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要懂方与圆
24849700000034

第34章 和上级打交道的方与圆(5)

有一次,该刊物开了一个编前会,主编在会上强调,对于刊物在4年前发过的材料,如果重新立意、换新的角度,同样可以在刊物上发表,并强调要编辑部主任着手落实这件事。

老曾觉得主编说得很有道理,就带领手下的一帮人认真落实主编的要求。有个编辑督促作者将在该刊物10年前发过的一篇文章的材料,重新选取角度、精心安排好结构,结果在当期成功登载。

刊物面市后,有位热心的老读者给该刊主编发了一条短信,说文章在10年前已经看过了,怎么还往上登呢?要求给予编辑和作者严肃处理。读者就是上帝!该刊主编不敢马虎,立即开大会,在大会上质问老曾说:“这篇文章的材料是不是10年前用过?”

“是的,确有其事。”

“这算怎么回事?”

“这则材料在10年前用过了,但是编辑在我的要求下,通过反向立意,从另一个新角度另辟蹊径,成文后才刊登的。”

“你还解释什么?你认为这样做有道理吗?”主编气冲冲地问在座的编辑,“你们说有道理吗?”

编辑在主编的强权压制下,一致认同主编。于是,主编拍着桌子怒吼道:“老曾,哪有你这么干工作的?这样吧,编辑是第二责任人,只扣除编辑这篇稿子的钱。对于老曾你,不但这篇稿子的钱别想要了,而且扣除你这个月的全部奖金。”

老曾觉得委屈,主编怎么这么爱忘事?等到会议结束后,老曾主动找主编理论,说:“你是主编,发什么样的文章,是你说了算,并不是我说了算。为什么只罚编辑部主任和编辑,唯独不罚你自己?再说了,你当初说4年前的材料,只要换角度就可以发,这不是按照你的要求办的吗?”

老曾的一番话顶得主编哑口无言,良久,主编说:“你难道不知道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吗?如果每个领导都像你这样,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我要你们干什么?”

老曾气得脸红脖子粗,没等主编说完,甩门而去。

上例中的主编本来就是一个张口即来,而且喜欢强权压民的人,作为部门领导的老曾如果与他较真,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读者就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作为主编,他也要听“上帝”的话。问题出现后,主编不可能得了失忆症,他只是抹不开面子,再说,他是主编,他想怎样就怎样,老曾在他人的屋檐下,岂能不低头?作为领导者,有时面对上司的失误不能过于较真,更不能与上司对着干,有时上司是为了照顾自己的颜面,错了也要装出几分理。这个时候,领导者只能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万万不可没掂量自己的斤两,就一头向南墙撞去,结果只能是吃亏不讨好。

某高校为隆重庆祝建校50周年,决定搞一次大型的校庆活动。办公室张主任主动拿出了方案,送给校党委齐书记审阅。齐书记当即对该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经过讨论,初步同意了该方案,命令张主任修改后请赵副校长审定,迅速划拨资金,着手筹备。

没想到赵副校长仔细看完方案后,却有不同意见:“形式虽新颖,但投资比较大,还需要研究研究。”张主任听了,本来想说:讨论的时候不都同意了吗?你难道要否定齐书记的决定?可这样一来,不就制造了领导间的矛盾吗?而且自己也将得罪赵副校长,以后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正在郁闷之际,张主任想到学校管财务的领导往往有手紧的习惯,看到花费太大就会心疼,何不自己先想办法在外面拉些赞助,然后让齐书记出面协调呢?于是,张主任没有跟赵副校长辩解,而是在第二天又回到齐书记那里,说:“赵副校长觉得支出比较大,还需要调整。我又找了几家赞助单位,减少了一些预算,这是修改后的方案,还请您亲自跟他说一说。”果然,在齐书记的协调下,赵副校长很快答应拨钱,张主任的方案也得以顺利实施。

齐书记在大会上肯定的方案,而且经过讨论通过的方案,赵副校长却在会后变卦,张主任本想解释质问一番,但考虑到自己的解释会造成领导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让副校长不看好自己,就避其锋芒,从外面拉赞助,将问题从侧面上加以疏导,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像张主任这样,在上司之间受到夹板气的领导者在职场中可谓司空见惯,他们往往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绪,而与上司拍案叫板,结果吃了哑巴亏。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吃得开的领导,就要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与上司产生明面上的冲突,否则不但不能使上司改变看法,而且还会使自己在上司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有一次,部里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要求各省、地区的有关部门届时提供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人员下基层矿区检查。某市轻工局办公室主任收到通知后,当天就拿着通知找主管局长。

当时,局长正在接电话,看见主任进来后,只用眼睛示意了一下,让他将文件放在桌上就好。主任领会后,便照办了。

可是,就在检查组到来的前一天,部里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局里安排住宿,局长才记起此事。于是,局长气冲冲地将办公室主任叫来,一顿呵斥,批评他耽误了大事。尽管主任深知自己并没有误事,真正耽误上级领导工作的是眼前的局长,可他一句反驳的话也没说,便老老实实地接受了批评。

事后,主任主动到局长办公室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班加点,打电话、催数字,忙了一个通宵总算完成了任务。

让主任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局长越来越器重他了,并且向上级主管单位推荐他做了副局长。

局长因为忙,才没有注意到主任递交的文件。出了问题,局长要承担首要责任,怎么反倒怪罪起自己的手下了?倘若主任与局长当即发生争执,不但得罪了局长,而且也无济于事。然而,主任吃了小亏后,却捡了个大便宜,那就是与局长的关系更近了。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当领导者在职场上受了点委屈时,切莫与上司板起脸发生冲突,一定要记住“吃亏是福”,上司不可能让下属白吃亏,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让吃亏的人尝到甜头。

与上司叫板的人,大多数会在上司面前栽跟斗。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作为领导者,就更要权衡利弊,不要动不动就与上司为敌,因为上司会有上百种方法施以制裁。比如,上司会让你感到孤立,在同等能力的人竞聘一个职位时,上司想到的人选一定是服从自己的领导又与他亲近的人。总而言之,在职场中行走,万万不可与上司为敌,不然只会栽跟斗。

把好的东西让给上司

良好的形象是上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你应常向他提供新的信息,使他掌握自己工作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现状。但是,这一切应在开会之前向他汇报,让他在会上谈出来,而不是由你在开会时大声炫耀。当上司对他的领域了如指掌,就能在下属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当上司形象好的时候,你的形象在上司的眼里也就好了。

上司固然想知道自己在个别下属心目中的形象,但他更关注的是自己在大家或公众心目中的声誉。一个人的赞扬只能代表称赞者本身对上司的看法,而一般的上司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说好不算好。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中国人爱好面子,视尊严为珍宝,尤其是做上司的更爱面子。若不慎做了错误的决定或说错了什么话,如果下属直接揭露他的错误,无疑是在向他挑战,会让他很没面子,刺伤他的自尊心,相信一个再宽宏大量的上司也无法忍受。所以,上司错了的时候,也要维护他的尊严,搭个台阶给上司下,选择合适的时候或场合,采取合适的方式再指出来,以免自讨没趣。

身为下属,既不能事先加以肯定或指责(顶多把利害、得失分析给上司听,但决定还要由他自己做),也不能事后加以抱怨或轻视上司的决定。因为他在做决定时,认为百分之百是正确的,所以才会这样做。身为下属,只能在执行时,尽可能地使此项错误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才是下属应有的态度。

如果错误不明显无关大局,其他人也没有发觉,不妨“装聋作哑”,等事后再予以弥补。

此外,每个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工作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两个年龄相差10岁的人,价值观必然不同。有很多上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不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这是由上司和年轻人的价值观不同造成的。

比如,有的上司有这样一种自负心理,认为:“这个公司是由我们老一辈一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这种自负心理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自尊心也就这样形成了。可是,年轻的职员们不具有这样的观点和心理,两代人之间就产生了差距,价值观也就因此而不同。

如果随便否定上司的观念,对上司说:“主任,你的观点太落后了,早已跟不上当今的时代。”这样会惹怒上司。如果你被别人批评了引以为荣的地方,也一定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一定会对那个人产生反感。的确,有些上司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上司有自己的自尊心,所以绝不能做出有损上司自尊心的事。要善于从上司平时的言行中把握上司的观念和心理,避免产生有损上司自尊心的行为。

中国官场上有一句话:得罪人的事自己揽下,出头露脸的事让给上司。这是很有道理的。上司名声好了,他对你的功劳当然不会忘记,同时,你自己做什么也方便多了。

西汉田叔以忠爱主上闻名。汉武帝对他非常赏识,于是便派他到藩国去出任相国。鲁王是景帝的儿子,自恃王子的特殊身份,骄纵枉法,掠取老百姓的财物不计其数。田叔一到任,来告鲁王的多达百人,田叔不问青红皂白,对带头告状的老百姓怒骂道:“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子吗?你们怎么敢告自己的主子。”

鲁王听了,很惭愧,便将王府的钱财拿出来一些交给田叔,让他去偿还给被掠夺的老百姓。田叔却不肯接受,说道:“大王夺取的东西而让我去还,还不是使大王受恶名而使我受美名吗?还是大王自己去偿还吧!”

田叔的做法非常明智,假如他不去维护鲁王的名声而自己夺名,那么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相反,他借此事让鲁王获得美名,一方面鲁王会很高兴,另一方面自己可避免“功高震主”,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下属要维护上司的威信,注意不要随意揭上司的短。

作为下属,你很可能对上司的很多方面都有所了解,如果你不知轻重,轻易揭上司的短,不仅会让上司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还有可能导致他在外面丧失威信。

陈胜本来是河南的散工,在一些地方做泥水活。在一次被调往北方修筑长城的路上与同伴造反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在陈州,他登基为王,享尽荣华富贵。

昔日的难兄难弟们听说他做了王,于是就推派了一位跟陈胜关系最好的农夫去看望他。

这位农夫经过很大一番周折才见到陈胜,他见到陈胜之后,看到文武百官对他毕恭毕敬,宫中又陈设华丽,不禁羡慕万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着陈胜的小名:“涉,你好大的福气啊!你做大王真是惊人!以前我们俩在一起做泥水匠时,你天天被人骂,顿顿吃不好啊!有一次,你没有晚饭吃,就到外面去偷了人家的玉米,晚上还弄得拉肚子……”

陈胜见他没完没了,心里很愤怒,觉得自己的脸没有地方可放,但是考虑到两人的交情,而且在文武百官面前不好发作,就暂时放过他了。

谁料这位农夫却仍然不知好歹。整天在皇宫里大摇大摆地逛来逛去,并且不时地说起他和陈胜以前的往事。朝中大臣见了,都皱起了眉头,想:“这样不是有损大王的威严吗?”陈胜也觉得这样下去,自己的短处就会完全被他揭露,于是就派人把他杀了。

懂得把自己的“功”让给上司,是支援上司最有效的途径。好的东西,每个人都喜欢,越是好东西,越舍不得给人,这是人之常情。在组织中,一项工作完全无误地完成,并不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尤其是上司的帮助,或适当的指示更为重要。为了这种重要性,你应把你不想让的功劳让给上司,倘若因此使上司成为你的朋友,则将来你立的功劳会更大,届时你可能得到上司的更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