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当前的奋斗法则
24859300000027

第27章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位置(2)

有一天,琼斯觉得好像生病了,于是到图书馆借了本医学手册。当她读完介绍霍乱的内容时,似乎明白了许多,怀疑自己患上霍乱病已经好几个月了。她简直惊呆了!

后来,她还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什么其他的疾病,就继续废寝忘食地读完了整本医学手册。读完后她似乎更加明白了,除了膝盖积水症以外,她几乎百病俱全!

她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就搞了一次自我诊断:先动手找脉搏,开始脉搏也没有了!后来终于发现了脉搏,结果一分钟跳140次。接着,又去找自己的心脏,可无论如何也没有找到!她感到万分恐惧。最后她认为,心脏总会在它应在的地方,只不过她自己没有找到它罢了。

琼斯当初往图书馆走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可当她走出图书馆时,却成了一个浑身是病、萎靡不振的老太太。

她决心去找医生。医生给她作了诊断并给她开了一张处方。她拿起一看,只见处方上面写着:“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六小时一次。十英里路程,每天早上一次。不要用你不懂的事情塞满自己的脑袋。”

琼斯笑了,也这样做了,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

完全有理由说,是医生的忠告救了她的生命。如果像琼斯那样过分地怀疑自己,恐怕很难活下去。

也许有人会说,琼斯是小人物,所以才发生了可笑而过分的自我怀疑。不,不是这样,有时候大人物也会犯类似的错误。

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客之一,1837年曾任美国总统。下面是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

在杰克逊的妻子死后,他对自己的健康情况变得非常担忧。他认为,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自己也必定会死于同样的症状。在这种极度恐慌的阴影下,他惶惶不可终日地忍受着精神的煎熬。

疑心生暗鬼。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

他的朋友赶忙走到他身边问:“你怎么了?”

“最后它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又问。

“因为,”杰克逊缓慢地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可是,先生,”与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你刚才捏的是我的腿啊!”

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过分地怀疑自己,不仅是小人物,也是大人物心理上的一种常见病,特别是在逆境中更容易患上这个毛病。

怀疑并不是缺点,过分地怀疑才是缺点。怀疑是真理的影子,追求真理常常从怀疑开始。为了确实无疑地相信,必须从怀疑起步。可是,真理夸大了一步就会成为谬论。怀疑到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了,难道还能相信真理吗?

怀疑和自信是相辅相成的好兄弟。有了怀疑,自信才不会变为唯我独尊、刚愎自用;有了自信,怀疑才不会变为风声鹤淚、草木皆兵。充满自信的人,是不会在哈哈镜面前惊慌失措的。人,不要过分地怀疑自己。

名人的第一份工作

世界上许多名人的第一份工作都很普通,很平凡,甚至在有些人看来很卑微。请看:

张曼玉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位销售员,后来是首位于1992年柏林影展中荣获最佳女主角奖项的中国女演员。

毛阿敏的第一份工作是上海染化七厂的纺织女工,后来是中国歌坛的大姐大。

周杰伦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餐馆服务员,后来是歌手、作曲人、作词人和导演。

刘德华的第一份工作是发廊的理发师,后来是“天王中的天王”。他是在世界各地获得奖项和荣誉最多的人,已超过300项,已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入最新的世界纪录。

周润发的第一份工作是大酒店服务生,主要职责是搬运行李和迎来送往,后来是国际级的影视巨星。

王小丫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被分到一家报社当记者,而实际的工作是写信封,后来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

陈天桥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陆家嘴集团放映介绍集团情况的录像片,后来是盛大网络首席执行官。

张艺谋的第一份工作是农场工人,后来是世界级的大导演。

蔡伟高考落榜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辽宁锦州一家胶管厂的工人,下岗十余年,靠蹬三轮养家糊口,后来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

野田圣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上司安排她负责洗厕所,后来是日本政府的邮政大臣。

伊文·塞登堡的第一份工作是曼哈顿一幢大楼的看门人,后来是美国电讯公司总经理。

查克·诺里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包装工,后来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明星。

桑迪·韦尔的第一份工作是证券公司送文件的员工,后来是花旗集团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卡莉·费奥莉娜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做接待员,在公司前台负责迎来送往、接转电话,外加打字,后来是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

埃里克·施密特的第一份工作是公司的工程师,后来是谷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萨姆·沃尔格的第一份工作是售货员,后来是美国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

史蒂夫·鲍尔默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宝洁公司销售冰激凌,后来是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与运营。

史蒂夫·乔布斯的第一份工作是视频游戏公司的技术员,后来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

杰克·韦尔奇的第一份工作是鞋店售货员,后来是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比尔·盖茨的第一份工作是计算机公司的程序员,后来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微软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软件设计师,是世界首富。

……

名人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告诉世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第一份工作。不管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如何普通、平凡,甚至卑微,都值得珍惜。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把手中的每一份工作做到极致,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追求卓越

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年轻时,生活得很清贫。为了糊口,他不得不违背自己当初的理想,进入新艺电影制片厂当演员。他参加了《大学的石松》《万年太郎》等电影的演出,但所扮演的风流小生,演技平平,有时甚至笨手笨脚,因此始终难露头角。

高仓健曾和一位舞女在拍摄电影时共事。那个姑娘因为工作劳累过度,突然全身冒着冷汗昏倒在地。当时,高仓健随着救护车将她送往医院,经诊断是贫血,必须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实际上,那时高仓健的生活并不比这位舞女好多少,心里充满了寂寞、惆怅。

第二天,谁也没有想到,那姑娘又步履蹒跚地出现在摄影场地。看到她的到来,大家都埋怨她“不要命了”,很多同事劝说她回去休息,因为她的脸色苍白得吓人。可是,姑娘微微地笑了笑,既有气无力又很坚定地说:“不,我不能放弃!也许,这部作品能使我成为明星。”

舞女的话震撼了高仓健的心灵,使他产生了灵感。那灵感是长期苦苦求索之后,突然被激发出的领悟。他的胸中燃起了追求卓越的炽烈火焰和成功渴望,并决心开发自己的潜能,全力以赴塑造出崭新的形象,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演员。他坚信,只要像舞女那样永不放弃,迟早会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

天道不负苦心人。不懈追求卓越的高仓健,终于迎来了电影生涯的转折点。

1957年,高仓健遇到了两位艺术上的老师和伯乐,一位是影片《非常线》的导演牧野雅裕,另一位是影片《森林和湖的祭奠》的导演内田吐梦。这两位造诣极深的老导演,从当时似乎演技平平、不见起色的高仓健身上,发现了追求卓越的罕见个性、成功欲望和隐藏着的艺术才华。牧野雅裕曾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像高仓健这样追求卓越,有如此强烈的成功欲望和艺术潜能。”在两位老师那里,高仓健学到了成为杰出演员的表演才能。

1964年,高仓健在著名导演黑泽明编写的影片《加哥万和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的男子汉形象。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只穿一条短裤跳进北海道刺骨的海水中。高仓健凭借着追求卓越的强烈欲望和顽强意志,在银幕上塑造的男子汉形象,不仅征服了日本的影迷,而且征服了世界各国的影迷。

追求卓越使人充实、向上,无论追求卓越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值得回味的生命乐章。

追求卓越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强者,但强者一定都是追求卓越的人,

人生中有个比达到卓越境界更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追求卓越的过程。

每天进步一点点

大事小做,大事也会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也会变成大事。为实现非凡而付出的平凡,就成为组成非凡的一部分。

在1985年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上,洛杉矶湖人队赢得冠军的呼声很高,所有的球员都处于巅峰状态,但结果出乎意料,决赛时输给了波士顿的凯尔特队。湖人队一蹶不振,所有的球员感到极为沮丧。

在1986年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开始之前,湖人队仍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出来,面临着走出低谷重振雄风的重大挑战。教练派特·雷利为了让球员相信自己有能力登上冠军的宝座,便告诉大家,只要每人能在球技和配合上进步1%,联赛便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便一定能登上冠军的宝座。

1%的进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12个球员每个人都进步1%,球队的整体实力便能比以前进步12%。经过苦练,大部分的球员都有了进步,而且不止1%,有的甚至高达5%以上。在这一年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湖人队势不可挡地夺得了冠军。

撑竿跳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他几乎在每次重大比赛中,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之提高一厘米。

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有人披露出其中的奥秘。布勃卡训练时经常能越过625米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从不一次用尽全部本事,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自己的纪录。因为他与赞助人和运动会组织者有约,每破一次纪录,可得75万美元的奖金。所以他说:一次把所有的潜力用光是不明智的。

布勃卡如此这般,称雄多年。他的明智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别人不服亦不行。如果他平时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不可能在赛时不断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

日本一些优秀的企业经常把一个词挂在嘴上,就是“改善”。这个词在日文里有“没有休止”的意义。事实上,改善就是不停止地进步,不管这种改善是多么微不足道,只要每天能有小小的进步,持之以恒,就会培育出惊人的成就。

人只要能像钟表那样,每秒“滴答”摆一下,进步一点,不知不觉中,一年就能摆动三千二百万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地滋润我们的生命。

井不是一锹挖成的,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天天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优胜者往往不是那些跑得最快的人,而是那些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的人。

感动中国的德国盲人姑娘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颁奖晚会,于2010年2月11日晚20点在央视一套播出。在今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一位特殊的获奖者——德国盲人姑娘萨布利亚·坦贝肯。

1970年,萨布利亚·坦贝肯出生于德国。她因病不幸在12岁时双目失明。在她双目失明之前,父亲抓紧时间带她到世界各地旅游观光。因此,她的心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萨布利亚·坦贝肯27岁时到西藏,骑马游历了许多地区。她发现,西藏盲童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便萌生了留在西藏为盲童创造受教育机会的想法。她说:“有梦想,就有光亮。我要帮助西藏的盲童们建立自信,让更多的孩子看见多彩的世界。”

萨布利亚·坦贝肯28岁在波恩大学读书期间,研修藏学、蒙学。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便借鉴其他盲文的成熟经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盲文。除此之外,她还创立了“盲文无国界”组织。这个组织的名称反映了创立者的决心:消除一切阻止盲人在社会中扮演完整角色的障碍。

萨布利亚·坦贝肯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于2000年11月开始正式运作了。培训中心相继开设了一所盲童预备培训中心、一家盲文书籍印刷厂、一个盲人自我综合中心和一座职业培训农场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有96名盲童在培训中心接受了藏、汉、英3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训,接受了按摩、电脑、手工编织、做奶酪、美术等职业技能培训。非常令人可喜的是,这些孩子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就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其中的一些盲童转入常规学校之后,成绩非常优秀。

2004年,为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萨布利亚·坦贝肯邀请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埃里克·威亨梅尔及其登山团队来到西藏,指导盲童们向喜马拉雅山脉一座海拔7000余米的高峰发起挑战。经过精心的准备,萨布利亚·坦贝肯夫妇和6名盲童在埃里克的带领下,成功地攀登到海拔6500米的高度。

西藏的盲童们说:“萨布利亚·坦贝肯教育我们说,光明心生。即使眼睛看不见了,鼻子和耳朵也仍然能感知世界。她帮助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虽然看不到她的模样,但是却能感受到她那爱和善良的火焰正在熊熊燃烧。”“她是我们的眼睛、向导和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