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要懂方与圆
24849700000027

第27章 做决策时的方与圆(2)

另一方面,当你以为找到了一个更优的方案,把决定改变了,可能过几天又会有新的想法,这样你的政策就永远调整个没完,自然,执行力也就无从谈起。

朝令夕改不是一个决策者应该有的风格,决策者应该果断利索,上午拍板的方案下午说不做,只能让下属白费工夫停滞不前,而且会失去对决策者的权威信任。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内功,而一个企业管理内功的深厚与否,则取决于最高领导层的领导风格,领导层的优柔寡断必将断送企业美好的前途。

提高决策的准确度

钢铁业巨头肯·埃佛森说过:“从哈佛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可以说是不错的了,可是他们所作的决策有40%都是错误的。最糟糕的领导者做出的决断则有60%是错误的。”在埃佛森看来,最好的和最糟的之间只有20%的差距。即使经常出现差错,也不能因此就惧怕做出任何决策。埃佛森认为,“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做出种种决策。不作决策,也就无所谓管理。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一种强烈的自尊心,积极地敦促自己少犯错误。”

1.掌握正确的思路

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思路,决策者完全可以把错误率降低。正确的思路即是对决策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处理棘手的问题一定要格外谨慎。身为决策者,尤其要注意下列几方面问题:

(1)决策时务必全面掌握信息,参加竞争必须谨慎。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决策者还没来得及掌握全面的情况,就不得不凭直觉做出各种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极可能是错误的。

(2)切莫过分自信。自信给人勇气,使人做出大胆的决策。过分自信则是自不量力,毁人毁己。在体育界,这样的事例有不少。一次,一位富商想买一支球队。当时要价特别高,而他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不用担心。过分自信迷惑了他的视线,使他看不到球员的巨额薪金和日渐下降的电视收视率,作这样的投资实在不如把钱放在银行里。然而还是有人在不断地下赌注,收购球队。过分自信使他们觉得自己承受得起这种昂贵的消费。他们相信风水会变,自己不会惨败,但结果却是,他们一败涂地。成功的决策者绝对不会高估自己,他们会三思而后行,绝对不会为似是而非的前景盲目乐观。

(3)不要墨守成规。许多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只凭经验,不去想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会凭几年前的失败经验告诉你:“老兄,5年前我就这么做了,根本行不通。”他们没有想到,5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前不适用的做法现在没准是恰逢其时。

还有一种人,他们死死抱住以前的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顽固地认为“这个方法5年前有效,现在当然还有用”。在他们眼里世界是静止的。

朱利安·巴赫年轻时在《生活》杂志做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天,他与一名从纳粹集中营里逃出来的罗马尼亚小伙子共进午餐。小伙子靠在纽约大都会剧院门口兜售演出纪念品为生。当时剧院正上演著名指挥家索尔·赫罗克指挥的芭蕾舞剧。

那是个5月的星期二,天气晴朗。演出票销售一空,小伙子的纪念品也全卖了出去。又过了一个星期,还是星期二,天气依旧晴朗,剧院上演着同样的舞剧,演出票又销售一空。可这一次,演出纪念品却几乎一份也没兜售出去。

演出结束后,小伙子在剧院走廊上遇到赫罗克,告诉他自己实在想不通原因。赫罗克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简单:“因为这是另一个星期二。”

每当你做出新决策前,千万不要犯墨守成规的错误。不要以为你以前失败过现在还会失败,也不要以为,你以前成功过现在还会成功。

2.避免误导

并非做任何事,作任何决定,都能保证没有一点失误。每个人都一样,常常在情况不明之中做出错误的决策。容易使人产生错误而被误导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况不明。有位经理从不认为与自己打过交道的人都要记住自己的名字。每当第二次见面时,如发现对方已记不起自己时,总是主动上前自我介绍,以避免重提过去的事使人感到难堪。类似情况时常在商务谈判中出现,有人因为初次见面的拘谨而不好意思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就参加谈判,甚至不认真思考就匆忙决策,而没有仔细反省一下:这样妥当吗?

(2)真理并非在多数人手中。靠团体的意见来决策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在讨论中,坐在会议室里的人都讲同样的话并不是件好事。这里面必然有其他因素作怪。当老板讲完或同仁发言时,迫于老板的威严,不愿与同仁争执而伤和气,不少人总是予以附和,讲出雷同或不痛不痒的意见。这往往会使会议主持者和决策人难以了解真实情况,靠此做决定自然会脱离实际。这种随大流的思想,不过是犯了“多数人的想法不会错”这种认识上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听取大家的意见后,经过论证和思考,等人都走后,自己再做决定。

(3)别为美妙的语言迷惑。有两个投资合作项目,一个成功的机会是80%,另一个有20%失败的可能,你选哪一个呢?实际上这两个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机遇对等,只不过前者只提成功,后者强调了失败。但常理中,多数人总会选前者,原因很简单,成功的字眼顺耳,使人兴奋。精明的销售员会用自己的口才去向顾客描述产品的优质、齐备的功能,以讲“好”来推销。但聪明的顾客不会被表面现象和推销技巧诱惑,他会根据多方面的观察做出自己买与不买的决定。

(4)不过分迷信经验。许多商人总喜欢用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过去的辉煌已变为历史,不一定就适合当前已经变化了的世界。如果你仍用以前的框框来指导目前的生意,期望从中找到共同之处,那只会使你失去更多认识新事物,把握其特殊性的机会。

(5)不忽略基础数字。做主管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基层的职工交朋友,会使你得到更多的在高级职员中听不到的信息。真正准确的报表应该是来自各个车间工段的。有不少经理往往忽视了报表的作用,对来自各方的信息和数字,只要与自己的主张对路,就认为业务上没问题了,而不愿多下些功夫去挖掘更深一层的情报资料。例如,总经理问销售经理:“这个月汽车销售情况如何?”他回答:“行情不错,已有50辆车被客户预订了。”如果掌握的信息更多,他就会汇报说这个月销售量与上个月或与去年同期相比情况怎样,与竞争对手比较又是如何?从50辆车的选型上看,哪种品牌、哪种价格的车行情被看好,应采取哪种促销手段就能卖出更多数量的车等。这些情况对每一个承担推销任务的人来说,都应该经常掌握。

3.谨慎从事

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我们特别强调速度。这是一个做什么都显得比过去快很多的年代。

当然,当今时代之所以发展快,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特快专递、传真、超音速飞机、调制解调器和移动电话等,已经大大地提高了商业生产率,而且提高了我们对信息进行反馈的速度。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高科技趋向于要求我们用越来越快的速度去工作,但是,这种现象本身并不说明这是一种好现象。有人认为,有些事情,如果慢慢做,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我们应该停下来,平心静气地进行一番思考,然后再做。

比如,聘用人是应该慢慢斟酌后再做决定的。因为,如果你要邀请某个陌生人去你的公司工作,你需要在对这个人有了必要的了解之后再做决定。但通常的情况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尽快做出聘用的决定。因为他们迫切需要有人来填补某些空着的岗位。他们通常也不会问:这份工作需要他人来代替吗?他们一般也不会重新做一份工作介绍。他们只是在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填补某个职员离职后留下的空缺。

对高新技术设备的配备是另外一个需要等等看的领域,因为等等看的结果要比直接介入好得多。例如,10年前,一台个人电脑要花近万元才能够买到,而现在,你只需要花费4000元就可以买到一台,而且其性能比以前好得多。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压制住要购买这些东西的欲望,等到价格有朝一日降下来以后再去购买。

尽管我们都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慢慢完成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并不这么做。在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慢慢地完成某些工作是很有好处的。

制定决策结合理性与直觉

直觉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帮助他获得成功,也有可能导致失败。成功的决策者为自己敏锐的直觉感到自豪和欣慰,同时,也应对直觉保持清醒的认识,保持警惕。

毫无疑问,决策者拥有直觉是很好的事情,但他必须事先弄明白,哪些直觉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美国的巴顿将军就以他的快速决策而著称。他的许多决策看似出于本能、出于直觉,而且都是闪电式的。人们都说这归功于他的第六感觉,甚至认为是因为他的第六感觉很少欺骗他。他所做的“闪电决策”几乎都是正确的,这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美国第三坦克部队在欧洲取得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巴顿将军那些看似依赖直觉的“闪电决策”并非归功于他的天分,而是他刻苦工作的结果,是他拥有精湛专业知识的结果,也是他对如何指挥好一支坦克部队这个问题毕生探寻的结果。

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经营者,在制定方案或决策时,往往十分重视利用他们直觉的经营意识。但同时,他们也会对直觉进行谨慎判断。

企业决策的完整过程包括决策前期的准备工作,设置决策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及方案的执行和检查等许多方面,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往往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够完成。

但有些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常常是领导拍一下脑袋就定下来。他决策的依据不是客观的市场调查报告、科学的理论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市场未来趋势做出的正确预测,而是感觉、直觉。因此,“我只相信自己的直觉”成了许多决策者自我炫耀的口头禅。

不可否认,优秀决策者的直觉在速度和灵活性上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直觉决策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他们的直觉未必“百发百中”,不可能他所有的直觉判断都是正确的,很多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家最后栽就栽在他的一个错误判断上;二是即使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只是方向上的正确,在投资成本、利润及风险等细节上仍需要理性科学的论证、计算。

直觉是把双刃剑,运用在决策中,正确的直觉能使我们解决问题事半功倍,反之自然是事倍功半,还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遗憾。

经营任何一种企业,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建立在符合客观经济要求基础上的直觉是必要的,但如果完全不顾现实需要,而单凭主观直觉决策,是注定要失败的。

泛美航空公司的艾克尔是一个全凭直觉而不是根据市场的要求来决策的当家人,这使得泛美公司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创建于1927年,至1980年初已成为全美第三大航空公司,航线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

泛美航空公司是美国境内的一家航线最广、历史最久的航空公司,它是美国国家航运业的化身。

然而好景不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破产”的深渊。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航空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世界经济不景气,交通量减少以及燃料价格上涨等原因,泛美航空公司陷入财政困难,仅1981年到1982年间,泛美营业额累计亏损就达10亿美元之巨。

由于处境日趋恶化,该公司总经理威廉·西卫尔被迫于1981年引咎辞职。

1982年,艾克尔出任泛美公司总裁,他并没能挽救危难之中的泛美航空公司。相反,他在选择飞机机型上仅凭直觉,结果错选了机型使泛美公司竞争力受损。

当时,泛美航空公司需要着手淘汰机队中陈旧而且费油的波音707客机,艾克尔仅在直观上进行粗略的比较,就选择了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L1105-500型三引擎宽体飞机。这种飞机单位飞行成本无论在油耗还是在员工费用上都比竞争对手那些新型飞机高,泛美公司的竞争力因此大打折扣。

更不幸的是,洛克希德公司宣布停止制造Ll 105的各型飞机。泛美航空公司的L1105-500型飞机的维修立即成为难题,没过几年,这种飞机就成为一堆废铁。

泛美航空公司为了争夺国内航线,领导层又投资购买了国家航空公司,这样又带进了一批DClO-30型飞机。为了使公司现代化,艾克尔不惜花10亿美元巨款购买了西欧空中客车公司制造的A300型飞机,同时,又出售和交换了一批飞机。这样,公司共拥有5个生产厂家生产的十多个不同的机种。这正是经营航空业的大忌,因为繁杂的机种,使航空公司的培训、零部件的储备、引擎的维修以及机场管理等负担加重,无形地增加了飞行成本。

由于公司机型复杂,飞行成本偏高,泛美航空公司完全丧失了竞争能力,最后走上失败之路。

泛美航空公司的不幸,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根据市场的要求,只凭直觉决策造成的,它使泛美公司在泥塘里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