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提高孩子竞争力的36个好方法
24837300000015

第15章 智力训练篇(5)

原来,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外企的高级工程师,英语非常流利,孩子的母亲又能够说一口地道的日语。于是孩子一出生,爸爸就对他讲英语,妈妈对他讲日语,爷爷奶奶则对他说汉语。刚开始孩子的确掌握了一些外语,但时间一长,他经常会把英语、日语和汉语混合在一起,结果造成了发音的混乱。

由此可见,教导孩子学习语言,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家长应当在教导孩子学习语言之前,对教育的方法作深入的了解。

误区一:不注意倾听孩子的话

分析:促进儿童语言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倾听”,因为孩子尝试做出的任何表达和交流都是建立在家长肯倾听——正确倾听的基础上的。当孩子急于表达时,家长拒绝或忽略的做法无疑会扑灭孩子的热情。经常如此,其后果至少有二:一是阻碍了孩子交流的欲望,孩子很有可能以后变得不爱说话;二是孩子在听别人讲话时也学着家长那样三心二意。

误区二:抢孩子的话头

分析:在孩子语言表达还不甚流畅的情况下,不少心急的家长总是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抢先替孩子说。不管家长接下去的话是否能够代表孩子的真实意图,单就孩子的语言发展而言,一方面,孩子在总被家长抢话头后会懒于表达;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会习惯、依赖于家长接他的话头,变得总说半句话。

误区三:只让孩子当听众

分析:家长不停地对孩子讲话的习惯多是在孩子婴儿期养成的,如果将这一习惯延续到儿童期就欠妥当了。生活中常有家长能说会道,孩子却沉默寡言,原因就在于家长从事实和心理层面阻止了孩子的表达。明智的家长不应该光顾着自己说而只让孩子当听众,要和孩子一起说,让孩子在听与说中不断转换角色,这样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

误区四:只与孩子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孩子喜欢说,其语言表达能力才能逐渐越来越好。而孩子喜欢说的基础是他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如果家长只对孩子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孩子提不起兴趣,当然也就失去了语言训练的机会。

语言表达能力是立身于社会的根本,想要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好的成就,出色的语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长一定要着力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孩子适应未来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孩子进步的阶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读书,但生活中真正懂得为孩子营造阅读世界的家长却并不多。在现实生活中,提起孩子的阅读,很多家长常会在心中列出这样一个等式:阅读=看课外书=和学习无关=影响学习。这和家庭教育中常谈的家长功利思想直接相关。许多家长让孩子在学龄前读书是为了认字,上学之后,孩子只能看和学习相关的书,家长很少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即使让孩子看书,最多也只是看点“优秀作文”。不少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这样被父母的功利思想慢慢泯灭了。

世界经济组织曾经进行了一次全球青少年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指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最大的本钱。阅读能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薪水也比较高。阅读能力比学历更能准确预测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阅读世界

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的世界?父母要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始。对于孩子来说,能否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并乐在其中,非常重要。孩子会不会因为兴趣而阅读、喜不喜欢和别人讨论读过的书、逛书店和上图书馆的频率高不高、重不重视阅读,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而国际成人阅读能力调查发现,中学毕业后,若是长期不阅读,阅读能力就会逐渐退化。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源头。家长应当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读书,共同进步,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竞争赢取一张最有价值的通行证。

幼年时曾急中生智破缸救人的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神童”。这与其父母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专心读书,锐意进取,做学问认真,待人真诚。司马光的母亲聂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兼备的女子。在严父慈母的影响和教育下,司马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背书也记不住,父亲就告诉他:读书不能死记硬背,还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诵读与理解并重。于是,他苦苦攻读,努力弄清诗文的含义。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第二年,他开始学习《左氏春秋》,更是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刚听完老师的课,他就能够明白书的大意,便讲给家里的人听。渐渐地,他像着了迷一样,常常废寝忘食。

在父母的教诲下,司马光15岁时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而且,学到的知识都很扎实,以至“终身不忘”。后来,他经过19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篇幅浩瀚、纪事广博的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否出众,与家长的支持与否密切相关。家长应该了解的是,阅读能力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后天的培养而形成的,而且经过培养和未经过培养其水平大不相同。阅读能力对孩子以后获取知识、增长智力,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给孩子提供一片自由阅读的天地,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父母给予孩子读写支持的多少,将显著影响孩子的读写能力。一项名为“阅读能力在美国”的调查显示: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例,父母参与度低的学校,其阅读分数比全国阅读平均分数低46分;父母参与度高的学校,其阅读分数比全国阅读平均分数高28分,两者比差达74分。

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考试的得分多少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则是第一重要的事。

教育心理学家凯洛博士发现,家中有百科全书、杂志等课外读物,能够促进孩子学业进步、热爱知识。为孩子买一些少儿读物和报刊杂志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方法。因为,少儿读物和报刊杂志的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更容易让孩子在阅读中得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孩子经常读书的习惯,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非常注意他的智力开发和培养。

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他带在身边。当她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雅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的家里,他经常翻阅父母的藏书。

盖茨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连续几个小时地阅读这本书,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他的父母还尽可能地给他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9岁时盖茨最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他常在那儿一待就是一天。当他逐渐长大后,父母鼓励他参加野营活动,以增长他的见闻。后来他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时,盖茨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程序。如今,他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电脑程序公司微软的总裁。

通过比尔·盖茨的例子,可以看到,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家财万贯,不如满室书香”。好的阅读环境能够让孩子深入其中,好的培养引导能够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成就美好的未来。

父母应当清楚,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让孩子爱上阅读,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阅读特点,弱化阅读的功利性。文学作品是一种儿童成长需要体验的艺术,所以,当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时,家长应注重的是艺术方面的教育,如果硬将其视为一种单纯的教育工具,必然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读书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换言之,读书首先应当带给孩子的,是它的娱乐功能。没有娱乐活动,孩子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放松。尤其是当今孩子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就更需要娱乐活动。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对全国城市儿童的调查表明,孩子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娱乐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书籍是孩子们的娱乐工具之一,孩子不会为了学习而去看书。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的问题上应当坚持“寓教于乐”的理念和方式,千万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从提高学习成绩方面要求孩子阅读,更不要限制孩子的阅读面,让孩子自主地在阅读中思考并学习。

同时,家长还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读物,和孩子讨论哪些是适合他们看的图书,哪些是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图书,最终让孩子自己决定,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读物的权利。还要鼓励孩子写读书笔记或心得,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思想要点,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几乎人人熟知,孟母为家长如何教导孩子树立了榜样。

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在离坟地很近的地方,孟子就经常和小朋友玩一些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搬迁到一个集镇上住下,结果孟子又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习惯,又迁居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孟子因此受到良好的影响,逐渐变成勤奋学习、彬彬有礼的孩子。

这说明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因素。在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以致用,教会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

清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就显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自以为精通了兵法。这时,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他就招集了乡兵前去平乱,并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行事,但在初次交锋时,就被土匪击溃,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苦读若干天之后,又自以为精通水利知识了,就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可结果水却从四面八方的渠里流进了村子,险些把村里的人全都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不知变通,不会将学与用相结合,以致于自己成了一个书呆子。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当中。因此,学以致用,才是教育孩子读书的意义所在,如果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那么阅读也就失去了意义。

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时,要注重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孩子才能够从阅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得更多的知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细读,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这样一本原来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读书的效率,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其实不只是华罗庚,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习惯或方法,值得孩子学习。

学识渊博的宋代文豪苏东坡就有一种“八面受敌”的读书法。他认为每读一遍书,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的效果。也就是说,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不要考虑其他方面。要探究史事,或是典章制度,就换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然耗费时间,但学成以后,各方面知识都经得起考验。苏东坡读书运用的这种方法,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

******的老师徐特立先生,也曾建立了三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日积月累法。他学《说文解字》时,把540个部首分作一年来读,每天只读两个。他教学生学习这些部首时,只要求他们每天记一个,两年学完。他在43岁时开始学外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每天学一个生字,一年学365个字。这样持之以恒,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读书常患‘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之症,随读随忘。不切实际地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我的读书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

二是古今中外法。徐老小时候读过很多古书,后来又出国攻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极其渊博。他主张读书面要广一些,古今中外的书都要读。“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把它变成我的肉,这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