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操控术
24849400000018

第18章 恰当激励员工,操控要“催人奋进”(4)

用奖励上紧员工的“发条”

企业的奖励机制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据一项调研结果表明,当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或日常的奖励策略与企业的价值和目标连接时,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奖励的氛围,从而使员工的积极性、敬业度、绩效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美国管理专家米歇尔·拉伯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今的企业不知出了什么毛病,无论管理者如何使出浑身解数,企业的效率就是无法提高,员工无精打采,庸庸碌碌,整个企业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运转起来极为费劲。

米歇尔·拉伯福通过反复思索,最后终于悟出了原因所在:当今许多企业之所以缺乏效率、缺乏生气,主要是因为奖励制度出了问题——“对今天的企业而言,其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所要的行为和我们所奖励的行为之间有一大段距离。”因此,对管理者而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奖励机制是企业管理的头等大事。

那么,怎样的奖励机制才算科学、有效呢?奖励什么?如何奖励?奖励的标准是什么?奖励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管理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物质奖励必须结合精神奖励

目前,物质奖励是企业管理者普遍采用的一种激励方式,但它的效果如何呢?要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物质奖励同样不是万能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发动机”,也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破坏者”。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员工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因此,管理者如果能给予员工一定的工资激励,往往能引导员工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工资激励的方式有其致命的弱点: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从长远来看,员工总是期待着工资的不断上涨,只有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才能维持员工的积极性。

也就是说,当员工第一次增加工资时,的确会使他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员工产生对下一次增加工资的期望,如果管理者不能再次增加工资,就会导致员工产生被剥夺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这样,企业就会陷入一个循环的怪圈:工资增加——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欲望也随之提高——企业成本增加;工资不增加——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企业效益降低。此时,物质奖励就会变成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爆员工的不满情绪。

所以,物质并不是唯一的奖励手段,物质奖励必须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比,精神奖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心理上面,人是思想动物,不能像驯兽一样用物质方法持续性地提高人的水平。相反,精神上的奖励却能起到持久性的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比如,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奖励就是一种精神奖励,主要以荣誉、夸奖等为主要激励手段,以物质奖励为辅助激励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管理者完全可以把这种激励方式引入企业管理。

最有效的奖励方法,有时候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管理者要想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定要掌握精神奖励这种激励手段。

具体而言,精神奖励有如下几种形式:

(1)头衔,名号。管理者千万不要吝啬给予员工一些头衔、名号,因为头衔、名号可以换来员工的认可感,从而激励起员工的热情和干劲。比如:日本电气公司在一部分管理职务中实行“自由职衔制”,取消“代部长、代理”“准”等一般管理职务中的辅助头衔,代之以“项目专任部长”“产品经理”等与业务内容有关的、可以自由加予的头衔。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2)名片。名片也是有效的激励工具之一。作为企业管理者,平时可以携带一盒名片,当见到员工把工作做得很好时,可以立即在名片上写上“谢谢”“你做得很好”“再接再厉”等字样,并签下自己的名字,把名片送给员工。

(3)道谢。公开对员工说声“谢谢”,不但能发挥激励的作用,同时还能发挥管理上的多重功能。员工在工作上积极努力、全力以赴,期待的就是得到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管理者的“谢谢”不仅能让员工明白企业重视他、关心他,同时还能为其他员工塑造值得学习的榜样,让员工们明白,企业对员工有着什么样的期待,什么样的表现能获得企业领导的赞赏。

奖励要“投其所好”

美国畅销书作家艾德里安·高斯蒂克和切斯特·埃尔顿在《24只胡萝卜的管理》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回到办公室以后,万克斯有些犯难,不知道该怎样奖励下属藤特所作的努力。他可以用加薪和奖金的方式奖励他,但似乎有些老套,没什么新鲜感,而且显得俗气;他也可以奖励给他一些假期,但手续有些麻烦,不是他个人所能控制和决定的;他还可以等到年终综合评估时再奖励他,但那还需要等上好几个月……

万克斯从早到晚,一整天都在思考,但始终没有想到好办法,于是他决定去和他的下属聊一聊。他需要了解他的心理需求。

第二天,万克斯去维修间找藤特聊天。一进门,万克斯就看到藤特正在车下面仰面躺着。

“我来看看你是否需要一些东西。”万克斯有点不自在地说。

藤特从车底下爬出来,有些惊讶地看着万克斯:“你问我需要什么?”

“是的。”

“哦,我最想要一些食品。我们食堂需要一些新的食品。我一想到那些人工合成的食物就恶心。”

“好的。就这些吗?”

“是的。”

第二天早晨,万克斯修整了一下从土里冒出的胡萝卜的嫩芽。当他站在这块新田地上时,突然想到了答案——答案就在他脚下,用来奖励下属的最好的东西就是胡萝卜——真正新鲜的蔬菜!

此时此刻,似乎有一个声音划过万克斯的大脑:用心挑选你的胡萝卜!

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主要是由其内心需求决定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想激起员工行动的动力,就要准确把握住员工的迫切需求,并给员工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让员工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需求。

某员工刚进入工作单位时,干劲很足,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器重,领导在大会小会上经常表扬他。得到领导的表扬后,他的干劲更足了。就这样认真干了两年,他的心里渐渐开始不舒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除了得到表扬这种精神奖励外,奖金一分钱也没多拿,“升官”也遥遥无期。渐渐地,他心里开始有了想法,工作热情也慢慢消退了……

为什么这位员工的工作热情会消退?不是说精神奖励很管用吗?为什么现在不管用了?道理很简单,因为对于表扬这种来自精神方面的奖励他听得太多了,对于领导的赞扬他已经不再需要了,所以精神奖励对他就失去了吸引力,失去了激励的作用。他需要的是他缺少的那部分——多拿奖金或者“升官”等物质性的奖励。可惜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注意到员工的内心需求变了,没有做到投员工之所好,所以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消退了。

因此,管理者要想成功激励员工的工作干劲,就要了解员工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抑或是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二者兼有。

奖励要建立在对员工综合评定的基础上

某公司老板对他手下的两名业务员承诺,如果销售业绩达到公司规定的指标,就有5万元的年终奖。一年下来,甲业务员完成了指标,乙没有完成。结果是:甲、乙二人所得的年终奖金一样多,而且都没有达到老板承诺的数目。

对管理者而言,奖励并不等同于一个简单的数字指标的完成,更包括对员工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职业忠诚度等方面的综合评定。换句话说,奖励不仅反映了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价,更反映了管理者对员工本人的满意程度。

在上述事例中,对甲的奖励之所以打了折扣,很可能是因为老板对甲平时的工作表现不够满意,比如看到甲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或者觉察到了甲对公司不够忠诚,泄露了公司的某些机密等。但是无论怎样,毕竟甲完成了工作指标,所以老板仍旧给予了他奖励,这是一个管理者信守承诺的做法。而老板之所以给了乙同样的奖励,很可能是因为老板对他平时的工作表现很满意,尽管他没有完成工作指标,但他敬业、忠诚,而且有上进心,奖励是对他品格和工作态度的肯定,更是对他的一种鞭策和期望。由此可见,奖励机制是一种对员工的综合评定。

管理者要想让奖励卓有成效,达到最佳效果,只注意上述几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时效很重要

管理者不要等到发年终奖金时,才打算给予员工一些奖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良好表现时,管理者就应该及时给予奖励。错过奖励的最佳时机,会大大减弱奖励的激励作用。

明确奖励的理由

管理者在奖励员工时应该明确指出,员工哪些工作做得好,好在哪里,即管理者要把奖励的理由和奖励的标准告诉员工,这样可以让员工知道,公司希望他们能重复哪些良好的表现。

为员工的需求量身定做

管理者在奖励员工时,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来调整奖励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管理者应该模仿自助餐的做法,为员工提供多元奖励,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与公司平常的做法相符

一个平时对妻子不好的丈夫,即使在情人节时送给妻子一束玫瑰,也不会有多大效果,甚至会被妻子视为对罪恶感的补偿。同样的道理,一个平时对员工不好的公司,即使年底给予员工一些红利的奖励,也不会对员工起到多大的激励作用。因此,管理者要想有效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还要注意平时对员工好一点,把奖励激励与“日常呵护”有机结合起来。

惩罚是一种反向激励

惩罚的最高境界在于能让受罚者心存感激,并找到前进之路;处罚绝不是冷酷无情,只要运用得当,处罚完全可以和正面奖励一样激励人,甚至比正面奖励还要积极有效。

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是以奖励为主,还是以惩罚为主。这主要涉及管理学中的X-Y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即性本恶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人不喜欢工作,所以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工作,以顺利实现组织目标;人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大多数人都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Y理论即性本善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求工作是人的本性;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个人追求满足欲望的需要与组织需要之间没有矛盾;人对于自己新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与自我控制。

如果管理者认同X理论,激励员工时就会以奖励为主,通过奖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管理者认同Y理论,激励员工时就会以惩罚为主,通过严惩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下专心致志地工作。事实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管理者往往需要奖惩并用,赏罚分明,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但是当具体到一件事情当中,尤其是员工犯错误时,管理者则应该以惩罚为主要激励手段,因为不惩罚就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不惩罚就不能体现企业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不惩罚就不能显示管理者的威严。

但是,我们所说的惩罚并不是单纯的惩罚,而是变惩罚为激励,变惩罚为鼓舞,让员工在接受惩罚时心怀感激之情,进而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这就是惩罚的艺术性。

某企业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名员工工作非常积极努力,但就是有些自以为是,他认为自己负责的一项工作流程是应该改进的,但是他的主管和部门经理坚决反对他这样做,并且命令他严格遵守原来的工作流程。一天,这名员工私自改变了工作流程,主管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他不但没有接受,而且认为主管有私心,就和主管吵了起来。主管把问题反映到部门经理那里,部门经理也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他,他还是不服。于是部门经理又把问题报告给了总经理。结果,总经理不但没有批评他,而且和他亲切交谈起来。在交谈过程中,总经理发现他很有想法,他说的那项工作流程的确应该改进,而且他们还聊出了很多现行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这样,总经理用朋友式的平等交流,让这名员工感受到了被重视和被尊重。结果自然皆大欢喜,这名员工不但主动承认了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处罚,而且一改往日自以为是的傲气,积极配合上级领导的工作,工作热情也大大提高了。

员工犯了错,给予处罚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怎么罚才更有效呢?并不能简单地一罚了之,还需要讲究点艺术性。故事中这位总经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变“罚”为“奖”。不仅让员工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处罚,还纠正了员工的不良习气,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