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助自助者。7年之后,罗斯福不仅东山再起,而且逐步攀登上人生的巅峰。1928至1933年,他出任纽约州长。任期内,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他采取措施,建立救济机构,颇见成效。1933年3月,罗斯福以高票当选入主白宫,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对缓解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在对外关系上,他改善与拉丁美洲各国的关系,并与苏联建交。在1936年、1940年和1944年的大选中,罗斯福又连续3次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逆境,对强者来说,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对弱者来说,则是颠覆生活之舟的无情波涛。如果说顺境能埋没人才,造就幸运儿,那么逆境则能显现人才,造就伟人。
用勇气粉碎灾难与厄运
霍乱是一种急性细菌传染病,对人类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它在印度最严重的那次暴发,曾造成37万人的死亡。
1892年,第五次霍乱大流行,袭击了欧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德国卫生学家培顿科斐教授不顾自己74岁的高龄,以无畏的胸膛面对灾难,顽强地奋战在征服霍乱的最前线。根据当时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他让学生从暴发疫病的汉堡取来霍乱弧菌,经肉汤培养基两度培养,使其充分地繁殖。然后,他决定在自己身上进行一项大胆的试验。面对围拢在身边的学生,他郑重地向公证人声明:“我所进行的试验虽然有生命危险,但是完全出于我的自愿。因为这试验对于战胜霍乱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随后,他将那杯霍乱弧菌培养液一饮而尽。
命运女神常常关照有勇气的人。培顿科斐教授顺利地度过了疾病潜伏期,除了有些轻微的腹泻,其他症状竟然什么都没有出现。这就印证了一个重要的推断:“霍乱弧菌的存在,并非霍乱发病和流行的唯一因素。”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霍乱发病和流行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条件。控制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霍乱的传染和流行就都不会发生。可以说,他的试验为战胜霍乱流行找到了重要的根据。
如果说培顿科斐教授是一名战胜霍乱流行的勇士,那么叶卡捷琳娜女皇则是一名战胜天花流行的勇士。
18世纪,天花在欧洲流行,成为当时成千上万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当时唯一的预防手段,就是采用人痘接种法,即取轻症天花患者疱疹病毒接种给健康人。
1764年,即叶卡捷琳娜在喀山大教堂宣布登基的第二年,天花病在俄国迅速蔓延。35岁的叶卡捷琳娜女皇果断做出决定,引进从中国传到欧洲不久的人痘疫苗,并准备从自身做起,带头进行接种。
由于这样做还不能确保万无一失,朝臣们纷纷加以劝阻,甚至痛骂人痘疫苗传播者丁姆是英国的江湖骗子。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均未能动摇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意志。当年10月,她毅然把胳膊伸向种痘刀,成为俄国第一个接种人痘的人。
在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示范下,人痘接种法很快在俄国推广,进而有效地阻断了天花的流行。
叶卡捷琳娜女皇带头接种人痘的勇气,赢得了举国上下的尊敬,就连法国大作家伏尔泰也对这位第一个接种人痘的女皇发表了如下的感慨:“陛下给我们法国的那些纨绔子弟,给我们索邦神院的那些圣哲,给我们医学院的那些神医们,上了多么好的一课啊!”
灾难与厄运是人的试金石。在灾难与厄运面前,智慧能解决很多问题,勇气则能解决许多智慧解决不了的问题。
最大的厄运是绝望
在美国历史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一个橡皮辊。它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橡皮辊”,保洁工人曾经用它来清洁纽约世贸大厦的窗户。
堂堂的美国历史博物馆,为什么会收藏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橡皮辊呢?
2001年9月11日,对世界各国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特别是对美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充满恐怖和哀伤的日子。当恐怖分子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撞向世贸大厦的北楼时,正在运行的一部电梯在突如其来的爆炸声中停止了工作,瘫痪在了北楼的第五十层。有6位乘客被困在了电梯中,其中一位是清理大楼窗户的保洁工人,名叫丹姆克·佐尔。他们齐心协力地把电梯门扒开,可是,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不是出口,而是根本无法逃生的一堵墙。
就在大家陷入无可奈何之际,丹姆克·佐尔急中生智,用橡皮辊敲了敲那堵墙,从而断定它并不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的。于是,他拆下橡皮辊上的刀片,并用它在墙上使劲地凿起来。45分钟之后,他们终于凿出了一个逃生的洞口。6个人赶紧从洞口钻出去,然后顺着楼梯往下跑。当他们刚刚跑出北楼还不到5分钟的时候,大楼就轰然倒塌了!6个人全都得救了。在危急关头创造出这个逃生奇迹的关键工具,正是这个极其普通的橡皮辊。它因此被作为美国“9·11”事件的历史见证,被永久地珍藏在美国历史博物馆。
这极其普通的橡皮辊像一个会说话的精灵,用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告诉世人:人生的旅途,很难是一条宽阔笔直、风和日丽的坦途,说不定何时,厄运就会突然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但是我们应当记住,无论身陷何种艰难的境地,都不可以放弃心中的希望。厄运能给意志薄弱者以致命的打击,却也能给意志坚强者以闪光的锤炼。人应该表现出这样一种气概:用从容来应对悲惨的厄运,用勇气来迎接狰狞的不幸。其实,人生真正的厄运是绝望,而不是厄运本身。
民工博士
在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节目里,认识了一位“民工博士”——谭文。
他高考时名落孙山,只考取了一个中专学校。1996年,中专毕业以后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到广州开始了打工生涯。
工头看谭文个子比较小,为了照顾他,让他在工地干和水泥的轻活。大约每隔5分钟要装一小车水泥,装完车后他就坐在一块石头上,利用间歇的5分钟背英语单词或其他考研究生必背的知识。
他周围的民工感到很奇怪,问:“你既然要读书,为什么还来工地干活?”
他只是含糊地回答:“人各有志,只能自己的路自己走。我想把本职工作干好以后,再干一点儿自己想干的事。”
时间长了,大家就给他起了个绰号:“民工博士”。
谭文打工时的工资很低,加上发放不及时,常常一拖再拖,自然买不起书,只好到书店去看。广州有一个很大的书城,叫天河书城。他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到书城去看书,看到精彩的地方,就抄下来。书城管理人员发现后,就禁止他抄。于是,他向管理人员说明了自己的困难处境,请求给予宽容和帮助。他得到了同情和默许,同时他早来晚走,为书城拖地板、擦桌子,打扫卫生。
崔永元问他:“当时你想到过成功吗?”
他很客观地回答说:“我没有想过,因为当时我也有点怀疑我自己。我在那种处境,一方面要打工赚钱糊口,一方面又要发展,当时是极其矛盾的。如果我不去打工就没有饭吃,因为我家是农村的,比较贫困。如果我既打工又读书,时间、精力、财力就都很紧张。所以,我的处境是很艰难、很尴尬的。”
不仅谭文认为自己很难成功,那些民工朋友更是没人想到他会成为真正的“民工博士”。其实,有多少人会相信鸡窝里能飞出金凤凰呢?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奇迹往往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1999年,谭文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然后又从硕士研究生直接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知识改变命运。现在,谭文比打工时的生活好多了。学校里面每个月发350块钱的生活费,省吃俭用还是够的,学校的书也可以随便看。特别是他的前途,充满了灿烂的阳光。
单腿美人鱼
2008年8月8日,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位24岁的姑娘作为南非代表团的旗手,高举着国旗,笑容满面地引领着自己祖国的队伍走进了奥林匹克的圣殿。此时此刻,几乎没有人能看出,她的左腿是假肢;很少有人能认出,她就是被誉为“单腿美人鱼”的纳塔莉·杜托伊特。
杜托伊特是一位游泳健将,被认为是南非最有天赋和潜力的游泳选手之一。她是参加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的双料运动员,是奥运会史册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2000年,年仅16岁的她只差一点就获得了悉尼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但此后不久,命运却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2001年2月的一天,厄运突如其来地降临到她的头上:在一场交通事故后,她被截肢,永远地失去了左小腿。
对一名极具前途的游泳运动员来说,失去一条腿,无异于宣判了运动生涯的结束。杜托伊特悲观绝望,痛不欲生,但她毕竟是个不认命的人。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也鼓励她,相信她参加奥林匹克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经过不懈努力,仅仅5个月之后,杜托伊特以顽强的毅力又回到了水中,用一条腿重新学习游泳。她每天坚持训练6个小时,游16~17公里。很快,她开始了与残疾人的竞赛,同时也从未放弃与健全人的竞争:
在2002年英联邦运动会上,她闯进女子800米自由泳决赛,成为第一个在健全人主要赛事中闯入决赛的残疾人,并被评为杰出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她大放异彩,带走了5枚金牌和1枚银牌;在2007年非洲运动会上,她夺得女子800米自由泳金牌;在2008年5月西班牙的世锦赛上,她夺得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的第四名,取得了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的参赛资格,成为世界上仅有的25个参加北京奥运会这个比赛项目的女性之一。她说:“当我得到这个参赛资格的时候,忍不住眼泪横飞。我要证明,即使只有一条腿,我依然能游得很远。”
马拉松游泳是首次进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即使对于健全人来说,也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这项运动的首次奥运之旅,因为杜托伊特的出现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也引发了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深入思考。
8月20日,杜托伊特站在了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决赛出发台上,成为奥运史上首位与健全人同场竞技的女子肢残游泳选手。在对手的“如林”长腿中,她残缺的腿分外显眼。可她自己却坦然地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少一条腿。”
尽管杜托伊特以2小时49分9秒的成绩位列第十六名,但却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当她游到终点时,全场的人,包括先游到终点的对手在内,全都站了起来,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单腿美人鱼。获得金牌的俄罗斯选手伊利琴科情不自禁地说:“我真想把自己的金牌与她分享!我祝愿她今后取得成功。”
杜托伊特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同时,她还是南非著名的励志演说家。她的口才与游泳技术一样棒,很多人都把她当做榜样。她对记者说:“我不仅要给残疾人,而且要给所有人传递一种信息:梦想要自己去实现,没有人能够代劳……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是否实现目标,而在于没有目标。没能成为明星并不丢人,丢人的是没有成为明星的愿望……北京奥运会只是梦想的开始,我还要参加北京残奥会,参加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
第一个聋哑影后
第五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在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行,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在热情洋溢、欢声笑语的气氛中,颁奖仪式一步一步地走近了激动人心的高潮。
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因在《小上帝的孩子》中的出色表演,荣获本届的最佳女主角奖。”全场随即沸腾了,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玛莉·马特琳一阵风似地快步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的手中接过了奥斯卡金像。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把手举了起来,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挥手致意的手势。知情的人明白,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表达的意思是: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的同事……
原来,这位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以来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不仅是一个哑女,而且还是一个聋女。
玛莉·马特琳出生后本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在18个月时患了一场重病,可怕的高烧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说话能力。
这位聋哑女孩非常热爱生活,充满了朝气与激情,从小就特别喜欢表演。她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斯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尽管16岁那年她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但很庆幸的是,她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她彻底克服了悲观失望的心理,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她利用一切演出机会刻苦锻炼,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马特琳参加了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正是这次演出,为她日后走上银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小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在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时大费周折。她用了的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都没找到称心如意的人选。于是,她无奈地回到了美国。在观看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录像时,她发现了玛莉·马特琳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启用玛莉·马特琳,让其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