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24840100000018

第18章 不做“包办”父母(4)

家长适当地对孩子进行逆向关怀对其成长有很大的好处,下面提供几种可取的办法,为人父母的你不妨试试。

(1)该讲清的道理要讲清。有些事情该正面解释的就应明确答复,以免让孩子胡乱猜测、含糊不清,以致误入歧途。

(2)该保留的稚气要保留。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个孩子过于老成,想的、做的处处跟大人们都一样,城府颇深,那么孩子将过早地失去童趣、天真。

(3)该受的苦与累要受。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否则他就不会珍惜、理解幸福,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4)该动的脑子要动。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二来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5)该听的意见要听。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见排除在外,也许以(6)该绕的弯路要绕。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反而会对自己没走的路跃跃欲试。而且没有过程的结局和没有挫折的成功就像凭空给了中国足球队一个世界冠军的称号,没有什么意义。

(7)该碰的钉子要碰。假如家长处处都替孩子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真正了解,很可能将来会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游一样。如果好意为它套上一个救生圈,后果会怎样呢?

有时无声胜有声

众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口头教育,但是其效果往往不理想,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像“无声”教育就是最理想且有效的方式,也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搭建起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桥梁。

李想的爸爸是一位书法老师,所以他一心想让儿子练习书法,但是调皮的李想不愿意学习枯燥的书法,对爸爸的教诲常常听不进去。李想的爸爸后来针对孩子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套教育方案。

在教孩子学习书法时,他不再苦口婆心地劝告,而是直接将一张宣纸铺在桌子上,然后一语不发地在纸上写起横、竖、点、撇、捺。孩子对爸爸的行为很感兴趣,渐渐地也被吸引了,于是自己也拿起毛笔练习起来,其练习效果比接受完爸爸的训斥时还要好。

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堪称教育典范,既不会使孩子对父母的管教持厌烦态度,又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简单、有效。

香香读小学二年级,父母都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所以香香从小就在音乐和舞蹈上表现出很高的天分。由于家庭氛围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香香获得了很多奖牌和证书,爸爸就把这些证书和奖牌放在客厅最显眼的隔板上,家里来了客人免不了要赞美一番,香香听后自然会美美地一笑。但是父母为了使香香不产生骄傲心理,就把隔板做得比较大,奖牌和证书就只占了1/3,当香香有骄傲的表现时,父母就委婉地告知她,现在还不是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等你的成绩能够摆满整个隔板时,你才会真正有成就感。

这种成果展示有时会比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效果要好,当孩子听见别人的赞美声或看见那些赞许的目光时,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喜悦之情,这种鼓励的作用要比口头奖励来得更为有效。所以,家长不妨在家中为孩子设立一个小型橱窗,专门陈列孩子的优秀作业、精美小制作等。

很多家长常常抱怨孩子动手能力差,什么都不爱干,殊不知其中的责任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家长。家庭美满的要诀之一就是以共同劳动代替无休止的埋怨,聪明的家长不会喋喋不休地埋怨孩子,而是安排孩子和自己一同劳动、进餐、外出购物,增加两代人的沟通。所以不要怕孩子累,可以让孩子提一些轻便的东西或者收拾一下自己的小卧室,这些都是提高孩子能力的好机会,不仅家长高兴,孩子也能感知自身的价值,也就会更加努力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过程中,往往是家长说得多,孩子听得少,做得更是微乎其微了,于是家长就会常常责骂孩子不听话。殊不知,这正是因为家长“教子无方”,用错了方法,孩子自然不愿意听你讲话,更不愿意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孩子在有心事或受到委屈时就会不愿意告诉家长,宁愿自己一个人忍受。相反,那些能够理解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受委屈或被骗时就会帮助孩子化解心中的不愉快,既不会责怪孩子,也不会盘问事情的经过,以免让孩子再伤心一次,而仅仅用一句“你一定非常难过”来表示对孩子痛苦的理孩子渴望与家长交流,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心中会有无限的困惑和秘密,所以家长再忙也要关心一下孩子,晚饭过后,抽出几十分钟时间做孩子的听众,让孩子把一天的喜怒哀乐向你讲述一下。

为了使孩子敞开心扉,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最好不要打断他的讲话,更不能妄加评论,家长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在无声的沟通过程中懂得孩子的心声,这样两代人的情感才能交融。

总之,家庭教育重在潜移默化,依赖于家长优良品德的影响和循循善诱的引导,这才是好的教育艺术,因为大多数时候“润物细无声”要比“声嘶力竭”来得更为有效。

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爱使得他们生怕孩子变坏了,于是家庭生活的主体变成了孩子,整天盯着、跟着、说着,于是就有了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说,这无疑是最坏的教育。

那么,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呢?

有一个孩子特别淘气,经常欺负隔壁的老人。这个孩子每天都带领顽皮的孩子们聚集在他家附近,向老人的房子里扔石头。老人想遍了招数也没能阻止这帮孩子们,不但没有任何效果,相反,孩子们却越来越起劲了,扔石头扔得更欢了。

老人终于想了一个法子,他把孩子们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现在开始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这样我这里就热闹多了,为了感谢你们,我愿意向你们支付钱,每人每天1块钱,作为你们的回报。”尽管这让他们听起来感到很奇怪,但是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仍然每天在约定的时间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每天支付给孩子们1人1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对孩子们说:“非常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每天给你们1人1块钱了,你们看每人每天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嘀咕了一会儿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又召集孩子们说:“最近我挣的钱实在很少,我无法再付给你们每人每天5毛钱了,只能支付给你们每人每天1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有一个孩子说:“别想得太美了,1毛钱谁会做这种苦差事呢?”

就这样,孩子们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为什么原来孩子们一分钱也得不到却很乐意扔石头,而现在好歹还能赚1毛钱他们却不干了呢?

其实孩子做事情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渴望才会越来越有动力,但如果他们所做的事情不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了,那么他们就没有动力了。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变“要他做”为“他要做”。只有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孩子的兴趣才能被调动起来,那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听家长的话,好好学习了。最好的教育是“自动化”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工业化大生产最终要实现全自动化,而事业的最高境界也在于自动化的实现,教育也是如此,这样家长教育孩子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了。

一位女士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在餐厅里吃午餐。男孩长得很壮实,什么也不挑,几乎所有被点的菜他都要吃上几口。而女孩很挑食,好多菜都不吃,只是坐在那儿看着其他人吃。

女士让小女孩多吃点肉,小女孩执意不听。女士说了好几遍都没有半点效果,看见小女孩有点儿发怒了,女士不再说话了。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服务员,在小女孩的耳边轻轻说了两句话,这个小女孩对旁边的男孩“哼”了一声,就大口大口地吃起肉来了。

服务员见那位女士感到奇怪,就悄悄地告诉女士:“您前几次带孩子来就餐,我发现哥哥经常欺负妹妹。我刚才就对妹妹说:‘哥哥不是经常欺负你吗?你吃了肉,就会长得比他壮,他以后就不敢再欺负你了。’”

家长要敏锐地去发现孩子的需求,不要让孩子形成一个固定角色,“牛不喝水强摁头”是不行的,家长要主动发现“牛”会在什么时间口渴或者多给它干燥的食物,它口干了就会主动去喝水。

别总替他应对挫折

孩子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要努力去战胜它们,既需付出体力,又需付出心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奋斗、不吃苦是不会成功,也不会前进的。做人不能追求轻松愉快、一帆风顺。磨炼必须面对实际,深入实践,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既需要知识,又需要能力。正如古人所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多数家长不会反对“磨炼成人,磨炼成才”的观点,但是轮到自己的孩子,又往往很少给他们磨炼的机会,这就走入了教育的一个误区。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一:一个小男孩被送进了一所寄宿制学校。第一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他在教室里闹,妈妈在教室外掉眼泪。星期五接回家去,孩子说再也不去学校了,甚至扬言:“再送我去,我就自杀。”妈妈心软了,就找人打听看是否能换一所非寄宿制学校。别人劝她不要过于心疼孩子,要教育孩子向别的小朋友学习,合了群就会习惯的。星期一,家长坚持把孩子送去了,孩子虽然哭闹,见到老师却好了许多。等到星期五再接时,孩子情绪基本正常。一个月以后,孩子就能够高高兴兴地上学了。

例二:一位著名学者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我家在海边,小时候生活困难,5岁时就打猪草,帮家里养鸡养猪,9岁才上小学。还经常凌晨4点起床去“赶小海”,捡海货拿到自由市场上去卖。正是小时候的艰苦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因此,我进学校后一直都非常珍惜时间,成绩也一直很好,大学毕业后又出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

为什么有些家长明知道磨炼对孩子是很重要的却很少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呢?主要原因是心疼孩子。爱还爱不过来呢,怎么舍得让孩子吃苦。这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情感冲淡了理智”。此外,家长常常有所担心,怕孩子生病,怕出危险。天津市一所小学的老师把三年级的学生带到远郊县一个军营去磨炼,两天以后,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家长带着吃的来看孩子。而孩子却努力克制想爸爸妈妈的情感,对家长说:“你们赶快回去,让我多难为情啊!”看来,孩子们很愿意参加集体磨炼。

磨炼的方式很多,除了学校、社会团体组织的磨炼式夏令营、冬令营、社会实践以外,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做难度较大的劳动等也都会使孩子得到磨炼。

测试:从色彩看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是父母最希望了解的。下面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根据孩子喜欢的颜色来判断孩子的性格特点。

喜爱红色: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精力充沛,缺点是比较容易冲动。

喜爱粉红色:大部分女孩喜欢漂亮的粉红色,这种孩子多具备“有高度审美观”“细心体贴”“优雅”“柔顺”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同时也是其吸引人之处。

喜爱黄色:喜爱黄色的孩子有天才的一面,他们更渴望追求理想,虽然较不踏实,但是脑筋灵活、反应敏捷。如果其长大成人后仍然深爱黄色的话,那么,他是所谓“理想家”的类型,同时,他亦会是个重感情、讲义气并深得他人信任的人。

喜爱绿色:喜爱绿色的孩子个性较随和开朗,没什么心机,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颇有上进心。此类型者成人后适宜于做工薪阶层,如能踏实做下去,也可有成功的一日,许多才气纵横的男孩多属此类型。

喜爱橙色:喜爱橙色者个性较外向活泼,爱说话而且人缘很好,此类型的人极富创造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他人,还会幼稚地认为天底下都是好人。

喜爱蓝色:喜爱蓝色者责任感较重,处事细心周全,内向而不善言辞。

喜爱紫色:喜爱紫色者容易沉溺在自恋的状态中,同时亦可能具有病态体质,所以这类孩子需多加关注。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然而不能因此就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很多家长总是把握不好与孩子相处的分寸,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家庭的矛盾。因此在如何看待孩子之前,先审视自己的行为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