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24857200000029

第29章 搞掂职场人情世故(2)

刚进公司的年轻人,千万别忘了多向同事问问题。菜鸟要学会脸皮厚一点、姿态低一点。否则仅靠你自己,怎么可能很快学到更多东西呢?要知道,多问一点,不确定性就少一点。

大胆提问,不要浪费了身边的机会,不管他是你的上司,还是同事,还是在你身边的其他人。提问的时候一定要问个明白,如果当时不好意思,下去就只会让你自己难受。当然,提问要简短扼要,不要浪费时间。问完问题,不要忘了说声“谢谢”。如果能够让他们知道你在他们的指导下取得了进展,他们会更加欣慰。

职场里的老二哲学

所谓“老二”哲学,就是在时机不成熟时,不做第一,宁做老二;不做红花,宁做绿叶。当然,不是要求你永远不做老大,而是说在你力量有限时,先做“老二”,瞄准机会再冲刺第一。事实上,宁做“老二”并非真的是甘居人后,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做“老二”比做“老大”的风险系数低得多。

当老大固然风光,但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很多人深解其中之味,所以在他们不具备当老大的绝对实力前,都是安居老二的。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谁也不愿出头做老大,而是躲在背后少担风险,多赚便宜,这种老二哲学确实非常“高明”。

如果你只是个当助手的料,就不要眼馋老大的宝座,一旦坐上去你就会知道滋味不好受了。如果你只能担起80公斤的挑子,又何必非得去选100公斤的呢?让你的老大去担吧。他肩膀上磨的茧比你厚,比你更能担负重任,你又何必逞强,让自己难受呢?

徐小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他能力强,待人诚恳,深受领导的赏识,不到两年就做到了销售部主管的位置。这年冬天,公司准备从内部员工中提拔一个销售经理,当时公司里上上下下的人都认为这个职位非徐小明莫属,因为之前在原销售经理生病期间,一直是徐小明代理销售经理的职责。可没想到,董事长最终从别的部门调了一个从来没有做过销售的老资格员工来担任销售经理这个职位。

消息宣布的那天晚上,徐小明闷闷不乐地跟他老婆说起这个事情。他告诉妻子,再过一周,等业务交接完毕,他就卷铺盖走人。

妻子听了这话,没有表态,只是突然问了徐小明一句:“你今年多大?”

“26岁,怎么啦?”徐小明有些懵头懵脑,不知道妻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新任销售经理多大?”

“好像38了。”

他妻子继续说:“那你想想,他26岁的时候在干什么?你26岁就已经完成了人家38岁才能完成的事情,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听了妻子的话,徐小明坚持下来,并且全力配合新领导的工作。虽然许多同事怂恿徐小明撂挑子,把业绩做砸,但他没有这么做。

后来,董事长找徐小明谈话,透露了当时这样决策的用意所在。董事长对徐小明说:“我不想让你顶头做老大,26岁就领导几十号人,压力会很大,所以才调一个老员工过来给你卸卸压力。刚开始我还害怕你有情绪,现在看来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徐小明这才知道老板的良苦用心,工作更加认真负责。经过不断地锻炼,他32岁就当上了公司的副总裁。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学子,该当老二时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当老二。此时的你缺乏经验,甘心做老二是最佳的生存策略。选择做老二并不是真正要蜗居人后,而是为以后做老大做准备。老大人人想当,但不是一般人当得了的,如果没有当老大的特殊条件,还是乖乖地当老二为妙。

从古至今的成功人士都深谙“老二哲学”的道理,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甘做“老二”。这样不至于让自己成为他人忌妒的假想敌,又能小心翼翼地保存自己,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打下基础。

一位职场上很有名气的经理总结他的职场经验,说他学会了一件事情,就是永远不与老大争功,永远只做老二。这些年来,他默默地帮别人“抬轿”,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所以,他经常能看到同事两虎相争,争到最后两边选择的竟然是他,或者当主管晋升之后,也是优先考量愿意当“老二”的他。所以他觉得,如果一个不懂在必要时候当老二的人,不管最后这个人的专业能力有多强,几乎都无法在组织里继续发展下去。

看来,会做“老二”的人在公司里不容易树敌。做老二的既要争取上司的肯定,又要赢得下属的支持。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会逐渐懂得为人处世的分寸,广结善缘,因此事业更容易开花结果。年轻人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然后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才能更顺利。

“老二”哲学可以用长跑来作比喻,跑第二位的总是会比起初就在第一位的选手占优势。当你紧紧跟在别人后面,既没有成为众人的目标,又保持着领先地位,“老二”的位置难道说不是上上之选吗?况且老大在你的紧紧跟随下,往往会心里发毛,一旦稍有不慎,你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个时候,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怀才,不要着急

怀才时最好少安毋躁,再好的伯乐也需要时间去鉴别。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就让时间来证明一切。

很多刚进职场的年轻人感觉上司不怎么重视自己。当然,你确实有可能遇到那种不负责的上司,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因为好的企业是绝不会允许一个没有作为的主管在那儿吃干饭的。其实,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你的主管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会在你一个人身上花太多的时间,而且人才的考察也是需要用时间来检验的,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主管没找你谈话并不代表他不关注你,他会通过其他渠道来了解你的表现、你的能力、你的职业精神。你不要觉得自己在公司无关痛痒、不受人重视,因为任何公司招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利润,没有哪个公司会招一个无关轻重的闲人。认准了这一点,你悬起来的心可能就会稍微舒坦一点了。

刚进公司,你就是一个普通员工,没有人会关注你。工作做好了是你分内的事,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

“蘑菇管理”是许多大公司对待初出茅庐的新人的一种管理方法,公司新人被置于一个阴暗的角落,随便地被搁上一两个月,以观后效。如果你被分在了一个不受重视的部门,或经常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不但没有人来关注你,说不定还受到苛刻的指责,这个时候,你得观察清楚你是“被无关紧要”了,还是被公司“蘑菇管理”了。

杜南现在已是公司里的项目部经理,拿着几十万的年薪,有房有车,很令人羡慕。但他回想起六年前初入公司时的情景,欷歔不已——当时要是自己早走一步,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了。六年前,杜南刚从大学校园里出来,踌躇满志,一心要做番大事业。

杜南凭借自己在学校的优秀成绩和在面试中的不俗表现,顺利地拿到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这家公司的聘书。刚进公司,杜南满怀着对公司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准备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过了半个月,杜南所谓的工作就是做做表格、发发文件、布置会场等小学生都可以干的事情。杜南开始有点着急了,心里却在安慰自己,熬过这十天半个月就好了。

一个月过去了,杜南发现上司丝毫没有给自己改变工作任务的迹象,心里打起鼓来:“难道我堂堂名校的高才生就是来给公司打杂的吗?公司也太不像话了吧,把我们招进来就扔在一边不管不顾。”联想起前几天从网络上看到的关于人才高消费的帖子——有的公司巴不得打扫卫生的都能是大学本科学历。再想想自己的同学,有的进了国家单位做公务员,有的进了国企坐办公室,而自己沦落到跑跑腿、打打杂的地步,他心里想着就来气。

杜南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找到主管,问什么时候能分配实际任务。主管摊摊手,说他没有接到上面的通知,让他少安毋躁。

听到主管这么说,杜南心里更郁闷了。因为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成这个样子,他打算炒公司的鱿鱼,卷起铺盖走人。那天晚上,杜南感到自己初入社会就遇到事业上的不顺,心情十分低落,他拿起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准备告诉家人自己要辞职的消息。杜南的爸爸听出了儿子话里透露出的失落心情,奉劝儿子再等等看。

果不其然,一周后领导宣布杜南通过考核期,顺利进入公司的项目执行部,后来他所预想的一切才真正来临。杜南现在回想起来,常常会问自己:“要是当时走了,现在该是什么样子?”

如果有一天你也被“蘑菇管理”了,这不是什么坏事,说明公司很重视你,在对你费尽心机做出考察。年轻人刚进公司的时候,当几天“蘑菇”,消除不切实际的浮躁,磨炼年轻人少有的耐性,对你和公司而言没有什么不好。

成长中的年轻人要想成就不凡的事业,就必须经过化蝶的痛苦过程。一个好的公司,一般对新人都会有一段考察期,从起薪到工作任务都不会一开始就给你难以企及的高点。无论你有多么优秀,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不做谣言的传声筒

“你知道老板最近为什么老沉着个脸?听说最近的一笔生意,他亏大发了。”

“有人看见咱经理开车送她回家了。”

相信你可能听过类似这样的谣言。在职场上,谣言可以说无孔不入,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恶劣,可以称得上无与伦比。更令人讨厌的是,谣言大都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没人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你的同事热衷于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流言,那么不要管别人会怎么办,至少你自己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头脑发热,不要人云亦云,只有最没脑子的人才会随声附和。

对于那些没事找事、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同事,你应该和他们保持距离。否则,迟早有一天你会惹火烧身。如果你不但不拒绝谣言,还比较崇拜这些凭借各种小道消息成为茶余饭后的口才家的同事,那你要注意了。对于一个热衷于搬弄是非的饶舌者,是没有人愿意和他真心交往的。

想想吧,一个长时间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同事、老板的私生活等无聊话题上的人,又会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你不想成为这种人,那么请你把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嘴,人前背后莫论谁是谁非。

小余就是个爱传播小道消息的人,时不时地在办公室里发布点花边新闻。这一天一大早,他来到办公室便大声嚷嚷:“重磅消息!重磅消息!”

同事知道他爱咋呼,都爱答不理的。他见没人呼应,便装出一副很委屈的样子:“你们肯定会后悔的。因为从明天开始,我们这儿将要走一个人。”小余的同事听了这话,有点莫名其妙。同事老何问:“谁要走?没听说谁要辞职啊。”

小余见有人感兴趣了,立刻来了劲儿,他的脸上似乎露出了几分得意的笑。小余走到同事们跟前,一脸神秘地说:“别泄露出去啊。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经理快要辞职了。”

老何马上改了脸色:“小余,你可别胡说,咱经理的事业不正值春风得意的时候吗?他怎么可能轻易辞职呢?”

“千真万确,绝对不会错的。”

“你怎么会知道经理会辞职呢,你难道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我可是个保守秘密的人。算了,今天破个例,给你们透露透露。这个消息是昨天下午老潘告诉我的,昨天老潘在给经理打扫卫生的时候看见了一份辞职信,上面签着经理的名呢。这还看不出来咱经理要辞职吗?经理一走,咱们的苦日子可算是熬到头了。要不,等他走了,咱庆祝一番,怎么样?”

经理要辞职的传言很快传到了老总那儿,老总把小余的经理叫过去,问他是怎么回事。经理一脸茫然,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跟老总解释了好半天才算打消了老总的疑心。

回来以后,经理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地把小余叫过去训话,小余这时候傻了。在经理的办公室,小余看到了那封辞职信,原来那封信是前不久刚离开的同事郭军留下的,因字迹潦草,被老潘误认为是经理郭举的签名。

经理给小余两个选择,要么走人,要么给他写道歉信并向全公司的人公开。最后小余被逼无奈,只好在公司的大门入口处贴上了道歉信。这信一贴出来,小余丢尽了脸面,差不多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爱传谣言的人。不过,这样的结局也算是他咎由自取。

谣言和细菌差不多,在阴暗的角落里生长,悄无声息地在职场空气中传播。年轻人一定要学会拒谣言于千里之外,更不要误传伤人。

当办公室被模糊不清的谣言所包围时,你最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事实没有弄清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你应该知道偏听偏信的坏处,即使有人在你跟前保证消息千真万确,你也只能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千万不能听到风就是雨,傻乎乎地跟别人一道同唱那些流言歌曲。

关于某个同事的谣言,如果和你无关,你没有必要牵涉其中。当有一天你品尝到谣言的滋味,相信你就能感同身受了。

传播谣言的人,要么是天生的野心家,以沉浸在担当舆论领袖的满足感里为荣;要么是阴谋家,试图借谣言打探对手的虚实。弄清了别人的意图,就不要去传播那些惹是生非的谣言,安心做你自己的事,并把工作做好就足够了。在别人忙于谣言时,也许你的业绩已经超出很多!

如果有一天谣言牵扯到你的头上,记住“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必理会,不要把因谣言所产生的情绪带到工作里去。那样,你就中了别人的招。但对于过分的谣言,完全可以给予反击。当别人践踏你尊严的时候,你不能坐视不管,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