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24844000000064

第64章 清朝卷清朝卷·封建王朝的终结篇目(2)

清政府为了削减压制士绅特权以及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开始只是限于无锡、嘉定两县,到顺治十八年夏天,便通行于四府一县。根据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政府将欠粮者,无论是多大的官,也不管是欠多少,秀才、举人、进士等,只要欠粮,便被革去功名;在任官员将会降两级调用,合计是黜降了一万三千多人。

其中也有不少人被捕,被加刑具押送到刑部议处。有一个探花叶方霭欠一文钱,也被罢黜,因此民间还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说。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士绅几乎全部被网罗其中。接着,清政府又趁势十年并征,使得江南士绅豪强受到严重打击。直到三藩叛乱时,清政府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才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并且之后,清政府从不提起此事,在官书中也绝无记载。

三次重大的“科场案”

清王朝建立以后,恢复科举制度,随之科场积弊也沿袭下来。清统治者为了杜绝弊端,选拔真才,制定了十分完备的科场制度,而且严惩那些徇私舞弊的人员。

在清王朝统治期间,发生了三起重大的科场弊案,这三起案件分辨是顺治年间的丁酉科场案、康熙年间的辛卯科场案以及咸丰年间的戊午科场案。

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发生在江南。当时江南的乡试主考官是方犹,副主考官是钱开宗。考完之后,士子大哗,集体到文庙去哭庙。事情传到北京,顺治帝大怒,将已取中的举人统统召到北京重新考试。当时正是正月,南方的士子不适应北方的寒冷,他们在太和门前做文章,个个又怕、又冷、又紧张,就哆嗦着写不出字来。其中有一名江南才子吴兆骞,学问很好,因为紧张,没有发挥好,也被发配二十年,后被纳兰性德救出。后来查清楚是钱开宗徇私舞弊,顺治下令将其处斩,并将和他有关的所有人处斩,这就是震惊天下的丁酉科场案。

第二个是辛卯科场案,发生在康熙十五年,也是江南的乡试。这个科场案的主考官叫左子蕃,副主考官叫赵晋。考完之后,也是士子哗然,抬着财神像到府学去游行示威。事情惊动了康熙,他便一步一步往上查,竟然查到江苏的巡抚张伯行以及总督噶礼。最后查清楚,交通的关节是赵晋,是有人花钱在卷子上写了三个字,答案上藏了三个字“其实有”,考官看到这三个字便将他点为举人。结果赵晋等五人被处斩。

第三个就是咸丰八年的戊午科场案,这是发生在北京的顺天。当时一个叫平龄的人中了举人,但他曾经在场子中唱过戏。当时的规定是优伶不能参加考试。还有,一个优伶怎么能考中举人呢?所以就开始查,最后竟将责任追究到大学士柏俊,柏俊因与肃顺不和,肃顺要求处斩柏俊,咸丰含泪杀了大学士柏俊。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因舞弊而杀的官职最高的一个官员。这次科场案不完全是科场的事情,应当说是一场很残酷的政治斗争。

清朝为何要“闭关锁国”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从北京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外,中止对厦门、宁波等海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正是由于乾隆皇帝这一圣旨,导致两百年来中国落后于世界。那么,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清帝国,为何有如此举动呢?

其中缘由有二。其一是乾隆皇帝为了防范郑成功反攻,早在明朝败亡之前,郑成功等政治势力一心想要反清复明。史料记载,一些西方人士曾直接参与南明政权和清朝的军事斗争,而且郑成功也曾向日本的德川家族请求过援助。所以,从清王朝建国以来,就厉行闭关政策。

其二是乾隆皇帝继位以后,曾经南巡,发现洋商众多,他很担心自己的领土被侵,所以便开始实行全面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乾隆帝宣布闭关锁国政策之后,一些洋商驾船北上告御状,他们不满乾隆皇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又进一步坚定了乾隆皇帝的决心。乾隆皇帝觉得要防止外商侵扰,除了将对外贸易限制于广州一地外,还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防范。于是,便在乾隆二十四年,又颁布《防夷五事》,对外商的要求非常苛刻。后来不断有欧洲诸国多次派使团,试图说服清朝皇帝改变闭关锁国政策,但都无功而返,最后清政府彻底关上了中国的大门。

顺治帝的离位之谜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里子时,宫廷中突然传出惊人的消息: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驾崩。就在顺治帝驾崩后的第三天,还不到八岁的康熙便登上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位。皇宫又很快恢复了平静,但让人们不解的是,年纪轻轻的顺治帝一向身体很好,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疾病,为什么突然身亡呢?

对于顺治帝的死亡,《清世祖实录》也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为什么有关生死的大事,就这么几句话就结束了呢?甚至连死因都不提?《实录》中有关顺治临死前的记录,也是仅仅用了两百字。只是顺治的遗诏中,他列举了十四条“罪己诏”。这种自责很不符合常理。

相传,顺治帝喜欢一名江南名妓董小宛,而他的母亲孝庄皇后对此非常反对,设计害死了董小宛。就在董小宛死后,就传出了顺治帝驾崩的消息。在短短的一百天内,董小宛去世,天子驾崩,怎么会如此巧合?

还有传说是,在顺治帝14岁那年,去遵化打猎,结识了一名在山洞中精修的法师。从此他便与佛教解下了不解之缘。顺治对佛教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早有出家之意,在董鄂妃死后,他便伤心欲绝,无心朝政,有人说他病逝于养心殿只是托词,他并没有死,而是削发为憎了。而且据《起居注》记载,康熙继位不久后,孝庄皇后曾多次带他到五台山礼佛。

也有一种说法是顺治帝患上了天花,所以便很快死去。但究竟是什么夺走一代年轻天子的生命,至今依然是个谜,从史料推测,顺治死于天花的可能性最大,但依然不是最终的定论。

清军屠城之“嘉定屠城”

“扬州十日”事件之后,又发生了“嘉定屠城”事件。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清军下令,在十天之内,全国的百姓都要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命令严重伤害了汉族百姓的民族感情,纷纷起来抗清。在这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最惊心动魄,清兵便于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分三次屠杀嘉定城,史称“嘉定三屠”。

这年的闰六月十三日,清政府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命令一下,嘉定城中的百姓便纷纷加入抗清行列。清嘉定知县强制百姓剃发,起义一触即发。当地居民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已经投降清军的明将李成栋率领清兵猛攻,城中百姓冒雨奋战,毅然不屈。后来清兵用大炮轰城,才开始攻入。侯峒曾投河自尽,黄淳耀自缢,但是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兵看百姓如此反抗,便开始屠城,杀了两万多人后弃城而去。

杀戮并没有吓到百姓,清兵一走,四散的百姓又开始聚集,在六月十四日,一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带百姓进城,又一次占领并控制了嘉定,但很快也失败了,嘉定再次遭到清兵的屠杀。城内居民已经闻风逃亡,清兵便屠杀城郊,城郊顿时炊烟断绝,几乎被烧杀殆尽。这是嘉定第二屠。

清兵两次的屠城没有削弱百姓的反清意志。八月十六日,明总兵吴之藩带兵反攻嘉定城,但也很快失败了。于是清兵再次进入嘉定城内,第三次血洗嘉定城。除了平息吴兵外,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清兵杀害,这是嘉定第三屠。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我国汉族自古就十分重视衣冠服饰。《孝敬》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人之后就不能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满族的发型就和汉人大不相同,满族男子是把前颅头发剃光,然后后脑头发变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饰和满人也有很大不同,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无扣等,而满人的服饰是以立领、对襟、盘扣等为主要特色。

清朝是中国东北的满族人建立的,清军入关之前,便在关外实行“剃发易服”政策。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行改变发型,换上满装,投降的明将也要剃发易服。

清顺治一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时,曾颁布“剃发令”,遭到汉人的反抗和不满,所以清军便公开废除此令。顺治二年,清兵进入江南后,汉族大臣孙之獬被其他汉臣排挤,他便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布“剃发令”。因此,多尔衮便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全部剃头,削发垂辫,违者斩。其执行口号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百姓为了保护世代相传的文物衣冠,同清军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满清要把汉族百姓的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自然会遭到汉族百姓的浴血反抗,即使是赴汤蹈火、举家殉难也在所不辞。清军对此进行残酷的镇压,“嘉定三屠”事件便与“剃发令”有关。虽然斗争历经37年之久,但还是清朝统治者胜利了,汉族大部分都剃发结辫,改穿满装。那些坚决不愿剃发易服的人要么被杀,要么逃到国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少年康熙智除鳌拜

康熙皇帝8岁登基,一直是由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康熙皇帝14岁,索尼便策动其他三位辅臣和他一起奏请皇上亲政。康熙觉得自己尚还年幼,还需要四大臣辅政数年,索尼等人仍屡次奏请,康熙只是将奏疏留中未发。

这年的六月,索尼病逝。七月,康熙便把索尼等多次的奏疏向大臣宣布,并上奏太皇太后。经孝庄皇太后的允许,康熙按照祖制在这年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

索尼去世以后,鳌拜的野心便进一步扩张开来,他想越过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占据索尼的位置,然后成为宰相,将更会大权在握。他想让苏克萨哈推荐他,但遭到拒绝,因此他想除掉苏克萨哈。最后,鳌拜不顾康熙反对,立出苏克萨哈的罪名,将其处绞。

鳌拜欺君专权,威慑群臣,而且不遵守朝上礼仪,康熙忍无可忍。但少年康熙不敢轻举妄动,因为鳌拜党羽众多,他又是武将出身,所以若是稍有不慎,便会自身难保。

康熙便装作无意政事、酷爱玩耍的样子来,并且精心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每天和他们在一起耍弄掼跤的一种布库戏。即使是鳌拜上朝奏事,他也是一副一心只在玩耍的样子。鳌拜便以为皇帝年幼,尚还贪玩,所以他更加对康熙不加防备,经常在宫中进进出出。康熙亲督侍卫掼跤,一是要提高侍卫们的擒拿技能,二是要麻痹鳌拜。

康熙八年的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独自上朝上奏,康熙忙用眼神暗示,侍卫们一涌而上,鳌拜还没有缓过神来,便被捆绑起来了。之后,康熙立即召集议政王大臣等勘审鳌拜罪行。康熙念他效力已久,未叛他死刑,而是将他终身监禁。16岁的康熙在亲政后干出举国震服的大事——智除鳌拜,这为他缔造未来大业扫清了第一个障碍。

康熙帝的削藩之路

明末清初,有三个明朝将领,一个是尚可喜,一个耿仲明,另一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了。这三个人都帮助清朝灭了南明,并且对镇压起义军也有很大功劳,清王朝便封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吴三桂为平西王,分别驻守广东、广西以及云南。这三个人的势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吴三桂,他们仗着自己日渐强大,便不把清王朝放在眼里,给满清以很大的威胁。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是他要求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朝廷中便开始了是否要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以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反动叛乱。并在次年开始率兵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还散发檄文,煽动反清。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官员也纷纷叛清。紧接着福建耿精忠也叛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四川六省陷落。然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接连叛清,叛乱延伸到广东、江西、陕西以及甘肃等省。

这年康熙才19岁,年轻的康熙帝立即对“三藩”之乱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十月,清兵进攻耿精忠,将其打败,耿精忠被迫投降。康熙十六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福建、广东以及江西都相继平复。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无力回天,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而死。其他藩王也被康熙帝一一消灭,战争打了八年,三藩之乱从此平定。

康熙帝平定台湾

民族英雄郑成功去世后,大清曾经多次和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谈判,希望能够实现两岸统一。但是郑经并没有答应大清的要求,康熙认为十多年的和谈不能解决问题,便决定用武力收复台湾。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也就是三藩平定完不久,郑经因病逝世,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开始发生内乱。郑经死后,他的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郑克塽为延平王。郑克塽年仅十二,不过是冯锡范的傀儡。康熙决定趁此机会收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