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24844000000065

第65章 清朝卷清朝卷·封建王朝的终结篇目(3)

这年的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五月,康熙命施琅进攻台湾。六月十四日清晨,施琅在铜山港誓师,并率领两万多水师,战舰三百多艘,进攻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了澎湖。郑克塽投降,清军进驻台湾。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一府是一个台湾府,三县是指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还在台湾设一员巡道,一员总兵,两员副将,八千兵力。澎湖也设有一员副将,两千兵力。在清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康熙帝三次征讨葛尔丹

蒙古曾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以及漠北蒙古。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已归属清,漠北和漠西蒙古也臣服清。漠西蒙古也就是准噶尔部。噶尔丹是准噶尔部的首领,原来准噶尔部的首领是他的哥哥僧格,噶尔丹是篡位自立为汗的。噶尔丹篡位以后,一改原来父兄反对沙俄的正义立场,为了实现割据一方的野心,他和俄国勾结,并订立军事同盟,大肆进行叛国活动。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尔丹竟然进攻漠北蒙古。次年,康熙帝派人命令噶尔丹退兵,噶尔丹不听命。二十九年他又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攻入内蒙的乌珠穆沁境内,并深入到乌兰布通(近赤峰一带),这样便严重威胁到了北京城。

面对噶尔丹的叛乱,康熙决定亲征。康熙帝,也就是爱新觉罗·玄烨曾先后于康熙二十年、康熙二十六年以及康熙二十七年三次亲征,耗费粮饷无数,终于打败噶尔丹。最后,噶尔丹染病死去。噶尔丹被打败以后,漠北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王朝开始加强对漠北蒙古的管理和统治,在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设置了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康熙帝通过一系列的笼络措施完全解决了漠北蒙古的问题,也就是外蒙古。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明末清初,沙俄在欧亚大陆不断向东扩张。17世纪40年代末,俄国吞并了西起乌拉尔山东至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亚地区。之后,还多次到黑龙江流域进行烧杀抢掠,并先后占领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地区,在此筑城据守。这时候,清朝国内尚未安定,无暇北顾。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着手驱除俄罗斯侵略势力。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林兴珠出征。他们率兵三千五百,水陆并进,打败俄罗斯军,毁雅克萨城而去。可是俄罗斯等清军撤退以后,又返回雅克萨城固守。

康熙二十五年,萨布素等率军两千多人在此进攻雅克萨,俄罗斯八百多人依然是死守不走,双方相持三个月之久。不过俄罗斯伤亡严重,甚至连守城的头目都死于战斗中,兵卒最后只剩下几十人。雅克萨城眼看就要攻破,但此时,双方开始和议,康熙帝宣布撤兵。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俄罗斯派戈洛文,清政府派索额图、佟国纲等,双方在尼布楚(今俄国涅尔琴斯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外兴安岭以北属俄罗斯,以南属中国,额尔古纳河以北属俄罗斯,以南属中国。至于外兴安岭与流入鄂霍次克海的乌第河之间的地方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定议。又规定毁雅克萨城,迁俄人出境,此后两国商旅凡持有文票(护照)者,听其往来贸易不禁。《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也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不过在这个条约中,贝加尔湖以东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了俄国,这是清政府在谈判中的失策。

震惊全国的朱三太子案

大清初年,民间流传明崇祯帝的第三子尚在世上,一些人便以朱三太子为号,举兵起义,清政府因此大肆搜捕,这在历史上被称作“朱三太子案”。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4年)的冬天,在北京城有个名叫杨起隆的人,说自己是朱三太子。组织旗下的奴仆以及佃户密谋起义。由于机密泄露,清政府很快将其镇压,杨起隆逃走。

康熙十九年,大将军海图奉命在陕西汉中缉拿又一个名叫杨起隆的案犯回京,经过审问才知道是冒名顶替者。清政府随即将其磔死。三藩叛乱的时候,在福建也有一名叫做蔡阴的人自称是朱三太子,他带领数万人和台湾的郑经勾通反清。后来被清军击败在天宝山。康熙四十年后,在江苏太仓以及浙江大岚山等处的反清力量都以拥立朱三太子为旗号。

康熙四十七年,清政府在汶上县逮捕朱三太子朱慈焕。朱慈焕在逃离宫廷之后,便过着颠簸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入赘浙江余姚胡家,育有六儿三女,但是他害怕被人利用,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也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常年在四明山一带奔波,以教书为生。时年他已75岁,并不曾“反清复明”。但作为一种号召,“朱三太子”的名号还是对清廷造成了威胁,因此将其凌迟处死,他的儿子们也全部被杀掉。

朱慈焕死后,“朱三太子”案件似乎也该尘埃落定。不过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台湾的朱一贵起义,依然用“朱三太子”的名号。由此可以看出,“朱三太子”的名号在清初很长一段时期,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

康熙帝的南巡

康熙皇帝是中国走出紫禁城、巡察地方最多的皇帝。他在位61年,其中先后一共有18年的时间是在全国各地巡察,多达一百三十次。他巡察次数最多的是在长城南北的热河各地,多达七八十次。不过在民间最有影响的是六次南巡,一共有549天。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给他执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康熙南巡自然是有目的的,比如笼络知识分子以及游览各地美景等,但他每次南巡必到的地方便是治黄工程现场。康熙皇帝以民为本,一心要百姓安居乐业,他亲临河工,指授方略。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两河安宁,漕运无阻,百姓生活安定,这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康熙帝南巡访察吏治时,也发现了一批清官好官。他第一次南巡前夕,两江总督成龙逝世,他十分痛惜;在他南巡到兖州时,见到知府张鹏翮,发现张鹏翮是一名清廉的官员,便将其升至吏部尚书;在江苏吴江,他微服私访,又发现知县是清官好官,便超擢为御史,后任湖广总督。他不仅善于发现好官、清官,还很关注地方官吏的贪赃和渎职。他首次在宿迁暂住的时候,发现漕运总督邵甘问题严重,便将其革职。

康熙南巡,对中国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南巡途中,兴修水利,解决黄河水患,同时考察官员以及处理一些贪官污吏,做了许多有利国计民生的事。不过,虽然他在南巡沿途减免了百姓的赋税,但地方官员还是会将办差费用部分转嫁到百姓身上,并且南巡也建了不少行宫、御道等,致使许多百姓颠簸流离,所以朝中不少官员反对南巡。

“清风不识字,何时乱翻书”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这两句诗出自清初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正是因为这两句诗,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徐骏在奏章中,将“陛下”的“陛”字写成了“狴”字,雍正看到,立刻将其除职。后来他还派人查徐骏,在他的诗集中发现了这样几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觉得徐骏有反清复明之心,于是将其处斩。

“南山集案”是怎么回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历朝历代都充斥着专制文化统治,清朝统治时期,文字狱的发动便是他们进行文化压迫的有力措施之一。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130年中,文字狱屡屡发生。康熙年间,出现了一件《南山集》案,影响极大。

“南山集案”发生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翰林院的编修戴名世在没有中进士和担任编修之前,曾经搜寻散失的佚文,还有搜求明朝野史,并且拜访明朝遗老,编成一本书《南山集》。这本书讲述的是南明的史事,用的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年号,并没有用清朝的年号,而且这本集认为清朝应该从康熙元年开始算起,因为南明还在,顺治帝便不算正统。戴名世被左都御史赵申乔告发,说他“语多狂悖”,后来康熙以“罔视君亲大义”将戴名世处斩。只要和戴名世同族的16岁以上者均被问斩,并株连作序、刻印、售卖者,共计数百人。

戴名世,字田有,后人称他为“南山先生”。他年幼的时候家境贫寒,但聪明刻苦,六岁便饱读诗书。34岁时,入国子监,成为一名正直的文士,他不愿趋炎附势,经常和弟子们研讨古文创作,对古文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之所以写《南山集》,是因为他很想仿效《史记》的形式,写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这本书耗尽了他的心血。此书让他留芳文坛两百多年,也因为此书,让他遭受杀身之祸。

戴名世只是希望在清朝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为南明这个曾经短命的王朝争得一席之地,只是他没料到,这些做法触怒了康熙皇帝。当时满清时期的文字狱之残酷是空前绝后的,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便越登峰造极,康熙时期是清朝非常鼎盛的时期了,残酷的文字狱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扭曲变形。

雍正帝如何惩治贪官

康熙帝在位的时候,虽然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但也留下不少问题: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亏空。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只有八百万两。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72年)十二月十三日,这天正好是康熙帝逝世的整一个月,雍正不顾乃父“尸骨未寒”,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他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雍正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皇帝,他对下情非常了解,他知道靠上面的官员查下面官员是永远查不出来的。他便派出钦差大臣,这些特派员都是直属中央,跟地方毫无关系,而且都是为官清正的官员。不仅如此,雍正还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随团到省,和特派员一起查账。雍正还下令给各地的老百姓:谁都不许借钱粮给官府。如此一来,贪官很容易便被查出来。

雍正的另外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会考府”。会考府是一个独立的稽查审计机关,他的主要任务是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从各地方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各院部动用钱粮和报销经费,都要经过会考府稽查核实。如此一来,不管是贪污,还是挪用,每一笔账都能查清楚,不能混淆。这样,贪官们的最后一条后路也被堵死。

雍正惩治贪官的办法也有三种:先罢官,再索赔,最后抄家。一个被罢免的官员无法再鱼肉百姓了,便只能自己来索赔。雍正还规定,不许任何人垫付或代赔。

雍正的这些政策和对策,确实打击了贪官污吏,大清的吏治也为之一清。仅仅五年的时间,国库储银便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雍正改变了社会风气。

军机处是干什么的

军机处,也叫做“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期以后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初设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开始叫做“军机房”,不久改为“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便省去“办理”二字,简称“军机处”了。

军机处成立后,便成为听命于皇帝办理军国大政的实际政务中枢。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俗称“大军机”和“小军机”。他们的职责是:每日军机大臣晋见皇上,议论大政,并秉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皇上批阅后,向各地方长官下发。另外他们还负责审拟特交案件,稽查各部院汇奏的事件以及补充重要官缺等。军机处还负责缮写、记档以及收发文移等具体事务。乾隆中期以后,军机大臣还撰写拟定皇上晓示臣下的旨意。还有他们还负责管理方略馆和内翻书房。

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后,将军机处废除。

大将年羹尧之死

年羹尧(公元1679年-公元1726),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人。年羹尧自幼读书,非常有才气。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年羹尧考中进士,不久任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后来,年羹尧在噶尔丹之战中,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再次大展才能。康熙五十七年,年羹尧被封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管军队和民事。康熙六十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部边境的重要大臣。这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地区叛乱,年羹尧迅速平定这次叛乱。在康熙六十一年,年羹尧被授抚远大将军。

雍正即位以后,年羹尧更是备受倚重,他和隆科多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青海再次发动叛乱时,年羹尧率领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短短十五天之内将叛军打败,“年大将军”的威名从此也威震西陲,享誉朝野。

平定青海叛乱之后,雍正对年羹尧更是给予特殊的荣宠,甚至将他视为自己的“恩人”。雍正还因为他“能宣朕言”,让他“传达旨意,书写上谕”。年羹尧俨然就是总理事务大臣。雍正对年羹尧宠信优渥,并希望他们彼此能够成为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但是,年羹尧虽然有才,做人却不检点。他完全沉浸在被奉承、恩宠的情境中自我陶醉,做出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终导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