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以开朗、宽容、善解人意为基础的良好的交往方式,它需要一定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不只是一种认识,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更表现为一种行为和能力,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虽然年幼,但合作精神依然重要,无论是拥有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培养孩子合作的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化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孩子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如果孩子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一个真正懂得合作、具有互助精神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且冷淡孤僻的孩子在生活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麻烦,并且显得无所适从而受到群体的冷落,甚至会成为一个不受社会欢迎的人。
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说:“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未来社会中,只有具备合作精神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
孩子必须学会共同生活和相互合作,学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学会在合作中进行良性的竞争,在竞争中领悟合作的真理。还要学会在合作中和伙伴间增进友谊,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为了使孩子将来能适应充满挑战的社会,有责任感的家长应该摒弃“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未雨绸缪,在孩子的观念养成之初,进行必要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应该多想办法为儿童们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家长应经常提醒和引导孩子学习互相协商、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合作互助,对孩子们友谊的增长、互相帮助的精神、学习和情感的沟通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呢?
1通过体会合作的必要性,让孩子自发地萌生合作意识。
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首先要给孩子充分的思想准备。家长可以告诉自家的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应该相互帮助,使孩子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这样做给了孩子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同时家长要提醒孩子履行自己的诺言,充分地利用手中的工具,与其他小朋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最后根据孩子的总体表现进行奖励、表扬。孩子在合作中玩耍,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而且在合作中孩子能学会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理解他人,同时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样的合作训练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及社交能力,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在家庭中,家长要注意淡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感,不搞特殊化,引导孩子与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别人家的孩子平等友好相处,使孩子懂得大家为自己服务,自己也要为大家服务。
对孩子进行合作教育仅凭空洞的说教肯定达不到目的,必须让孩子在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中体会、领悟合作,明白怎样去合作。
家长平时可以利用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给他讲一些合作的故事,例如,有一只蚂蚁看见一粒豆子,可它怎么也搬不动,于是叫来了许多蚂蚁,人多力量大,一会儿大家就把豆子搬到了家。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合作的,以及合作后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让他模仿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去搬运沙包,从而将童话故事中的情感体验移植到幼儿自己的生活中来。
2.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性格较好的孩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儿童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
3.使孩子养成有礼貌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
家长要引导孩子在交往中对同伴采取友好的态度,不逞强、不霸道。例如:不要和同伴争着做游戏中的主角;不欺负弱小的孩子;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用商量、请求的口吻与人说话;无意伤人时要道歉,请求原谅;如果玩他人的玩具时应说:“请你把玩具给我玩一玩,行吗?”别人给了自己玩具时应说:“谢谢!”如果把别人的玩具碰翻了要说:“对不起。”
4.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
要训练孩子的合作性思维,应该保证孩子经常有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教会孩子与同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家长应想办法为孩子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游戏时,可以引导孩子与同伴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5.要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交朋友。
有零食同吃,有玩具同玩,主动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学习的时候,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孩子在和朋友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中交流感情,增加知识,增进情感。有时候孩子的做法可能不恰当,产生一些矛盾,家长要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矛盾。在交往过程中,应该教育孩子要平等待人,言而有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轻易地怀疑、怨恨、敌视他人。
6.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要引导孩子融入集体中,有集体荣誉感。例如,班里建图书角,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书捐献出去等,使孩子体会到为集体、为同学出力是一种快乐。让孩子从与同学、伙伴相处中感受同学、伙伴间的友爱和集体的温暖,从而使孩子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以自己为中心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和伙伴相处时,可能会出现不愉快的现象,但也不要紧,只要经历几次以后,孩子就会意识到在集体中,在与同伴相处时,一定要心中有他人,这样能逐步帮助孩子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
7.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相比于其他情形,孩子在游戏中合作比较好,但是在建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合作不愉快的现象。这主要是合作态度的问题,因为矛盾往往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时,孩子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一合作,就没自己的份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引导,帮助孩子消除这些顾虑。
8.让孩子学会悦纳别人。
所谓悦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家长要常和孩子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为别人有这个缺点或那个毛病,就嫌弃他、疏远他。要让孩子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家长要教育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诚心诚意地加以赞美,而不是采取一种“不承认主义”。家长自己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应坚持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人,为孩子作表率。
9.培养孩子对人、对事的洞察力。
好的合作伙伴是合作成功的一半。对于孩子来说,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与捕捉正确的合作时机同样重要,因此,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对人的观察和分析便显得十分必要。
观察同伴的兴趣点,把握适宜的合作时机。在人多之时,孩子很自然地想找人玩,但若不管他人在干什么,是否愿意,而强行要求参与,则很可能遭到拒绝,或是玩不起劲,降低了游戏的乐趣。家长应适时地指导孩子先静心观察,当别的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恐怕不是邀请他们从事其他活动的最好时机。当周边的小朋友们无所事事,若孩子主动邀请对方合作游戏,则会得到热烈的响应,一拍即合。这也是尊重他人的选择。
10.教孩子学会分享。
如果孩子自私自利,就会很难与人相处,更谈不上合作。作为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慷慨一些。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所喜爱的玩具,不妨可以这样说:“你玩一会儿,让他玩一会儿,不是很好吗?”适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到分享对他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新的乐趣。
11.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
孩子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有少部分孩子不知如何去合作甚至不愿意去合作。这就需要家长耐心地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指导孩子怎样进行合作。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时,要教他协商解决问题,可以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提醒他,帮助他;当孩子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提醒他主动找父母或是别的小朋友协助。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孩子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尝到合作的甜头而渴望合作。
12.要教孩子学会忍让。
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要学会克服自己,服从多数人的意志。例如:几个孩子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玩“过家家”,而自己却想玩另一个游戏,此时要克服自己的愿望和伙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过家家”的游戏。
13.通过强化儿童的合作情感体验,深化合作精神。
孩子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结果,让孩子参与集体的创作活动,即使是小的成功,也能够让孩子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但孩子自己并不是很清楚这些。家长在看到孩子不能与别的孩子友好配合时,要主动帮孩子协调,并提出建议,及时地引导孩子去感受合作的喜悦。
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增进孩子对别人的了解,分享别人的成功与快乐,强化孩子间的互相认同、互助友爱的精神,深化对彼此的认识。
家长要注意多表扬孩子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而不鼓励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如攻击性、独自游戏和目中无人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孔融让梨”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谦让的实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善辩,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大的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开了。
当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时,可以让孩子充当分东西的角色;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时,鼓励孩子想到别人,把玩具分给别人等等。家长可以让孩子们聚在一起社交、游戏、玩耍、唱歌,帮助孩子们从中学习待人接物的道理。
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要重视孩子间的交往,不能太溺爱自己的孩子,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去交往,多启发他们,让孩子从小与同龄孩子接触,适应集体生活,使孩子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活泼、快乐、健康地茁壮成长!
口才舌灿莲花,成就美好人生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无论是政界领袖******、列宁、克林顿,还是商界奇才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古今中外深具影响力的成功人士都是口才极佳、善于表达的大师!
口才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功,是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关键要素。因此,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口才能力的培养,让优雅的谈吐伴随孩子的一生。
一、口才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成就
先看一个古代的小故事:
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一只天鹅。可是,淳于髡走到半路的时候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
仔细思索一番之后,淳于髡还是去了楚国。他对楚王说:“齐王派我来进献天鹅给大王,可我不小心让天鹅飞了。我很难过,我本想世上天鹅很多,买一只相似的送给大王,但这岂不是欺骗大王吗?我于是想干脆自杀算了,可是又怕世人议论国君把鸟兽看得比人重要。我想逃走,可又怕因此造成两国的误会,以致失和。思来想去,我还是冒死来见大王,向您请罪。”
楚王听了这番话之后很是感动,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赏赐他很多东西。
这就是口才的魅力。淳于髡利用自己的辩才,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而且感动了楚王,可见口才的妙用。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就精辟地概括:“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教导并丰富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口才,是让孩子在竞争中先人一步的基础。换言之,拥有怎样的口头表达能力,将决定孩子未来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我们的祖先很重视语言的表达。大教育家孔子不仅把语言看作表达思想、交流见解的重要工具,而且认为语言具有“兴邦”和“丧邦”的社会功效。西方人更是将舌头、美元和电脑视为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武器。由此可见,口才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