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当前的奋斗法则
24859300000026

第26章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位置(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缕香。宝贝放错了地方是废物,废物放对了地方是宝贝。

俞敏洪的骆驼定律

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式人物。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你怎么形容自己的爱情?”

俞敏洪不失幽默地回答:“我的爱情像骆驼。”随后,他娓娓动听地解释、讲述了自己与妻子相识、相恋和相爱的过程。

俞敏洪和妻子相识在北京大学。那时,他是北大一名刚刚留校任教的英语老师,她则是北大德语系名副其实的系花。他虽然是堂堂名校的一位老师,并凭借对英语的独到见解,已经在英语教学上摸索、总结出一些有效经验,但骨子里却还是自卑的。因为自己是农村孩子,其貌不扬,普通话也讲得不标准。

有一天,俞敏洪在图书馆邂逅了借阅书籍的德语系系花。他感到,在茫茫人海中,这位系花似乎有一种磁场,对自己有很强的吸引力,就好比茫茫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对一头骆驼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样。

后来,他们相恋了。俞敏洪问系花:“你最看中我的是什么?”

真是无巧不成书,系花的回答也与骆驼有关。她俏皮地说:“你的大脑里能储存8万个单词,就像骆驼能储备水一样,扔在哪都不怕,可靠极了!”

如果说他们的相识、相恋和相爱与骆驼有缘,那么他们对家庭、生活和事业的经营则更像骆驼。

俞敏洪为了多赚些钱到美国留学,开始在校外的各种托福培训班任教。他在校外捞外快的事情,不久就被北大校方知道了。当时严禁老师在校外兼职的北京大学,不仅给了他严重警告,而且为了以儆效尤,还在校内的闭路电视台公告示众了一个月。他感到很没面子,感到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没想到,妻子竟为郁闷中的俞敏洪出了一个更大胆、更具“颠覆性”的主意:“我们自己去创业!”正是这句话,使他和妻子离开了奋斗10年的北大校园。

那是1993年,俞敏洪和妻子在中关村一间1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中创办了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当时北京的英语培训班已经遍地开花,起步寒酸的新东方根本无人问津,俞敏洪急得满嘴起泡。妻子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跟着他一起在摄氏零下十几度的寒冬里四处贴招生广告。她一边贴一边乐观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等哪天有100人报名了,我就不来贴广告了,回前台专门搞接待去!”

俞敏洪回忆初创新东方时说:“我们夫妻俩极像吃苦耐劳的骆驼,忍辱负重地前行着……”

天道酬勤。“新东方”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快,名气也越来越大。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意想不到的灾难却突然降临到俞敏洪的身上。

1998年8月21日晚,俞敏洪独自回家。他走在楼梯上,感到有些纳闷:“楼道里的感应灯怎么不亮了呢?”

突然,扑上来两个男子,把俞敏洪夹在楼梯中间。其中一个朝他大腿上猛扎了一针,他立刻就昏倒了!两小时之后,他发现自己躺在屋里,便急忙挣扎起来给妻子打了电话……

在医院的抢救室里,医生告诉俞敏洪:“劫匪给你打的麻醉剂,原本是麻醉大型动物用的,而且剂量很大,幸运的是你及时捡回了一条性命。”

事后,俞敏洪发现家中的200余万元学费遭劫。尽管劫匪被绳之以法,但劫难却在他心理上留下了一片阴影。他感到沮丧,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呢?”

恰在此时,妻子对俞敏洪吐出了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心声:“人生就像在沙漠中的马拉松竞赛,即使是命运的宠儿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活得比对手长,就是活得快乐、健康、有意义。在人生的马拉松竞赛中,要像‘沙漠之舟’的骆驼一样,不怕路途遥远,不畏酷暑严寒,凭着勇气与耐力战胜一切困难!这样,别人用5年做成的事,你可以用10年去做;别人用10年做成的事,你可以用20年去做。你务必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活到70岁,活到80岁……用高兴把扫兴送走,用幸福把痛苦送走,用光明把黑暗送走,用真善美把假恶丑送走,一边把它们一个一个地送走,一边锲而不舍地干自己的事业。”

妻子这番话,让俞敏洪豁然开朗。他决心携着妻子温暖的手,走出心头的那片阴影!

俞敏洪又朝气蓬勃地重新投入到新东方的发展中:

2004年,新东方成立董事会,开始以国际标准锻造企业。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新东方下属的学校和学习中心达到了181家。

2007年,由于俞敏洪对留学教育专业的杰出贡献,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被评为年度的全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之一。

目前,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15万人次,国外的留学生70%是其弟子。

后来,俞敏洪喜欢这样来总结和概括夫妻俩经营爱情、生活和事业的体会与经验:“在人生的马拉松竞赛中,跑得最好的,往往不是开始跑得最快的。从长远规划来说,对待爱情、生活和事业,与其像骏马一样炫目与驰骋,不如像骆驼一样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因为我尊重这样一个科学事实:马做什么都比骆驼快,但骆驼一生走过的路却是马的两倍!”

俞敏洪风趣地把自己经营爱情、生活和事业的这个总结和概括,称之为“骆驼定律”。

吴小莉第一次应聘

1988年9月,“中华电视台”招聘记者。招聘的筛选过程严格且漫长,前后耗时近3个月。当时,中国台湾地区只有3家电视台。如果谁能进入电视台当记者,谁就将跨入高薪阶层,谁就相当于捧到了一个非常风光的金饭碗。因此,有上千人报名应聘,但录取的名额有限,只取5个人。

当年7月,刚刚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毕业的吴小莉得知了中华电视台的招聘消息。她首先将履历和照片寄到了电视台人事部,很快就收到了回函,通知她可以参加笔试。笔试内容有中英文测验、时事常识、作文、新闻写作。笔试的场面很壮观,向学校租借的场地,有几百人参加,分几个考场同时进行。

吴小莉不仅顺利地通过了笔试,而且顺利地通过了试镜。试镜的内容,包括在镜头前自我介绍、播报新闻、即席答问等。但这并不算完,她还要通过五关——新闻部采访主任、经理、主任秘书、副总经理、总经理的面试。

招聘先由上千人淘汰到几百人,又由几百人淘汰到10来个人,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吴小莉的父亲知道,以前要进入电视台工作,一定要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不然的话就比登天还难。此时,父亲感慨万千地对她说:“爸爸没什么背景,帮不了你什么忙啊!”

吴小莉像个男孩子一样,意气风发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信心十足地安慰道:“没关系,我自己来。”

吴小莉又顺利地通过了五关面试,上千人的应聘大军最后只剩下7个人,其中只有她和另一位是刚毕业的新人。经过3个月试用,又淘汰了2人。从此以后,吴小莉正式成为华视新闻部的一员了。

吴小莉在上千人之中脱颖而出,“中华电视台”究竟看中了她的什么品质和潜力呢?

请看当时吴小莉所在新闻部的经理、台湾“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教授黄新生的回忆或评价吧:

“1988年,我刚认识吴小莉的时候,她刚考进‘中华电视台’,在新闻部初任记者,正接受训练与磨炼,是新闻界的新兵,尚默默无闻。在一些‘菜鸟’记者中,我一眼就相中了吴小莉,看准她是一个主播的料子。果然不出我所料,小莉聪明又努力,工作的绩效令人赞赏,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莉豪爽的个性,乐于助人的态度,在争名夺利的电视圈子里真是少见,这也增强了我要培植她的信心。小莉在采访报道与播报方面逐渐可以独当一面,颇有大将之风。可是,她仍不改清纯本色,对人处事谦和有礼,毫无骄矜之色,真是难得。仅仅10年之后,由于吴小莉的卓越表现,在电视圈中,她就像一颗闪亮的明星,那么耀眼,那么令人瞩目。”

黄新生先生曾引用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诗《杜源铺》,来形容吴小莉奋斗成功的经历:“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等到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巨匠的作业和手杖

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作业本,无拘无束地问巴尔扎克:“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孩子有没有天赋,将来是不是块当作家的料?”

巴尔扎克接过作业本后认真地看了看,胸有成竹地说:“嗯,这小子天赋不高,灵气不多,凭这很难当作家。”

老太太听后,发自内心地笑道:“我以为你们当作家的什么都懂,没想到你连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作文都看不出来!”

巴尔扎克也禁不住笑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老太太竟是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教师。

巴尔扎克的判断显然是错了,因为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础,却忽视了孩子将来的努力,忽视了人是可以发展和变化的常识。但是,他也有言中的一面——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出世就名扬天下,誉满全球。

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也曾困惑过,狼狈过。

他本来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将父子关系搞得十分紧张。不久,其父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是他很乐观,每当就餐时,在桌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在这段最为失意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破费了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鞭策自己的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名言,支持他渡过难关。后来柳暗花明,他果然成功了。

巴尔扎克的作业和手杖,又一次证明了无数成功的人士坚信的箴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成功和失败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主要并不决定于天赋,只要按既定目标执著地追求,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就没有不功成名就的道理。

才能就是辛苦和勤奋。

成功就是一直在努力。

让闪光点更靓丽

安迪在一家拥有近千名员工的大公司里谋到了一个还不错的职位,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但是,他却感到十分苦恼。因为他在这个职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地干了3年,不仅没得到提拔和重用,领导对他根本就毫无印象。

有一天晚上,安迪正要到地下室去取一些急需的东西,突然停电了!四周一片漆黑,他试图找蜡烛,却没有找到。他从不抽烟,身边也没有打火机。

正当安迪无计可施的时候,无意间碰到了一张音乐贺卡。那贺卡立刻响了起来,伴随着悦耳的声音,小小的灯泡还一闪一闪的,很漂亮。他打开贺卡,发现小灯泡显得挺亮。于是他想:“如果带着它去地下室找东西,也许还可以凑合着用吧!”果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室里,贺卡的光亮显得非常炫目。借助着这点光亮,他很容易地就找到了所需要的东西。

这件小事,突然使安迪明白了一个道理:一粒微弱的光亮,如果在灯火辉煌的屋子里,看起来就微不足道,可放在黑暗的地方,就可以照亮一片空间!看来,只有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使自己的闪光点更醒目,更靓丽。

不久以后,安迪从所在的大公司辞职了,来到一个只有30人的小公司,任市场部的一个小职员。比起以前的工作,这个工作简直就是小儿科,薪水也不如原来多,但他毫无怨言,脚踏实地地从头做起。

由于安迪在原来的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轻车熟路,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眼光,短短几个月之后,他就升任了项目部经理。然而,他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待多久,就跳槽到了另一家更适合他的公司,并逐渐做到了总经理的位置。几年之后,他已经成了一家跨国大公司的董事长。

有一次,记者采访安迪时说:“请您把成功的最主要经验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安迪谦逊地说:“我只不过是一粒微弱的星火。如果我还有高明的地方,就是懂得如何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让微弱的闪光点更醒目、更靓丽一些罢了。”

从安迪的经验,不禁想到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小时候,卡耐基家里很穷。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时经过一个工地,看到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正在那儿指挥盖一幢摩天大楼。

卡耐基走上前问:“我长大后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的人呢?”

“第一要勤奋……”

“这我早就知道了,那第二呢?”

“买件红衣服穿。”

卡耐基满腹狐疑:“这与成功有关系吗?”

那个老板模样的人指着前面的工人说:“当然有啊!你看,他们都穿着清一色的蓝色衣服,所以我一个都不认识。”说完,他又指着旁边一个工人说:“你看,那个穿红衣服的,就因为他穿得与众不同,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认识了他,发现了他的才能。我决定,过几天给他安排一个更重要的职位。”

安迪的经历和卡耐基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那就是: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要让自己的闪光点更醒目,更靓丽。

不要过分怀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