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操控术
24849400000023

第23章 提高执行力,操控要“令出必行”(3)

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打算搜罗一批有才之士为国家效力。齐国有一个叫狂橘的人,才学出众,在地方上颇受推崇,很有名望。姜子牙慕名,打算请他出来为国效力,但拜访了三次,都吃了闭门羹。姜子牙便命人把他杀了,周公对此大惑不解,于是问姜子牙:“狂橘是一位才学超卓之士,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掘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

姜子牙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正是天下大定之际,人人都应该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绝不容许有犹豫或中立思想存在,如果人人都像狂橘这样,那天下还有什么可用之民?我把他杀了,目的就在于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果然,杀了狂橘之后,对周朝怀有异心的人都不敢再自命清高了,纷纷表示愿意为国效力。

姜子牙的做法很正确,为了树立统治者的权威,对于不肯合作、心怀鬼胎的人必须严惩不贷,这样才能起到杀一儆百、改变社会风气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领域,杀一儆百的手段主要适用于组织纪律的执行上。一个单位要有组织纪律,这只是高效执行力的开始。有纪律还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下去,这才是真正有效用的纪律。因此,如何规范组织纪律,如何提高组织纪律的贯彻执行力度,是每一个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杀一儆百就是一种贯彻执行组织纪律的有力手段。

刘先生在一家民营企业做营销经理。一次,他接手了一个极其散漫的团队。接手之前,刘先生就听说这个团队里的每个人各行其是,对组织纪律视若无物。于是,刘先生首先召开了一次全员会议,时间定为早上9点。事先刘先生一再告知,准时非常重要,因为不准时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并且迟到者会被罚站开会,以向准时者道歉,不管他的学历和职位有多高。结果真有几位员工被罚站开会。自此以后,大家都知道刘先生说到做到,所以很少有人再违反纪律了。

组织纪律是要大家来严格遵守的,只有对违反纪律者严加惩处,才能明确组织的威信,确立组织的纪律,从而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当然,杀一儆百也不能走极端,杀一儆百并不意味着非得用野蛮、暴力的手段对员工进行严惩,否则,不但起不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还有可能激起员工的抵触甚至仇恨心理,这样的管理无疑是失败的。

一家私企的三名女员工在办公室里偷偷嗑瓜子,不料却被老板抓了个正着,老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老板罚她们三个人吃10斤瓜子,吃不完不准下班。事后,这位老板振振有词地说:“管理员工不狠一点不行。现在的员工都很难管,只有杀一儆百,才能让员工服气。”

试问:这种所谓的杀一儆百真的能让员工信服吗?其实不然,野蛮、暴力的处罚只会让管理者的形象受到更严重的损害,员工们的心里只会多一份抱怨和不满。尽管故事中的老板采取的处罚方法没有语言暴力,也不用大发雷霆,但它是以损害员工健康和尊严为代价的,这样做不但有违人性化管理,而且很容易导致劳资双方的极端对立情绪,员工一旦无法承受,就会选择辞职。如果惩罚措施真的伤害到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员工还有可能选择起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因此,还是请管理者们想想以什么样的文明方式来处罚不听话的员工吧!员工违反公司规定,你完全可以智取,在不损害员工健康和尊严的前提下,巧妙地予以处罚,这样才能让员工心服口服,这样的管理者才能受人尊重,让人钦佩,而且会牢牢记住!

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是一个特殊人物,管理者的行为对员工起着表率作用。员工对管理者总是“听其言、观其行”,其行善,其言才有力。管理者只有以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树立榜样,才能达到“令出必行”甚至“不令而行”的管理境界。

管理者本身的行为是整个企业的风向标,所有的员工都会拿它作为参照物。员工之所以能够心悦诚服地为一个企业努力工作、倾心服务,和他们拥有一位德高望重、勇于身先士卒、始终以身作则的管理者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管理者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员工。

毋庸置疑,管理者行为的影响力远远胜于他手中的权力,管理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对下属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因此,管理者要想令出必行,甚至不令而行,必须首先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员工做出表率,树立榜样。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卓越的“管理者”。在唐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事例举不胜举。在与王世充的交战中,他命令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等人分别统率骑兵轮番向敌人发起冲击,他本人则轮番参加了每一次冲击,并且每一次都是身先士卒打头阵。

有一次,李世民与窦建德交战,李世民只带了尉迟敬德和几个士兵去诱敌,窦建德率领五六千骑兵追杀过来。李世民毫无惧色,亲手射杀了一员敌将和几个士兵,尉迟敬德也杀了十几个士兵,结果吓得几千个骑兵不敢再追。

作为全军统帅,李世民几乎每战都是身先士卒,这大大鼓舞了全军的士气,从而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像李世民一样,承担起带领部属行动的责任。一个只会躲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不敢带领员工在业务线或生产线上共同奋战的管理者,是无法在员工心中树立威信的,甚至还会大大降低自己在员工心中的影响力,从而导致员工离心离德,导致企业令出不行。因此,管理者要想达到令出必行的效果,自己首先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日常业务中去,身体力行,让员工时时处处能看到你的身影。这样才能给员工做出表率,树立榜样。这是提高执行力和赢得事业成功的保证。

联想总裁柳传志就是这样一个卓越的管理者。他一直把“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句话放在办公桌上,时刻勉励自己。联想公司从20万元起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上百亿资产的大型集团公司,这与柳传志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是分不开的。

联想公司有一条规则,开20人以上的会迟到要罚站一分钟。这一分钟是很严肃的一分钟,不管是谁,都必须严格执行。事有凑巧,第一个被罚的人正是柳传志原来的老领导,柳传志和他都感到很尴尬,罚站的时候他本人很紧张,全身都是汗,柳传志坐着也出了一身汗。柳传志悄悄对老领导说:“您先在这儿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您家里给您站一分钟。”柳传志本人也曾被罚过三次,其中有一次是因为他被困在电梯里,他用力敲打电梯门,希望有人听到能帮他请个假,可是敲了半天也没人听到,出来以后他没作任何解释,自觉罚站了一分钟。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一直是柳传志坚持的信条。在联想公司里,有一条规章制度是“不能有亲有疏”,任何一个管理层的子女都不能进公司,柳传志的儿子是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是柳传志说,没有任何考虑的余地,不会让儿子到公司来。这是他亲手定的制度,如果自己首先“破了戒”,那么员工的子女就都可以进公司了,到那时就理不清、管不了了。

这就是柳传志,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是柳传志的以身作则,联想的其他领导人才都以他为榜样,自觉遵守着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才使得联想的事业蒸蒸日上,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相反,如果管理者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员工和下属们执行自己制定的规则,那将没有任何说服力,即使执行了,也是敷衍了事,起不到根本性的效果。员工都希望自己的老板能有个老板样,是个能处处以身作则,靠得住、信得过的领头人。只有这样,员工们才会为你马首是瞻,对你唯命是从,死心塌地地跟着你干事业。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帕瑞克所说:“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身教胜于言传,说到不如做到。下属在判断一个管理者怎么样时,更多的是依据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所以,如果管理者想令出必行,就必须首先做出样子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只有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带头把企业提倡的先进理念付诸行动,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管理者,让制度帮你减压

“人管人得罪人,只有用制度管人,才能真正管好人。”一个企业工作的好坏,队伍有没有战斗力、凝聚力,能否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执行得如何。因此,管理者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激励、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是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还是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来维系,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为什么有些小企业总是长不大?十几年了依然是十几个人、七八杆枪?为什么有些大企业总是活不长?三步两步蹿到一个平台,一不小心又栽了下来?为什么有些管理者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发展越大越感觉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规范的工作标准、制度和流程。

一位资深的企业管理培训师说:“如果没有企业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忙——茫——盲——莽——亡’就是企业管理者们的必经之路!忙来忙去就开始迷茫,接着是盲目,然后是鲁莽行动,最后的结果是走向灭亡。”

就像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样,企业制度也是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意志的体现。企业如果有一套完善而规范的制度,往往能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否则,很容易诱发错误的导向,形成各种副作用。所谓“制度通,一通百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人管理,总会有漏洞,因为人都是有弱点、有感情的。而制度却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对管理者而言,要想提高管理的效力,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制度非常必要。

有一家公司的制度很完善、很具体,几乎每一项工作都有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很多员工在刚进公司时都很不习惯,觉得这样很死板,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时间久了人们才发现,在这些制度的规范下,大家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因为大家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有一套规范的行为准绳,收入也是严格按劳分配,这样一来,部门达标率就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效益和员工的收入自然也就提高了。

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和进步,管理好员工是关键。而要想管理好员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关键。这些制度不仅包括公司日常行为的规章制度、章程等,还应该进一步细化按劳分配、工薪、奖惩制度等一系列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让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海尔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很多到海尔参观访问的人都说:“海尔的许多口号我们都提过,很多制度我们也有,但为什么在我们企业没有效果呢?”很多人甚至认为:“海尔让人参观的都是一些‘公开的、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管理的秘密是不对外公开的。”其实,这是很多人主观臆断的想法。海尔成功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它不是依靠一两个管理秘诀搞管理,而是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海尔管理制度的具体模式是:“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代表理念与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在理念与价值观的指导下,制定保证这种人物与事件不断涌现的制度与机制。”正是最后形成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了海尔员工对“理念与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有人曾把这一运行模式形象地称为“海尔管理三步曲”。现在我们以质量管理为例,对海尔的“管理三步曲”进行阐释。

第一步:提出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海尔在转产电冰箱时,面临的市场形势非常严峻:自己在规模、品牌上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靠什么在市场上站住脚?只能靠质量。于是,张瑞敏提出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对产品质量实行“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力争做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投诉”……

提出理念是容易的,但是让员工认同、接受,最后变成海尔人内在的理念,则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很多员工都不能认同这种理念,更难自觉接受。所以,产品质量很不稳定,客户投诉不断。1986年,有一次在投产的1 000台电冰箱里,就检查出了76台不合格产品。面对这些不合格品,张瑞敏意识到,企业提出的质量理念,大部分员工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如果理念问题解决不了,单靠事后的质量检验是不可能提高质量的。于是,张瑞敏果断地迈出了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