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有志气的女孩
24858800000018

第18章 给人生加点意义(肖智媛)(2)

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妻子快上车了,突然,她站在台阶下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对他说:“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那一刻,他的心里像突然起了一阵风,那些快要淹没在庸碌生活里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射进心底。妻子上车走了,他拿出包里的课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丢进了门口的垃圾筒。

无论生活有多么困难,无论遭受了多少白眼和冷落,他再也没有提起放弃电影之梦的话。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梦,只要不断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后来,他的剧本得到了基金会的赞助,他开始自己拿起了摄像机。再到后来,他的一些电影开始在国际上获奖。这个时候,妻子重提旧事,她告诉他:“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的梦想。”1991年4月,他的第一部正式电影《推手》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投资,在纽约库德玛西恩公司开拍时,有人拿了一个木盒子给他,说:“导演,请坐这儿。”他心里很激动,因为第一次有人正式称他为“导演”。他觉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有了回报。同时他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他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后来,他又拍了《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等。他的名字在国际影坛上无人不晓,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他如愿地拿到了奥斯卡奖,还有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他,就是李安,一个一直执着于电影之梦的中国人。对他来说,不管这个梦有多遥远,如今它毕竟部分地实现了。而他,还将继续追求下去。

感悟:

每一次扬起风帆去远航,难免都会有阻挡,但只要有梦想在鼓掌,未来就充满着希望。每一次张开翅膀去飞翔,难免都会受伤,但只要有梦想在激励,未来就承载着希望。

梦想,在我们的心中埋藏,只要不遗弃它,它就能给我们带来希望、光明和心灵的洗涤。所以,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

3000英里的大学梦

他身上仅带着能维持5天的食物,还有两本书:《圣经》和《天路历程》。另外就是一把用于防身的小斧头和一块毯子。带着这少得可怜的行李,他急切地踏上了人生旅途。

他的计划是,徒步从家乡尼亚萨兰的村庄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然后从那儿乘船到美国,开始他的大学教育。他的名字叫做勒格森·卡伊拉。

这时候是1958年10月,他只有16岁或17岁。他的父母都是文盲,根本不知道美国的确切位置,不过他们还是为儿子的旅途祈祷。

他的旅途源于他的一个梦想。他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亚伯拉罕·林肯那样,林肯虽然出身贫寒,却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为解放黑人奴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想要像布克·T·华盛顿那样,华盛顿打碎了奴隶制度的枷锁,成为一名伟大的改革者和教育家,为黑人种族带来了希望和尊严。

他希望自己能像这些英雄那样,改变世界,服务于全人类。不过他十分清楚,要实现这个目标,自己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也知道,只有在美国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教育。所以,他下定决心: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他一定要到达美国。

此时他身上没有一分钱,也没有任何办法支付船票;他根本不知道要上哪所大学,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大学接收;他也不知道,从开罗到华盛顿有3000英里之遥,途中有数百个部落,说着五十多种语言,而且自己对此一窍不通。

不要去想所有这一切,他已经踏上征途了。他一心只想着一定要踏上那片可以帮助他把握自己命运的土地,其他的所有一切都可以置之度外。

其实,他也并非总是这么坚定。作为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他也曾经把自己的贫穷作为没有尽最大努力学习或不能成功的理由。他曾这样为自己找借口:“我只是个穷孩子,我能做什么?”

后来,他从传教士提供的书籍中发现了亚伯拉罕·林肯和布克·T·华盛顿。他们的故事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且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于是他才有了这个计划。

在崎岖的非洲大地上,经过整整五天的艰难跋涉,他才仅仅前进了25英里。食物和水已经快没了,而且他身无分文,要想继续完成后面2975英里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他一直告诉自己:回头就是放弃,就是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他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誓不罢休,除非自己死了。

他继续前行。每到一个新的村庄他都非常小心,因为不知道当地人是敌意还是友善。有时他能找到临时工作,暂时有栖身之处。不过大多数夜晚他是在野外睡觉,他依靠野果和其他可吃的植物维持生命。

艰苦的旅途使他变得又瘦又弱。因为饥饿和疲惫不堪,有几次他也想过放弃,他想:“回家也许会比继续这似乎愚蠢的旅途和冒险更好一些。”不过他并未回家,而是翻开了随身携带的两本书。读着那熟悉的语句,他又恢复了信心,继续前行。

到1960年1月19日,他的冒险旅行已经历了15个月,走了近1000英里,到达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一年多的艰苦旅程反而让他的身体健壮起来,也有了更加明智的求生方法。他在坎帕拉呆了六个月,帮人做点零活,并且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去,贪婪地阅读着各种书籍。

在图书馆里,他找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美国大学指南书。其中有一所学校深深吸引了他。这所学校看上去庄重而友好,环绕学校的群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丽山峰。这是位于华盛顿弗农山区的斯卡吉特峡谷学院。

虽然不知道会不会被接受,他还是立即给学院的主任写了封信。他述说了自己的情况,并向学院申请希望得到奖学金。斯卡吉特的主任被这个年轻人的决心深深感动了,不仅接受了他的申请,还向他提供了奖学金和一份工作。

他得到回信时非常激动,因为梦想又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他也知道,还有更多的困难仍然阻挡着前进的道路。他必须具备护照和签证才能去美国去,但要得到护照他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确切的出生日期证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签证,他还需要证明他拥有支付自己往返美国的费用。

他只好再次给曾教过他的传教士们写了封求助信。传教士们通过政府渠道帮助他拿到了护照。不过,他还是还是缺少领到护照所必须拥有的那笔航空费用。

虽然还没有想到办法,但他并不灰心,而是继续向开罗前进。他坚信自己一定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这笔钱。

又几个月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勇敢事迹。当他身无分文、筋疲力尽地到达喀土穆时,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在非洲大陆和华盛顿弗农山区广为流传。

斯卡吉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寄给勒格森65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费用。当他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流着泪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

1960年12月,经过两年多的行程,他终于来到了斯卡吉特峡谷学院。带着自己最宝贵的两本书,他骄傲地跨进了学院高耸的大门。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他要在这里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了。

后来,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剑桥大学的一名政治学教授,同时还是一位广受尊敬的著名作家。他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如大多数非洲人民所坚信的,我知道我不是境遇的牺牲品,而是它们的主人。”

感悟:

梦想是人生航行中一座壮丽的灯塔,它的光芒可以一直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或者出身卑微,或者旅途山高水远,或者困难重重,这些,其实都不应该成为放弃梦想的借口。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执着地勇敢地去追求,梦想一定可以实现。我们不可以选择出身,但是可以靠自己改变命运。

梦想错过百花

有一个女孩和一位老者聊天,不知不觉间,他们谈起了梦想。

老者问女孩:“你的梦想是什么?”

女孩满脸憧憬地说:“我喜欢唱歌,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有音乐天赋,我将来要尝试进入音乐界。”

“想在音乐上有所成就并不容易,如果不顺利的话,你会怎么办?”老者继续问。

天真的女孩似乎还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沉思了片刻,说道:“如果不成功的话,我就去考律师。我从小就十分敬佩电影里舌辩无敌、扬善惩恶的律师。如果考不上律师,我可以尝试写作,因为我一直梦想着全天下的人都能读到我的文章……”

女孩说着,眼里是神采奕奕的向往。老者心里不禁感叹道:年轻真好,可以缤纷斑斓地设想未来。

老者正遐想着,女孩问他:“您年轻时都有什么样的梦想?”

女孩的问题勾起了老者的回忆。他从上学开始就一直渴望将来能成为作家。中学毕业后,因为家境贫穷,他不能够继续上大学,开始为了生存挣扎在各种奔波中。即便生活十分困苦,他也一直没有放弃作家梦。他在奔波的缝隙里不断尝试努力,很多年之后,终于成为一位著名作家。

不过老者并没有将自己的经历说给女孩听,而是说起了另一个人的故事:

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出生于法国圣于贝尔一个画家世家。 23岁时,他成为著名花卉画家杰勒德·范·斯潘东克的学生兼助手,后来,他又拜亚伯拉罕·道瓦尔修士为师。

雷杜德和其他画家最大的不同是,一直以来,他只画一种花,那就是玫瑰。

为了提高自己对玫瑰的了解,雷杜德后来又拜著名植物学家德布鲁戴尔为师。这些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让他更系统地掌握了植物在形态方面的重要特点。也正是这种精确的掌握,使雷杜德能够更好地赋予绘画作品严格的学术性与写实性。

一次次学习,一次次实践,雷杜德将玫瑰画得越来越出神入化,他也渐渐被人们喻成“玫瑰画家”。

这期间,不断有朋友建议雷杜德去画其他花卉。他们甚至预言,以雷杜德的绘画功底,如果愿意去画其他的花卉,一定同样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然而雷杜德却一直不为所动,他仍然固执地只画玫瑰。

1798年,法国皇后约瑟芬在巴黎郊外的梅尔梅逊宅第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玫瑰园。在她的玫瑰园中,种植的玫瑰有250多个品种,共30000多株,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各地珍贵品种的玫瑰。

约瑟芬皇后早就对雷杜德的声名有所了解,于是她隆重邀请雷杜德去玫瑰园画玫瑰。

对玫瑰如痴如醉的雷杜德欣然应邀前往。从此之后,他开始更加如饥似渴地画起玫瑰。任由外边的世界政权更迭、硝烟血雨,任由其他花园里的百花争艳、万千热闹,他却始终只钟情于对玫瑰的浓墨淡彩……

雷杜德这一画就是20年。

把雷杜德的作品和同时代的几位画家相比,他的作品更科学,画得也更漂亮,花朵神采各异,颜色淡雅,色泽过渡自然。

1817年至1824年,雷杜德分30期结集出版了《玫瑰图谱》,记录了169种玫瑰的姿容。他的书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巨大成功。

雷杜德被人们誉为“玫瑰大师”,而他所画的玫瑰更成为无人逾越的巅峰。此后至今的近200年间,《玫瑰图谱》以各种语言不断再版,让200年前的玫瑰一直芬芳到现在。

有人说,雷杜德虽然错过了百花,却撷取到世界上最艳丽的玫瑰。

老者的故事讲完了。坐在他身边的女孩则陷入了沉思之中……

感悟:

没有人不渴望灿烂的人生,所以,我们才会有各种各样美好的梦想。因为这梦想,我们的人生才有无穷的动力和激情。

不过,已经有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广涉博猎,可能会赢得缤纷无限;但是钟情一心,全心全意为一个梦想而奋斗,一定可以独立巅峰。

雷杜德告诉我们,梦想或许可以缤纷,成功有时候却可以很简单:只做一件事,任由百花错过。

一位美国老人的梦想

2008年,在王志的“面对面”栏目中,有一期节目的采访对象是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老太太。这位美国籍的老太太,已经在中国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居住了将近十年,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牧琳爱。

牧琳爱满脸笑容,而且十分健谈,反应机敏,她已经有90岁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十分好奇,中央电视台为什么会对一个如此高龄的美国老太太感兴趣?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人们逐渐知道了这位老太太的身世。

1917年,牧琳爱出生于中国北戴河。她的父母都是传教士,在从美国前来中国传教的旅途中相识相爱,并在中国结婚。热衷于中国文化的父亲就给她起了“牧琳爱”这个中国名字。

因为父母在山东聊城工作,牧琳爱也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她非同寻常的童年。这段经历留给牧琳爱的不仅是儿时的中国玩伴,还让她看到了更多的战乱与贫穷。

她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夜里经常会有一些战乱,有时候甚至能听到子弹壳打在他们家的墙壁上。她和父母常常半夜被惊醒,惊慌地躲在后面的小房子里。

她的父亲中文特别好,会冒着危险到外边去探听是谁与谁在打仗,然后回到卧室里告诉妻子和女儿。等到枪声停止后,他们一家人才敢分别回到自己的卧室。

那个时候,牧琳爱经常看到很多人死在街道上。这些死去的人有的是被乱枪打死的,有的是因为贫穷而饿死、冻死,到处是孩子的哭泣声,还有些年轻的女孩被父母卖掉,从事****。牧琳爱亲眼见到了人们遭受的饥饿困苦,她无法去帮助那么多人,更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因此,她的心里很无奈,也非常憎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