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学点经济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4844800000022

第22章 宏观经济学:关心国计民生(3)

在恩格尔看来,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会下降。依此类推,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逐渐变富,这个比例也就呈下降的趋势。

恩格尔定律揭示了居民收入与食品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进行说明。对恩格尔系数进行研究,主要有如下价值:

(1)用来对家庭的富裕程度进行判定。

(2)对不同消费者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3)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进行判定。

大家都知道,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就是吃,在收入水平不高时,它肯定在消费支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收入的逐渐增加,在食物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转向穿和用等其他方面。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穷,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相反,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在以前,中国人见了面,打招呼时就习惯问:“吃了吗?”可是,这句在中国流行了上千年的问候语,不知道何时就被一句“你好”取代了。子曰:“食色,性也。”这也就是说,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以及人的本性就是食欲。

对老百姓而言,天底下最大的事情就是吃。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一个让外国人不理解的现象,无论在哪见面,无论何时见面,总会问一句:“吃了吗?”中国人“吃文化”的这一习惯,已经深入到社会文化的每个角落,行不通说“吃不开”,受不了叫“吃不消”,打人叫“吃拳头”,打官司叫“吃官司”。由此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吃是多么重要!但是,由于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慢慢地,“你好”也就替代了“吃了吗”。

在国际上,通常以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贫困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温饱为50%~59%,小康为40%~50%,富裕为30%~40%,而低于30%则为最富裕。

2002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显示,到2001年末,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4%下降到了37.9%。这主要标志着居民的消费结构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它说明了人民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正转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吃好、****、注重营养以及追求方便。人们除了吃以外,需要在居住条件、交通通讯条件方面有所改善,用于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健身保健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呈上升趋势。当人们除了吃喝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恩格尔系数在逐渐降低,那么,人们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优质和美满!

通货膨胀:筐比筐里的钞票值钱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小偷溜到一户人家去偷东西,他看到一个筐里盛满了钱,于是,他倒出了钱,将筐拿走了。读到这里,你肯定会想不通:那个小偷放着满满的一筐钱不要,竟要一个装钱的筐,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那个筐比筐里的钱更值钱。也许你又会想:那是用金子做的筐,还是一件价值昂贵的古董呢?全都不是,那只是一个普通的筐而已。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德国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完全崩溃。首先,因为战争,使德国经济陷入衰落;其次,战胜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导致了德国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德国不但要给战胜国支付巨额的赔款,而且,在1923年,比利时和法国的军队也占领了其最大的工业区,也就是鲁尔工业区。

德国政府希望能通过大量的发行货币来解决问题,所以只好夜以继日地赶印钞票。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德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超级通货膨胀”。从1922年1月-1924年12月,德国物价上升的比率非常惊人。1921年1月-1922年5月,一份报纸的价格由0.3马克上升到了1马克,而1922年10月~1923年2月,又由8马克上升到了100马克,1923年9月却升到了1000马克。-份报纸的卖价为1000马克,已经成了天价,但是,这种飞涨的脚步并未停下,到1923年秋,速度飙升得更让人不可思议:一份报纸的价格,10月1日是2000马克,10月15日是12万马克,10月29日是100万马克,11月9日是500万马克,11月17日的价格竟然高达7000万马克。因此,这也就出现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小偷宁可偷一个筐,也不偷筐里的钱。

在这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中,德国人民遭受了很大的苦难,许多人失业,没饭吃,走投无路。于是,他们对本国的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骚乱和斗争时有发生,德国社会极为动荡。这就是德国政府因为胡乱加印钞票,从而带来了如此严重的恶果。

钞票是不能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水库里的水太满,大坝就会决堤。同理,钞票印得太多,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简而言之,就是钱不值钱了。导致物价持续上升就是它最直接的后果。如果商品流通中需要一定的金银货币量,但纸币的发行量却比金银货币量高出了一倍,那么,单位纸币就只相当于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如此一来,如果计量物价用纸币,物价就上升了一倍,换句话说,就是货币贬值了,同样的钱买到的东西比以前变少了。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出现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相对于物品总量来说,货币总量持续加大。

贸易顺差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首要原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且强制流通的一种货币符号,其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外贸出口企业通常都要把挣来的他国货币向中央银行上缴,政府会将这些外币折合成本国的货币,然后再返还给企业。企业赚到的外汇越多,中央银行印制本国的货币量就越需要增加。假如本国的货币印得太多了,而国内商品的流通量却并未改变,也就是说,纸币的发行量比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增多了,这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而投资过热,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为了拉动经济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会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此外,为了使教育、国防开支以至于援助灾民的需要得到满足,政府都会将货币的发行量加大。在一些国家,由于其税制不健全,政府为了担负开支,就会通过增加纸币的发行量,从而暗中进行征税。

因此,在所有的国家中,钞票都不是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的,否则,就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在对通货膨胀进行了解之后,还有必要对另一个经济学名词“CPI”进行介绍,也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它是对通货膨胀进行衡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你也许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过CPI。”这是网上突然大肆宣传的一句话。这种说法生动活泼,来自于中国在2008年初所出现的比较严重的价格上涨现象。

曾经有个网友很无奈地说:我想要买房,结果房价涨了。我想要买车,结果油价涨了。我想要买点肉吃,结果肉价涨了。那我吃方便面总行了吧?结果方便面也涨价了。

还有一个笑话:沙僧对悟空说:“大师兄,现在二师兄比师父都值钱了。”这个笑话的意思就是说,2008年的猪肉价格暴涨。

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民生感受”这词也在慢慢地将其自身的“位置”提高。由于民生的真正话题,的确是与柴米油盐以及家长里短密切相关的,那么,物价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CPI就是民生经济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术语之一。

CPI可以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产品以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反映出来,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其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反映人们吃的、喝的以及用的,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价格参考指标。

通过经济学知识,我们知道:假如消费者的物价指数涨幅太大,说明通胀已成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就会有紧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就会造成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化。于是,该指数升幅过高,往往不受市场的欢迎。像在某一年,消费者的物价指数上升2.3%,这就说明,与12个月前相比,生活成本平均上升了2.3%。当生活成本一提高,你的金钱价值相应地就随之下降,换句话说就是,在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在如今却只能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来说,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我们就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我们则把它称之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面对通胀,应对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投资,假如投资收益比通胀更高,资产就可以保值增值,从而就能避免缩水。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对实物资产进行投资,保值作用较突出;而对一些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进行投资,随着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贬值的,像债券。

我们想要跑赢CPI,也并非一件不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投资手段就能实现。或者就算跑不过,也能与其旗鼓相当或紧跟其后,或者也不至于被甩得太远。

经济周期:无法逃避的轮回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经济总是会上下波动,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正好对经济的周期性进行了验证。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被称为经济周期。它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与收缩反复交替出现的过程。每一个经济周期都能分成两个阶段:即上升和下降。一般来说,经济周期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扩张和收缩交替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经济扩张因受到消费约束或资源供给约束而出现的经济收缩,经济收缩又是因为资源供给充裕或消费需求拉动而重新进入了经济扩张,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划分成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4个阶段。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是由其中的经济复苏与繁荣阶段构成的,而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却是由经济衰退与萧条阶段构成的。在经济周期上升的阶段,也就是繁荣阶段,最高点被称为顶峰。然后,物极必反,顶峰也是经济由兴盛转向衰退的转折点,这以后,经济就开始进入了下降阶段,也就是衰退。衰退严重,经济则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可是,谷底也是经济由衰退转向兴盛的一个转折点,这以后,经济就进入了上升阶段。经济由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由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一般情况下,经济周期有长与短之分,一般来说,经济周期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库兹涅茨周期。这是一种长经济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在1930年提出的一种为期15到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因为这个周期的划分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与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第二是朱格拉周期。这是一种中周期。法国医生兼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首次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年到10年的周期波动。在通常情况下,后人称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为“朱格拉周期”。也称为“朱格拉”中周期。

第三是基钦周期。这是一种短周期,又称为“短波理论”。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太多时,则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这种现象出发,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将此种2年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为“存货”周期,人们也将它称为“基钦周期”。

第四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是一种长周期或者长波,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6年提出的一种为期50年至60年的经济周期。此周期理论是这样认为的,从18世纪末以后经历了3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由1789-1849年,25年为上升部分,35年为下降部分,一共是60年。第二个长周期由1849-1896年,24年为上升部分,23年为下降部分,一共是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开始,24年为上升部分,到1920年以后,就进入了下降期。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必须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解与把握,且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不然,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企业家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地对经济形势比较关心,即“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相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对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与特征进行认识,将有利于政府在制定收缩性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及进行政策转换时避免滞后性,从而能增强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