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当前的奋斗法则
24859300000031

第31章 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1)

世界是如此的美丽,让我们把生命珍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为了爱我们的人,也为了我们自己。只要我们拥有生命,就什么都可以争取。

一步改变一生

那一天风和日丽,在黄土高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突然开进一辆漂亮的轿车。这对成年累月也听不见机器声的小山村来说,可是一件新鲜事。全村的人几乎都走出家门,围在轿车的周围,想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从车上走下的几个人中,有一个留着短发、身穿灰夹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去拍电影?谁想拍电影就站出来报个名。”

虽然每个村民都看过电影,但对怎么拍电影却知之甚少,到哪儿去拍?怎么拍?好多村民都向周围的人询问或自言自语。

那中年男子一连问了几遍,村民们就是没有人搭腔。这时,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向前迈出一步,站了出来:“我想去拍。”小女孩长得并不很漂亮,单眼皮儿,小眼睛,脸蛋红扑扑的,透出一股山里孩子特有的倔强和淳朴。

“你会唱歌吧?”中年男子问。

“会!”女孩子大大方方地回答。

“那你现在就唱一个给我们听听。”

“唱就唱。”女孩儿毫无惧色,一边唱还一边跳:“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村民们大笑,因为她的歌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唱到一半时还忘了词儿。

没想到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斩钉截铁地说:“好,就是你了!”

这个中年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电影导演张艺谋,而那个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的女孩子,就是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出任女主角的魏敏芝。

虽然魏敏芝只向前迈出了一步,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她的名字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是几年!后来看电视,在中央台的文艺频道中又见到了魏敏芝,她已经是个亭亭玉立的大学生了。当年那些没向前迈出一步的小伙伴,依旧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主持人请她讲述了拍电影前后的巨大变化,讲述了成为“名人”前后的种种感受……

我一边看电视一边想,机遇真是偏爱有勇气的人,幸运真是关照有勇气的人。卢斯说:“勇气是一架梯子,其他美德全靠它爬上去。”丘吉尔也说:“勇气很有理由被当做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的德性。”

一个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往往不在于视野的宽窄,能力的大小,经验的多少,而在于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有勇气向前迈出一步。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

2010年,袁苏妹83岁。她是个很普通的老太太,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从29岁到73岁一直在中国香港地区香港大学,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她没上过学,只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更不懂什么是“院士”。

然而,在香港大学所有人的眼里,袁苏妹的形象“高大”得近乎于“一个传奇”。2009年9月22日,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

尽管有人开始称袁苏妹为“我们的院士”,但更多的港大人却依旧喜欢称呼她为“三嫂”。因为她丈夫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三嫂这个称谓已经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许多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港大精英满怀深情地说:“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他们对三嫂的回忆,就像对自己母亲的回忆一样,尽是些琐碎、难忘的小事。

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们知道吗,她做的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好大啊!”

已经从港大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说:“期末考试前夕我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药,结果药到病除。”

70岁的中国香港地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说:“当年考试前‘夜刨书’,三嫂专门给我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

尽管当时她的生活十分拮据,经常舍不得花钱坐巴士,但为了将“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为了让马豆糕“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1个小时,且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是5个孩子母亲的三嫂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从此以后,她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便改做清洁工。

男生们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次都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三嫂早该下班了,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清理啤酒、零食和污渍等,将饭堂打扫得干干净净。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经常跑到饭堂找三嫂聊天。男生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生向她倾诉自己的抱怨,诸如男孩子“只顾读书,对人不够好”之类。这时候,她只是耐心地听,然后说一些最简单、最朴实的道理,诸如“要珍惜眼前人”“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或是请孩子们喝瓶可乐。

每年毕业的时候,总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去与她合影留念。

1990年,三嫂被住宿生选为终身荣誉会员。

1998年,在三嫂退休的前夕,各届住宿生聚首一堂为她举行了一场盛宴,并送她一枚金牌,以感谢她毕生对大学的奉献。

尽管三嫂早已经退休了,但实际上却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香港大学。

每当香港大学的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在自家狭小的厨房里,制作学生们最喜欢吃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会想到自己竟然成为“迎新教材”里的人物。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为了表彰三嫂对高等教育做出的独特贡献,2009年1月,香港大学副校长周兆平亲自提议给三嫂颁发荣誉院士衔,结果毫无争议地“全票通过”。

2009年6月,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

香港大学在授衔赞词中对三嫂的评价,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在大学堂工作超过40年,她担任过四级厨师、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务,然而这些都不能反映她作为学校灵魂人物的重要性。三嫂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了起居饮食,还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给他们以支持与鼓励。三嫂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永远是香港大学之宝。

有记者问三嫂:“事隔多年,学生们仍然对您的‘好’牢记在心,念念不忘,津津乐道,您觉得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呢?您的为人处世为什么会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三嫂回答:“其实我也说不清。我的大儿子曾在美国读书,我只是以母亲的心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只是拎出心来对人。”

记者听后惊讶地赞叹道:“我明白了!您的‘好’,您为人处世的成功之道,正是‘以母亲的心’照顾他人,正是‘拎出心来对人’啊!”

在绝望中发现希望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西绪弗的故事。

有人诬陷西绪弗犯了天条,天神惩罚他降到人世间服劳役。天神对他的惩罚是:天天把一块大石头推到山顶。

西绪弗每天都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那块大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可是,在他休息的时候,大石头又会自动滚到山下。第二天,西绪弗还得把那块石头重新往山顶上推。这样,西绪弗所面临的厄运是:永无止境的失败。

天神惩罚西绪弗天天把大石头推上山顶,主要不是想折磨他的身体,而是要折磨他的心灵,使他在“永无止境的失败”中受煎熬。

可是,天神的算盘打错了。西绪弗不仅从不感到绝望,而且还能在绝望中发现希望,在苦难中发现乐趣。他想:把大石头推上山顶是我的责任。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落下来,那不是我的事。

因此,当西绪弗奋力推大石头上山的时候,把命运当作为事业,心中显得非常平静。他不断地安慰着自己:明天还不会失业,明天还有大石头可推,明天还有希望,明天我会更加强壮。

天神因无法惩罚西绪弗,只好让他又回到了天庭。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肯尼的故事。

1973年12月,肯尼出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拉昆村。当母亲看到婴儿只有半截身体时,哭得死去活来。做父亲的比较冷静,再三安慰妻子:“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绝望,生命还在,希望还在。”

肯尼1岁半的时候做了两次手术,腰以下的神经无法恢复,连坐都成了问题。医生却劝肯尼的母亲:凡事要尽量靠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做。母亲接受了医生的忠告,尽量让肯尼料理自己的事情。数月后,肯尼竟奇迹般地坐了起来。不久,他开始尝试用双手走路。

肯尼开始上学了,每天都要装上重达6公斤的假肢和一截假胴体。坐着轮椅上厕所很不方便,每次都有同学帮助他。在这样的环境熏染下,加上几位老师的爱护,使肯尼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净化。他爱生命,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肯尼是个摄影迷,一有空,他就挂上相机,摇轮椅到附近公园去。他一边给人拍照,一边说:“你的眼睛真漂亮,等照片洗出来我要挂在房间里做装饰。”说得姑娘们喜滋滋的。他帮妈妈买东西,有时也替邻居洗车、剪草。这对一个没有下肢的人来说,要有多大的毅力啊!

后来,肯尼成了加拿大的小影星。他成功地主演了影片《小兄弟》。

1988年10月,肯尼去中国台湾地区,在金龙奖颁奖会上,他对记者说:“我在生活中没有困难,遇到困难就和大家一样,找出方法解决。”

小镇上,几乎每个人都迷恋着肯尼。有个老太太每天都站在门口,就是为了多看他一眼。

为什么人们都迷恋只有半截身体的少年肯尼呢?

肯尼的邻居乔安说:“每个人都有烦恼,但是只要看到肯尼,就会觉得自己的烦恼是何等的渺小。”

还有一位邻居说:“我们热爱肯尼,因为有了他,我们提高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要像肯尼那样,对生活充满自信!”

假如命运折断了希望的风帆,请不要绝望,岸还在;假如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沉沦,春还在。生活总会有无尽的麻烦,请不要无奈,因为路还在,梦还在,阳光还在,我们还在。

感激残疾

在贝多芬26岁时,耳朵开始出毛病了。

贝多芬与女友琪莲泰分手以后,一直痛苦万分,吃不下,睡不着。有一天,他忽然感到自己的耳朵里面总是嗡嗡响,就像有几千只蜜蜂在叫一样。

贝多芬找到很多大夫医治,可大夫们也找不准病因,结果各种诊治方法都毫无作用。他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一个音乐家一旦失去了听力,便意味着几乎失去了一切。他伤心到极点,几乎要发疯了,甚至想到了死。贝多芬尽管险些被巨大的痛苦压垮,但他毕竟没有倒下,他是名副其实的“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英雄。

贝多芬暗下决心,在日记中写道:“你啊,可怜的贝多芬!世界不再给你任何幸福。你必须把所有的工作,从自己的内部创造出来。你只有在理想的世界中,去发现你的快乐。你不能被厄运打垮,你要与厄运抗争。”

从此以后,贝多芬放弃了所有的社交和演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贝多芬在耳聋之后,创作出《热情奏鸣曲》《合唱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名作,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攀上了艺术的巅峰。

贝多芬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感激残疾。他认为耳聋也有对自己有益的一面,是耳聋逼迫自己背水一战,绝处逢生。

同贝多芬一样,汤姆·爱迪生也感激残疾。

汤姆·爱迪生放学后回到家中,哭着拿出老师要求转交的字条给妈妈看。

老师在纸条上写着:“由于你的孩子耳聋、太笨,根本不能学习,甚至还拖累了全班的进度。为了大家好,希望你的孩子能自动退学。”

母亲看完纸条后,难过极了,禁不住伤心落泪!但她坚定地对自己说:“我的儿子绝对不笨。如果老师不教,我就自己来教。”

经过这位伟大母亲的教育,汤姆·爱迪生成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发明家。他不但发明了电灯,还发明了放映机、留声机等一千多种产品。

爱迪生去世后,美国人在晚上九点五十九分,全国熄灯一分钟,以纪念这位电灯的发明人。

汤姆·爱迪生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感激残疾。他认为耳聋也有对自己有益的一面,可以不受各种声音的干扰,专心致志地读许多书;也可以听不到别人的闲言碎语,专心致志地思索、研究一些问题。

贝多芬和爱迪生所谓的“感激残疾”,实质是正视厄运,战胜厄运,在厄运中崛起。厄运是弱者的万丈深渊,是能者的一笔财富,是强者的深不可测的宝藏。无论是面对幸运,还是面对厄运,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和设计师。

同自己决斗

那是一天的夜晚,一个年轻人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他觉得生活无聊而平淡,厌倦了人世间的孤独和艰辛,决心跳下悬崖。

忽然,有什么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倾听,原来是婴儿的哭声。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感到如此轻生,实在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他奋力挣脱诱惑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哭声和灯光奔去。

这位决心跳崖自杀的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成为俄国伟大文学家的屠格涅夫。

后来,屠格涅夫曾说过大彻大悟的话:“要想战胜外界,首先必须战胜自我。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且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都是由人的手所造成。人生在世,意识到自己崇高的任务,那就是他无上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