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交际要懂心理学
24855500000023

第23章 交际应该注意的问题(2)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名叫佛印。有一次,苏东坡专程去拜访佛印,坐下后,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堆****。”而佛印听后没有生气,只是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非常得意,于是回家以后,他十分开心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听完哥哥的话后,说:“哥哥,其实是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自己是什么。”

在交际活动中,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其实是能够真实反映这个人的心理状况以及个人喜好的。想要了解一个人,只要去了解一下他所喜欢或者讨厌的人和事即可,这就是“投射效应”的作用。

当然,尽管在交际活动中可以适当利用“投射效应”去了解你想了解的人,但是不能因为它有这样的好处就强化它。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去视察,华山的人祝愿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对此,尧都一一辞谢了。华山的人们解释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长寿、幸福以及多生儿子,这是人们都喜欢的事情,但是你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男孩多了,那么恐惧的事情就多了,富裕了,那么不好的事情就多,长寿则会经历更多的耻辱,这三样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才推辞。)

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福、寿”等这些基本的目标,交际个体也不能随意“投射”给自己的交际对象。如此说来,对于一些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交际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应该严格把握,切勿“投射”给他人。

“投射效应”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当自己的交际对象各方面的条件如年龄、性别、学历等与自己相似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试比高低”的冲动或欲望;二是当自己心情不好,事业不顺的时候,一部分交际个体就会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投射效应”只是一种自我心理的主观体验,并不是根据真实情况对事物进行的客观评价,有时候由不良心理产生的投射效应往往会得出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交际个体应尽量避免进行无端猜测或无理由的假设,凡事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交际活动的展开。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1973年,美国学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于已经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如果他做出科学贡献,那么给予他的荣誉会越来越多,相反,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人们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对于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莫顿将之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来源于《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一则寓言:天父要到外国去,就把自己的仆人叫来,然后把自己的家业交给仆人们。天父根据各人的才干,分给仆人们银子。一个仆人给了五千,一个仆人给了两千,最后一个仆人只给了一千。然后天父就去外国了。那个领五千的仆人拿到钱后就去做买卖,然后赚了五千。那个领二千的仆人,同样也赚了二千。但是那个只领了一千的仆人,去挖了一个洞,把主人给他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天父回来了,准备和他们要账。那个领了五千银子的仆人,拿着自己赚的五千元说:“您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现在赚了五千。”天父说:“好,你是个忠心的仆人。看在你有忠心的分上,我交给你很多事情管理。这样你就可以享受做主人的快乐。”那个领了二千元的仆人说:“您交给我的银子,我现在赚了二千回来。”天父说:“好,你也是个忠心的仆人,看在你有忠心的份上,我交给你很多事情管理。这样你就可以享受做主人的快乐。”那个领了一千的仆人说:“我深知您没种的地方要去收割,而没散的地方要去聚敛。于是我很害怕,就把您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银子都在这里。”天父回答说:“你真是一个懒惰的仆人,你既然已经知道我没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应该把我给你的银子放给想要兑换银钱的人,等我回来的时候,就可以赚到一些钱。”随后天父就夺过这个仆人的一千银子来,给了那个现在拥有一万银子的仆人了。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马太效应”的例子。一个拥有众多朋友的人,他会借助频繁的人际交往而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此相反的是,一个缺少朋友的人,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圈,那么他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会一直孤独下去。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交际次数越多,朋友越广;而交际次数越少,朋友越寡。有时候一个拥有众多朋友的交际个体受到的关注度会很大,受到的各方面待遇也高人一等,但是朋友稀少的交际个体不仅缺少关注度,在待遇方面也会低人一等。这样说来,朋友多的人势必比朋友少的人多具有一些优势,那么对朋友比较少的交际个体来说,要迅速寻找自己的朋友圈,慢慢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在交际场合中受到高人一等的待遇。

共同利益下,不是合作而是竞争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在拥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交际个体们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并不是选择对交际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竞争的天性,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比别人强,不能忍受对手比自己强势。因此,当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竞争,拼得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为的就是证明自己的强势。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突然飞过来一只鹬鸟,它想要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壳合上,于是鹬鸟的嘴巴就被蚌壳紧紧地钳住了。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肯定会被渴死。”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肯定会被饿死。”

两个谁也不肯松口。这时,一个渔夫走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两个美味。

虽然这仅仅是一则寓言,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种因为鹬蚌相争而让其他的交际个体得利的事情并不少见。它形象地说明了交际中个体竞争意识的强烈,这就是所谓的“竞争优势效应”。

上帝向一个人承诺说:“我可以满足你3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在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的邻居就可以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

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前两个愿望都是希望得到一大笔财产,最后一个愿望却是“请你把我打个半死吧!”

这句话背后的心理活动是:“如果我被打个半死,那么我的邻居岂不是要被‘完全’打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从我身上就赚不到什么‘便宜’了,虽然我要为此被打个半死,但是为了不让别人白得好处,挨打也是值得的!”

这也许只是一则笑话,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对夫妻即将离异的,根据法院的判决,丈夫必须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为此,丈夫不得不出售自己的车、房。狠心的丈夫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得到那么一大笔财产,便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10美元的“天价”出售,结果妻子没有得利多少,丈夫也因此损失了一大笔。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个体的利益冲突往往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这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但是如果交际双方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交际个体会如何选择呢?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对范睢说:“天下的贤才武士,都以合纵为目标,他们都相聚在赵国,目标是要攻打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他们呢?”范睢回答道:“大王其实根本不用忧愁,他们的合纵关系可以轻易被我破解。天下的贤才武士与秦国并没有什么仇恨!他们说要来攻打秦国,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富贵。一群狗如果在一处,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它们是不会互相争斗的,但是这时候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那么所有的狗都会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块骨头让这些狗都起了争夺之意。”听到范睢这些话,秦王就派他带了黄金五千斤,在武安大摆宴会,当他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三千斤时,这些人就互相争斗起来,攻击秦国的计划也宣告破产了。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个体即使在拥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或者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产生矛盾的问题,交际个体仍然会选择竞争。这样说来,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交际个体之间形成竞争的几率往往比合作的几率大很多,交际个体往往会通过竞争来表现自己的“不同凡响”。所以,正确地对待你的交际对象,看清交际对象的真实目的或意图,做好竞争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交际过程中百战百胜。

人际交往中换个角度看“敌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人属于“坚果型”的性格,这种人总喜欢将自己牢牢包裹在带刺的壳中,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对抗来自外界的伤害和攻击。这种人确实很可怜,他们眼中的世界处处都是充满危险的,所有的人都是敌人,社交活动对他们来说毫无快乐可言。然而如果换个角度,这些人就一定会发现,其实交际过程中的很多“攻击”并没有敌意,只是别人在向他们传递某种讯息时必须要这样做罢了。

第一种情况:乱放冷箭只是出于防御

周一早上开例会的时候,部门主管要求员工就某个提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这时候,你想客观地表达一些不同的看法,可是还没等你讲完自己的看法,有的同事就阴阳怪调地说:“我觉得这样的专题讨论不能让所有人都参加,有的人才来几天啊,就想冒充专家了!”听到这样的话,你很生气也很疑惑,难道自己就事论事有错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攻击自己?

点评:其实在交际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类似“想不通”的事情:自己原本没有打算跟别人对立,但是偏偏就有人要故意站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去,时不时地向自己“乱放冷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常以为这些人很没有礼貌,于是要么以牙还牙地回击,要么对这些人敬而远之地回避,从心里把这些人排除出去,以后也不会与他们建立轻松正常的关系。其实,如果有可能深交,你会发现在这些人强悍的外表之下,他们的心灵其实比谁都脆弱。

换个角度想想看:这些人的做法不是“攻击”,而是“防御”,其实心灵脆弱而敏感的他们有时候并不是真的想要去攻击谁、伤害谁,只是因为这些人比一般人更害怕受伤,所以才会在感觉快受到威胁的时候用“攻击”来保护自己。所以说,与这些人缓和关系的最好办法不是反击或逃避,而是理解与包容。

第二种情况:怪话连篇只因撒娇

你答应自己的老公说每个月会跟他回去看望公婆一次,但是,性格活泼的你有一大堆“狐朋狗友”经常来看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要小聚一番,所以有时候难免会食言。但是老公没有责怪你,可每次当你很精心地梳妆打扮之后,老公不是嘲笑你的发型奇怪,就是埋怨说家里太乱。对此你很生气,怀疑老公是不是有了外遇,否则为什么总是莫名其妙地攻击自己。

点评:有的时候,自己身边的人会突然莫名其妙地拿自己“开涮”,把自己当作攻击的对象。表面上看起来仿佛是调侃,但是这些被调侃的话听在心里总是有点不是滋味,因为他们的言词之间似乎带着一些损人的意味,让人听着很不舒服。如果时间长的话,也许就会发生战争。

换个角度想想看:这样做不是“损人”,而是“提示”,那些常常拿自己“开涮”的人,其实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是想提醒一下你不要忽略了他们的内心需要,交际过程中毕竟是需要大家互相体谅的,一味地忽视对方的需要,可能会让对方的心理形成落差,“开涮”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种情况:吵架指责弱势心理

阿姨在临出国前,将读高三的表妹托付给你照看。你担心表妹贪玩惹麻烦,所以时时刻刻都和她在一起。可是表妹并没有因此感谢你,而是凡事都和你唱反调,有时候还和你吵嘴,甚至指责、攻击你是“八婆”、“拿着鸡毛当令箭”。你简直被她伤透了心……

点评:事实上,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地位处于相对弱势的人有一种本能的逆反心理:你让他向东,他就偏要向西。但是,“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大局最后肯定掌握在强者的手里,在这种情况下,弱势人群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抗和否定“当权者”,才能获得心理平衡。

换个角度想想看:他们这样做不是“否定”,而是“反抗”,难道他们真的那么讨厌自己,想要伤自己的心?其实只是你的一些做法让对方感到压抑,因此他们会通过指责你来进行反抗。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甚至可能只是一只替罪羔羊、一个出气筒而已,那些指向你的攻击其实有可能并不是冲着你来的。有时候,你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生气的原因,这样比较有利于化解矛盾。

第四种情况:嘴不饶人不懂表达

你的好朋友是你的搭档,善良勤奋,什么都好,唯一让你不满意的就是他那张嘴总是得理不饶人,有点挑剔,每天不是说这个不好,就是嫌那个太烂,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似的。你很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也会跟着他变成一个“怨妇”,但又不知该如何制止搭档的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