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对目无尊长型下属切莫太亲民
领导者要知道下属只是名义上的下属,并不是领导者的附属品,更不是领导者的自己人。在一个部门里,领导者是部门的绝对老大,是老大就要有做老大的样,对下属既要近之,又要远之,如果与下属过于亲热,下属就会目无尊长,不把老大放在眼里。领导者一定要留心那些表面臣服的下属,因为这些下属是永远填不满的坑,他们在心里将领导者当做利益交换的“使用工具”。
在职场上,领导者切莫让自己与下属平起平坐,失掉领导者的威信,否则自己所提的主张没人买账,自己坚持的制度也无人施行。
领导者要防范下属的冒犯,就要谨记不能太亲民。因为一个下属对领导者奉迎,并不是因为他对上司尊敬有加,而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和领导者的关系到了十分亲密的程度,可以通过蹬鼻子上脸、利益捆绑、目无尊长等行为将领导者玩弄于股掌之间,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防范下属,领导者就要留一点神秘感,让下属产生一种深不可测的畏惧。领导者喜怒不形于色,做到近距离交往,远距离下令,让下属窥探不出领导者的心理,下属就会小心翼翼地对待,更不敢试图利用领导者。
关键时刻也要“护短”
北方方言“护短”,指袒护他人,也指站出来为他人说话。作为领导者,要在上司与下属之间求生存、谋发展、建人缘,在下属被冤枉时,就要挺身而出,为下属说话,这样不仅不会得罪上司,反而会在上司心目中留下爱护人才、忠肝义胆的印象,而且还会赢得下属的信任。
在林则徐禁烟的过程中,王鼎是军机大臣中唯一支持林则徐的官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被英国的船坚炮利所威胁,于是,下令将挑起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林则徐撤职查办,并“恩典”将林则徐发配到伊犁。王鼎决定尽力营救林则徐。于是,王鼎以林则徐熟悉河工水利为由,奏请道光皇帝,让林则徐成为自己的副手。道光皇帝考虑奏请合乎情理,于是答应了王鼎。
有了王鼎的举荐,林则徐同王鼎交上了朋友,因为秉性相同,两人交往甚深。第二年,黄河堵口全面竣工,正在王鼎召集大臣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时,忽然传来圣旨,道光皇帝再次坚持要将林则徐发配到伊犁。
林则徐走后,王鼎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臣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赶到京城奏请道光皇帝重新起用林则徐。在金銮殿上,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穆彰阿竟公然诋毁林则徐。面对穆彰阿这种厚颜无耻、只求一己之安危的奸臣的诋毁,王鼎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后来,王鼎数次冒死苦谏重用林则徐,却始终没有说服道光皇帝。
王鼎见举荐林则徐不成,便写下了遗书,在遗书上奋力举荐林则徐是忠臣,是国之栋梁,想以死来打动道光皇帝。写完遗书后,王鼎上吊自尽。林则徐在伊犁得知王鼎自杀的噩耗后,向京流涕。
王鼎作为林则徐的直接上司,为林则徐力陈冤屈,一次次冒死进谏。作为下属的林则徐,对王鼎的爱护举动充满了感激之情。作为领导者,在职场上更要学习王鼎这种忠肝义胆的壮举,在上司与下属因误会产生隔阂时,要站出来为下属说句公道话,这样的领导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与尊重。
在职场上,只有那些敢于为下属说话,将下属的难处不失时机地反映给领导,从而消除上司对下属误会的领导者,才能赢得下属的好感,从而游刃于职场。下面事例中的领导者,在上司对下属产生误会时,没有及时站出来为下属说句公道话,而是明哲保身、作壁上观,结果不仅失去了下属的尊重,而且丢掉了饭碗。
有一次,某著名期刊的副主编同该刊美术编辑带着封面版式设计,一同去省城的印刷厂印刷。因为是公车出行,临行前,副主编将回省城的老丈母娘请到了车里。一路上,老人对该刊的版式设计指手画脚,美术编辑无奈,只得老实地听着、记着。到了印刷厂,美术编辑询问副主编,要不要按照老人的“指示”,将封面原本纯红的版式颜色改为浅红,副主编二话没说,当即在老丈母娘面前发号施令:“将版式的颜色由纯红改成浅红。”
出差归来,他们拿着修改的封面版式请示主编,主编拿到新修改的版式,气不打一处来,当即严厉地批评道:“你这个美术编辑是怎么当的?我当初怎么定的,我不是定了纯红的颜色吗?你怎么能擅作主张加以修改呢?你要知道,版式的颜色不亮,就进入不了读者的第一视线,影响读者的购买欲望。你都当了6年的美术编辑,连这点起码的常识也不懂?”
美术编辑无辜地忍受着主编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而副主编坐在主编身旁,一声不吭。美术编辑盯着副主编,多么希望他能站起来为自己说句话。然而,副主编仍旧一言不发,美术编辑实在忍无可忍,怒火中烧,站起来说:“主编,这是副主编让我改的。”
主编疑惑地望着副主编:“是你让修改的?”
副主编点头说:“是我让改的。”
“是你让改的,”主编故作平静地说,“那当时我批评美编,你怎么不说话呢?”
散会后,主编特意留下了副主编,厉声说道:“你这个副主编是怎么当的?出错后,就将责任推到下属身上,你这样做,怎么能赢得下属的信任与好感,又怎么能协助我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我这里用不了你,你还是另谋高就吧。”
这个副主编在一个星期之后辞职了。他的下属因为多年来与他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这次站到了美编那一边,以至于这个副主编在离开工作岗位时,没有一个人为他送别。
在上司与下属产生误会时,下属的目的再单纯不过了,他就是想让领导者为他说句公道话,而事例中的副主编却在主编责备下属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装得跟没事人似的,难道说事例中的主编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吗?他只是给副主编留了点颜面,没有当面批评而已。
在职场中,在上司与下属之间,领导者扮演着沟通上下级感情的重要角色,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身份,因而在上下级之间产生误会时,领导者就要当即给予提醒,哪怕是场合不当、时机不对或者不便及时说话时,也要争取在适宜的时间架好二者的沟通桥梁。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职场,想要赢得下属的尊重与好感,就要不怕得罪上司,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护短”。
不要把下属当成垫脚石
一家饭店购进了一批猴子,猴子们被关在一个铁笼子里。每次胖厨师走近笼子时,众猴便合力推出一只猴子,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当笼子里只剩下两只猴子时,两只猴子打斗了好长时间,一只猴子才将另一只打败,并把它推出了笼子。笼子里只剩下一只猴子了,巨大的悲哀和恐惧淹没了这只最强壮、最聪明的猴子。它甚至后悔不该为了自己多活几天,就用武力把其他猴子提前推向死亡。
第二天,当胖厨师走近铁笼时,这只猴子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然而,胖厨师并没有立刻杀死这只猴子,而是把它塞进另外一个轻巧的笼子,让人抬到了山上。令这只猴子感到震惊的是,它看到了以前被它推出笼子的猴子们正在山上嬉戏。
“说不定,我也会被放归猴山。”这只猴子既高兴又恐惧,高兴是因为可能重获自由,恐惧是因为自己现在已经是这群猴子共同的仇敌。那些日子里,就是它指挥着别的猴子,把一只只猴子推出了笼子。
正在这时,胖厨师说话了:“猴子啊,不是我不让你重获自由,是有人要吃最聪明、最强壮的猴子的脑子,事实说明,你是最好的……”
当锋利的刀具打开这只猴子的脑壳时,猴子得出的最后一个结论是:无论什么动物,无论其身体多么强壮、脑子多么聪明,只要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的时候,就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在职场上,有许多领导者在与下属交往时,由于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动了私心杂念,欺骗甚至出卖下属,结果东窗事发,不仅遭到下属的唾弃,还会有失领导者的形象和威信。领导者一定要知道,踩在下属的身上牟取私利,只能争得了一时之利。欺骗得了他人一时,却欺骗不了他人一世,一旦原形毕露,只会自己倒霉,结果既伤害了下属,又坑害了自己。
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田文镜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一生都是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他曾协助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追讨众官员的户部欠款,不但把十贝勒允额逼到前门去变卖家产还钱,还硬是将康熙朝的重臣魏东亭逼得上吊自杀。后来官至河南巡抚,也是雷厉风行,一副铁血手腕。
田文镜为政极其严苛,在推行雍正皇帝的新政时,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他一味地迎合上意,根本不管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田文镜的下属配合他呕心沥血地推行新政,但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招来田文镜的训斥和责打。百姓在丰年时,田文镜却全力推行垦荒、摊丁入亩、缴纳积欠,闹得百姓不得不拖儿带女地逃难。因为田文镜是雍正王朝的重臣,是雍正的亲信,底下官员和百姓也只得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不仅如此,田文镜为了曲意逢迎雍正帝,对下属严酷刻薄,不懂得体恤下情,而且手段近乎毒辣,被同僚称为“酷吏”。
田文镜在做官上以铁面清廉著称,但为了做出成绩给雍正帝看,却不顾下面官员和百姓的死活,虽也成就了他的官场辉煌,但那是因为在权力私有的封建王朝,皇帝掌有大臣的生杀大权,田文镜即使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领导者若为了讨好上级而踩在下属身上牟取私利,一旦被人检举,不仅上级不会买账,就连公检法也不会袖手旁观。
某厂决定研发一种新技术,以提高厂里的生产效率,这项艰巨的任务便落在了研发部部长的头上。部长高度重视厂长的这次决定,他召集所有的研发组,一番激情动员后,各组便开始工作了。向广元是其中的一名组长,他回到办公室后,就召集所有的组员,准备加班加点大干一场。争取出成绩、立头功。
5名组员在向广元的带领下,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向广元所带的组不仅第一个研究出了新技术,而且与其他组研发的新技术相比,更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此,厂长专门开会为研发部举办了庆功会,在表扬研发部部长的同时,对向广元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说他在这次的研发工作中,起到了独当一面的核心作用。
会后,有人找到研发部部长,说:“部长,向某人也太不像话了吧!发言时,竟然一句也没提到我们这些甘当绿叶的下属。他在台上,总是‘我怎么样我怎么样’,如果不是我们这些人没日没夜地拼命搞研发,就凭他一个人,能做出什么成绩!”部长微笑着说:“可能他的功劳最大,他付出的汗水最多吧……”
见到部长替向广元说话,这名下属便径直朝厂长办公室走去。
向广元的朋友也在散会后劝道:“你怎么搞的啊,怎么这么贪功呢?就算你不提上司的功劳,也应该提一提自己的下属啊,要不然这些下属会寒心的,谁还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卖命啊?你这样下去,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向厂元却对朋友的话嗤之以鼻,说:“我的功劳本来就是最大,何必提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呢?再说,论功行赏是咱厂长说的,难道你让我把功劳都拱手相送啊?他们做了什么,不就是给我打打下手吗?我当然要多提自己刻苦攻关的事。”见到向广元春风得意的样儿,这位朋友长叹一口气,拂袖而去。
不久,向广元就发现下属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以往需要什么配合,他们都主动请缨,现在却三催四请都不情不愿,还常常说:“哟,大英雄来了。我等无名小卒能帮上什么忙啊?”长此下去,向广元开始承受不住了,便怒气冲冲地去找厂长,说:“组员们都不配合我的工作了,看来我这个组长是当到头了。我可是您钦点的组长,他们不服我,可是对您的大不敬啊。”没想到厂长却说:“不会吧?你可是咱们厂的明星人物啊,他们怎敢得罪你啊?据我所知,有人就你贪功一事产生了情绪,你以后要注意了。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别说组长当不成,就连待下去都成问题。”
听到厂长这番话后,向广元立马软下阵来,陷入了后悔中。
向广元身为组里的领导,在研发过程当中,他自然最辛苦,功劳也自然最大,但是他却将功劳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将同样功不可没的下属摆在“打下手”的位置,不但不听朋友的劝导,反而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结果招来了下属的不满,最后被大家孤立。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作为领导者,要时常考虑到下属的想法,有时一句口头表扬或者小奖励,便能使下属对你感恩戴德,如果一味地拿下属垫脚,踩在下属身上牟取名利,下属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被领导者欺负,势必也会向上级的上级反映,一旦上级知道领导者不能协调部门工作,领导者自身的位置也就不保了。
苏学哲在一家公司做了三年的宣传总监。但是,最近公司新招了负责策划的池天元,他深得老总的喜欢,常常与老总谈天说地,共进午餐。按道理来说,苏学哲是池天元的直接上司,他们的关系应该走得很近才是,但是无论池天元怎样设法与苏学哲走得更近一些,苏学哲就是不买账。苏学哲觉得池天元是老总跟前的红人,抢了自己在老总心里的地位,于是下定决心逮机会给池天元穿一次小鞋,挫挫他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