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乐家贝多芬几乎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的。父亲望子成龙,从贝多芬年幼时就开始对他进行音乐教育。父亲的启蒙使贝多芬对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面对父亲严苛的音乐训练,贝多芬的内心又充满了痛苦。在小贝多芬的记忆里,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练琴,除了练钢琴之外,还要练小提琴、中提琴。父亲的严格甚至可以说是暴虐,令小贝多芬受尽苦难,坐在钢琴前,他的眼泪会掉到键盘上,于是他开始憎恨这份功课,时常不按谱练习,兴起时随意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亲发现,就会被大骂一通,这也让贝多芬背负了一生的心理阴影。在贝多芬成年后,受父亲的影响,他也用残酷的方法强迫侄子卡尔练琴,贝多芬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想把卡尔培养成最伟大的艺术家。无奈卡尔天资所限,在贝多芬的高压管制下,卡尔甚至还萌生了自杀的想法,在一次自杀未遂后,卡尔毅然断绝了和贝多芬的关系。这也让贝多芬饱受打击,精神极度空虚、崩溃,终至老死。
棍棒和打骂之下的教育对孩子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即使他们可以在发展兴趣上取得成就,但心灵上的阴影却是难以抹去的。
所以,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任何形式的过度挖掘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它直接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假如我们对某事感兴趣,但让我们长期沉浸其中,任何人都会感到乏味,更没有快乐可言。正如同爱吃的东西,如果天天吃,顿顿吃,最后也会败了胃口。
同理,如果对孩子发展兴趣采取过度奖励的方式也常常会物极必反。
比如有望子成龙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学会一个本领,或安心把一件事做完,如学弹一首曲子,画完一幅画等,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孩子“做完某事就给你买玩具”或“给你买巧克力”等。这一招在短期内非常见效,但孩子学习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奖赏。若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们就不会像先前那样有兴趣去做,然后妈妈只好再次扛起“奖励的大旗”,或者给予更高级的“许诺”,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只是为了礼物、为了食品在“工作”,他们曾经最感兴趣的事情也在瞬间变得索然无味。
其实,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早就有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个许诺,即“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们都高兴地画完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们得到的只是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个星期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会主动去画画,他们对画画的兴趣明显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画着。这个试验也曾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过,试验的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这个试验说明了一点:“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
妈妈从这件事上还能得到什么感悟呢?那就是精神奖励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想发展孩子的某种兴趣,一定要在尊重他的基础上多对他进行精神鼓励,不要过于干涉,更不要过度惩罚或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也不要让孩子在许多种兴趣之间穿梭,那样只会使孩子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更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到孩子身上。实际上,尊重孩子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拥有快乐,这就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不做追分妈妈
成绩只是一个很无聊的分数,它是给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拿去炫耀的,或者给那些慵懒的人去畏惧的。
——李开复
一个中国男孩被美国的一所大学录取,在入学报到时,男孩的爸爸陪他一起去。父子俩进入宿舍后发现,里面没有床具,只有木板。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每个人的床具都需要自己组装。男孩和爸爸手忙脚乱地装了大半天,可还是没有把那些木板各就各位。就在这时,旁边宿舍的一个美国男生看见了,便拎着自己的工具进来,三下五除二,没费太大工夫,就帮男孩把一套床具装好了。
这件事让男孩和他的爸爸都很震惊,他们也看到了不同教育之下的学生的差距。
在国内,我们总是会直觉地认为,只要孩子考了高分,考上一所好大学,就会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就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所以整个教育过程也是简单而机械地追求表面化的分数,用分数代替了发展孩子丰富而完整的人生。而在“分数”之外,那些无法考查或考查不充分的东西,却对孩子拥有幸福的生活至关重要。比如,做家务的能力,对生活的热爱,孩子的动手能力等,这些却被妈妈忽视掉了。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追分”妈妈:一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比上次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肯定是下功夫了,进一步推论孩子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很优秀,于是各种奖励也纷至沓来。可是如果看到孩子的分数下降,妈妈立刻就认为孩子“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自己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孩子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表现不好,这时妈妈更是失去了批评、帮助的耐心,甚至会恶语相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最后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自暴自弃。
不得不说,这样的“追分”妈妈真的很可怕,而“高分就奖励,低分就惩罚”的方式也是十分愚蠢的,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有个妈妈的做法很好,她教育孩子一直坚持“成绩差了不惩罚,成绩好了也不奖励”的原则,从孩子3岁起学琴时,妈妈就明确地告诉孩子:“学好钢琴是你自己的事,弹不好老师会批评,弹好了老师会表扬,妈妈的批评和奖励其实是画蛇添足。”妈妈担心孩子单纯地为了奖励去学习,这样就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功利性的事情,妈妈不是舍不得给孩子买奖品,而是有意地不把成绩与物质利益挂钩,从而让孩子更重视追求知识、轻视名利。
李开复在教育女儿时也是轻分数、重能力的。李开复知道女儿对成绩非常敏感,作为爸爸,他从未告诉女儿一定要得几分,但是女儿总是觉得自己要得好成绩,这也许受到了周围的孩子的影响,女儿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跟李开复说:“上大学这么贵,读这所大学我真的要好好地读出一点成绩。”听到女儿这样说,李开复觉得自己有必要告诉她,成绩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在李开复看来,孩子有这样的想法,说明这个孩子已经有责任感了,而且有很深的责任感了,这也在无形中给她增加了太大的压力,所以李开复在信中写给女儿这样一句话:“成绩只是一个很无聊的分数,它是给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拿去炫耀的,或者给那些慵懒的人去畏惧的。”也许这句话不适合每一个学生,但李开复是为了借此告诉女儿:“我永远不会刻意地看你的成绩,你只要毕业就可以了。”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妈妈如果给他施加太多的压力,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还会患上抑郁症,所以对孩子一定不要过分地施压。此外,妈妈还应该肩负为孩子解压的责任。
“台湾卡耐基之父”黑幼龙先生有4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性格各具特点,但都非常顽皮,为教育好这4个孩子,黑幼龙和妻子李百龄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其中,在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上,他们的做法更值得妈妈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