝强为了不让父母牵挂,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自己在北京很好,一切都不用担心。等将来拍上戏了,有成就了,一定早日回家。”他坚信,希望常常出现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就在王宝强几乎混不下去的时候,机会突然出现了。2002年,在他18岁的时候,被李杨导演选中出演《盲井》。起初,他觉得这是个挺不起眼儿的机会,没有抱太大希望。他没有想到,好多人没有想到,甚至中国电影界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部不起眼的“农村戏”里,他的表演不仅得到导演的称赞,而且获得了那一年的台湾电影大奖——金马最佳新人奖。

2004年,他在冯小刚的贺岁剧《天下无贼》中扮演单纯善良的傻根,这使他家喻户晓,名声大噪。之后又出演了电视剧《暗算》,并因此获得了“中国剧风尚色彩人物”奖。再后,他演了《士兵突击》、《集结号》。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追梦10年的王宝强终于成名了,有了钱,再也不用为生活而忧愁了。他把钱寄给了家里,花了50万元给父母盖起了新房子。他成了家乡的大人物,是全村人的骄傲。

家里世代务农的穷孩子王宝强,为什么能从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成为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演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