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死了,烦死了!”一大早就听小孙不停地抱怨,一位同事听后皱皱眉头,不高兴地嘀咕着:“本来心情好好的,被她这么一吵也烦了。”
小孙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事务比较繁杂,但谁让她是公司的管家呢,事无巨细,不找她,还能找谁?
其实,小孙的性格比较活泼,工作起来十分负责。虽说牢骚挺多,但是对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她一点也不曾怠慢。一些诸如设备维护、办公用品购买、交通讯费、买机票、订客房等杂事,她处理得都很好,就是整天忙得晕头转向的。
这天刚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小王就来领胶水,小孙有些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刚来过吗?怎么就你事儿多,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的?”随后就打开抽屉,半天翻出一个胶棒,然后往桌子上一扔,“以后东西一起领,烦死了!”小王有些尴尬,又不好说什么就离开了。
这时,销售部的小蒋突然急急忙忙地冲进来,原来复印机卡纸了。于是小孙脸色立刻变了,她不耐烦地挥挥手,说:“知道了。烦死了!和你说一百遍了,干什么都要先填保修单。”随后把单子一甩,“填一下,我这就去看看。”小孙边往外走边嘟囔:“综合部的人都哪儿去了,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烦死了!”对桌的小张听到这句话气坏了:“这叫什么话啊?我招你惹你了?”
小孙的态度虽然不好,但是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还真离不了她。虽然有时候一些同事被小孙抢白得有些下不来台,但是也没有人说什么。然而,小孙那些口不择言的大白话,让同事们听着实在是有些不舒服。
年终,公司进行民意选举先进工作者,同事们暗地里都希望自己能榜上有名。奖金倒不是什么大事,关键是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呢?领导们认为这次的先进工作者非小孙莫属,但是一看投票结果,50多份选票中,小孙只得了12票。
有人私下里说:“小孙是不错,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小孙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却没有人体谅我……”。
什么叫卖力不讨好?像小孙这样,工作都做到家了,但是嘴上喜欢逞一时之快,抱怨声无数,结果费力不讨好。冷语伤人,说者无心,但是听者有意。有些事情既然做了,就不要再抱怨,抱怨是无济于事的,还会埋没你的功劳。所以要想赢得好人缘,管好自己的嘴巴很重要。在该沉默的时候保持沉默,这才叫智慧。
了解下属,才能拉近距离
当领导遇见得力的下属,希望与其建立密切长久的合作关系时,就应当通过交谈来拉近彼此的距离。然而如果领导不了解下属的脾性,有时往往会让两个人的关系毫无进展,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找到对方感兴趣的事物,会让你们之间的谈话气氛因此变得友好、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就能很容易达到自己说话的目的。
麦克先生一直试着把自己的面包卖给纽约一家著名的饭店。三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打电话给该饭店的经理,说服这个经理同意自己的请求。有时候他也会去参加这个经理出席的社交聚会。他甚至还在那家饭店订了一个房间,住在那儿,目的是促成这笔生意。但是所有的招数都没起到作用,他觉得自己失败了。
麦克先生在研究过说话处世后,决心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策略。他决定要了解一下那个经理,找出经理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
麦克先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经理的信息,最后发现他是一个叫做“美国旅馆招待者”的旅馆组织的一员。他不但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员,还是该组织的主席以及“国际招待者”的主席。不论大家在什么地方举行活动,他都会出席。
知道这些后,第二天麦克先生见到他时,开始主动谈论他的那个组织。由于麦克先生所说的话全部是围绕那个组织展开的,所以经理相当惊讶!他非常有兴致地跟麦克谈了半个小时,都是有关他的组织的事情,语调显得十分热忱。在麦克离开他的办公室之前,他“卖”给了麦克一张那个组织的会员证。”
这次,麦克先生根本一句话也没有提到面包的事。但是几天之后,那家饭店的一位大厨却主动打电话给麦克先生,要他把自己的面包样品和价格送过去。
“我真的不知道你对那个老顽固动了什么手脚,”那位大厨说,“但你真的是把他说动了。”
麦克先生缠了经理足足有4年,一心要做他的生意,仍然没有办到,但是后来麦克了解了他的喜好,然后谈了他想谈的东西,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就把生意谈成了。
了解你的谈话对象,然后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物,这其实就是在无形中给对方一个赞美和肯定,这样会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生活中的普通交往,还是商业上的重要谈判,只要你能事先了解对方,然后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那么你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周文是上海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在创业之初,由于人们普遍对私营企业存有偏见,所以他们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各种批文很难拿到手,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在多次拜访国土局某局长失败后,周文想如果继续这样谈下去将会永远失败。在研究了人际关系并进行了反复思考之后,周文觉得应该多花一些时间了解谈话对象,找出他们喜欢的东西,然后投其所好。
一天,周文又到局长那里拜访。这一次,他学会了暗地里观察,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局长办公椅上方有一张巨大的合影。在那张合影里,局长同一位作家坐在沙发上开心地笑着。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于是说道:“×局,我非常崇拜这位作家,一直想请他帮我签个名,但是从未如愿,听说您跟这位作家的关系非常好,您是怎么做到的?”这一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局长的脸色马上变亮了。
“这其实没什么,我本人也比较喜欢文学,在很多年前,他还没有成名时,我们就是朋友……”
关于这个话题,他们足足谈了两个小时,离开的时候,周文带着已经批过的申请报告和局长对他的工作将会多多支持的承诺离开了。
有些人在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并未向对方索取什么,却很容易遭到对方的厌烦。聪明的人在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时,即便自己什么也没有付出,却获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达到自己说话的意图。可见,在交际中谈话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当你了解了对方,将你们的话题引申到对方感兴趣的方面时,你和对方的距离就会变得很近,这样,你的谈话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管理者说话更要注意场合
管理者说话必须注意场合,一些话在一定的场合中可以说,换个场合未必就能说。很多人都认为“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条标语写得很不错,不仅内容好,而且语言也很精练,可以说放在许多地方都能使用,但是总有其不适合的场合。例如,将这条标语张贴于殡仪馆内,就会让人感觉很不合适,也会产生诸多歧义。这就是场合因素对语意的影响。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某次开国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好不好用,张口便说:“各位先生们,请注意了,5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四座皆哗然。很显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极其不合适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所以说,在某些庄严的场合里是不适合开一些过头的玩笑的。
有的人为了缓解尴尬或严肃的气氛就想制造一些幽默,殊不知结果却适得其反。例如某人在丧葬场合说一些喜乐的话,本来是为了转移人们的伤痛,却引起了当事人的不满;反之,在喜庆的场合中也忌讳说一些不吉利的话。
任何语言都要依托于整体语言的大环境,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人们不仅应注重言语本身所传递出的内容,还要注意与具体的场景相结合。
说话的环境场合对于说话的含义有很大的影响,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如:“现在都已经10点了。”如果是妈妈对躺在床上的孩子说的,其意思是指:“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起床!”如果是站在电影院门前的女孩对男孩说这句话时,意思是指:“你来迟了一步,电影早就已经开演了。”所以,说话一定要看清场合,理解在不同场合中话语的不同含义。
有一次,某知名人士去出席一个国际性会议,受到外国友人的热情款待。宴会上,这位知名人士的口才受到了东道主的称赞,东道主说:“像您这样的口才,完全可以去当外交官了。”
一般来说,在这种盛大的宴会上,听到这样的话只要略表谢意就可以了。但是这位知名人士却忽视了这是外交场合,在兴奋之下竟说出了很多不得体的话:“是的,我是应该去做外交官,但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做外交官,这显然是我国外交部的一个错误。”殊不知,知名人士一下子将话题扯到了国家政府,这样东道主和在场的其他外国友人该如何看他呢?之所以会出现说话说漏嘴的情况,就是因为说话人没有注意到当时身处的场合。
因此,说话要看场合,重要的谈话要选择适当的场合,更多情况下的讲话应适合场合的需要,并不失时机地利用场景将话语说得更得体。总之,谈话需要注意三条原则:选择场合,适合场合,利用场合。
很多时候,如果管理者把握不好说话的场合,曲解了坦荡和直接之间的区别,很容易出现纰漏,甚至让人厌烦。
李小姐在国家机关单位做办公室文员,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说话。但是每当有人就某件事情需要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来的话总是很“刺”人,而且她的话听起来似乎总是在揭别人的“短儿”,同事们都不喜欢和她说话。
有一次,同一部门的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新衣服,当其他同事都称赞“漂亮”“合适”时,李小姐说了一句:“你身材太胖,根本不适合穿这样的衣服。”她还接着说:“这颜色你穿起来有点艳,根本不适合。”
这话一出口,惹得当事人非常生气,而周围那些大赞衣服如何好的人也很尴尬。因为,李小姐说的话有一部分确实是事实,例如这位同事身材确实有些臃肿,这是大家认同的,但是别人没有点破,唯独李小姐开了这个口。虽然李小姐有时候也会为自己说的话不讨人喜欢而后悔,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她依然会说出一些让人接受不了的话。时间一长,同事们自然而然地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很少就某件事情去征求她的意见。
尽管如此,如果同事偶然需要听听她的意见时,她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又把别人最不爱听的话直白地说出来。
现在在单位里,几乎没有人愿意理睬她,李小姐一直处在孤单的状态中。
李小姐最终变成孤家寡人,原因就在于她不懂得怎样说话,虽然她说的很多都是实话,但是说实话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以前人们讲究坦荡,但是坦荡并不等于直接,太过直接的话容易伤害人们的感情,所以,最好不要把坦荡和直接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