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24836600000014

第14章 因时制宜,教育也有“时差”(1)

教育孩子有时候也要把握好时机,父母应了解在什么时间和孩子做什么样的沟通才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忙于工作的父母,一定要充分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把这段时间变得有意义。聪明的家长懂得在适合的时候,做适当的教育、适时的提点,让孩子理解自己苦心的同时,还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常和孩子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曾经做过大脑训练的实验,他的实验对象是一批有着遗传因素的小白鼠。他把这些小白鼠分为3组,一组3只。把它们分别隔离进行培养。

被分到第一组的3只小白鼠被关在一个笼子里一起喂养,被分到第二组的3只小白鼠被隔离起来喂养,而且它们各自的环境都十分理想,光线昏暗,几乎没有任何刺激。第三组老鼠可能会最愉快,因为喂养它们的环境里不但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甚至有秋千、滑梯、小桥以及各种玩具。经过一个月的实验以后,马克·罗森茨威格发现,第二组老鼠最老实,而第三组老鼠最贪玩。而且这些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爱玩耍的老鼠,大脑发育得要比那些老实的老鼠要好得多。这个实验最终的结论是,环境越丰富,玩耍越充分,大脑发育得就越好。这个实验的结论被证明在人类的身上一样有效。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家长喜欢让孩子总是玩耍。绝大部分家长都喜欢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就连休息的时间,他们也会对孩子说:“不要玩了,快点去看看书,学习吧。”

其实,总是在学习这样的枯燥环境中待着,孩子会变得有些呆头呆脑,不爱活动,不爱交往,不爱说话。让孩子学习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不一定要让孩子整天关在房间里,对着书本发呆。

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带着孩子到外面去,把生活中的知识传输给孩子。家长要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事实表明,游戏可以让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提升社会化能力。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有些家长可能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人情世故是正常的,但是一切的教育都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

田先生就经常带着儿子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其实,田先生很忙,但是对于教育孩子方面,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加入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孩子们自己做游戏,没有大人的加入,游戏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但是有了大人参与的游戏,意义就不同了。

节假日休息时,田先生经常会带着儿子和楼下邻居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并且他还常会在游戏里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比如成语接力或者是歇后语接力,再下来就是英语单词接力。因为孩子们的英语程度有限,田先生并不勉强他们。

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很多东西。在参与儿子游戏的时候,田先生经常教育儿子说:“要懂得与做游戏的人合作,要有团队精神、团队意识,这样才能配合好团队的步伐,才能在游戏中取得胜利。”

田先生虽然自己有车,但是带着儿子出去玩的时候,他会坚持坐公交车。儿子有时会问爸爸:“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开车?”

田先生对儿子说:“因为爸爸开车开累了,也想坐一坐司机叔叔开的车。”

当然,这并不是田先生主要的意思,因为他希望儿子能在公交车上学到更多东西。公交车是一个大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是一直在学校里学习的儿子接触不到的。

每次上公交车以前,田先生就会对儿子说:“今天我们要进行让座比赛,赢的人可以决定去哪里吃饭。”

这样的决定常常让儿子兴致勃勃。让座游戏让儿子学会了友善待人、礼貌谦让。去动物园里玩的时候,常常会有比儿子小的孩子挤在人群中看动物,这个时候田先生发现,儿子常常会帮助这些孩子往靠前的位置站,或者干脆主动把好位置让给那些比他小的孩子。看到儿子这样做,田先生非常感动。儿子这种行动证明了孩子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家长教育孩子,要懂得寓教于乐,也就是说只要有时间就要和孩子待在一起,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这样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要知道,孩子本来就是喜欢游戏的,把枯燥的知识放在游戏中,或者把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放在游戏中,都能让孩子又快又好地学习。而且有些游戏还可以益智。

家长和孩子待在一起,并不是要逼迫孩子不停地学习,家长要教会孩子怎样玩游戏,怎样从游戏中获取知识和有效的信息。孩子可以单纯地把游戏看做是游戏,但是家长却不能这样做。尤其是平日里比较繁忙的家长,更要把握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机会,让孩子多学、多玩、多动脑筋。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个非常会教育孩子的人。父亲是一位修鞋匠,在安徒生很小的时候,蹲在旁边看着父亲修鞋的小安徒生会听到很多故事和童话,父亲一边修鞋,一边用生动的语言对儿子叙述着故事。这为后来安徒生成为童话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父亲还会教安徒生用木头做一些精美的小人,并为他们制作美丽的衣服,这无疑是开阔了安徒生的想象力。可以说,安徒生后来能成为举世瞩目的童话作家,得益于父亲和他一起度过的这些愉快的时光。

教育并不只是学习,教育包括很多东西。学校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习到知识,而家长的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人生服务。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只是把教育放在知识教育这一方面。和孩子做游戏,从生活的点滴中教育孩子,和孩子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间,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当众批评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当众批评孩子,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诚然,这种想法是没有错的,可是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虽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自尊心却受到了伤害,孩子的心里就会留下阴影。不仅如此,父母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或者是说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自信,而且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

罗蕾是个初中生,因为很喜欢长刘海,剪头发的时候总是不让理发师碰自己的刘海。妈妈看见她这个样子很生气,就大声地教训她:“你看看你的刘海都多长了,留这么长的刘海遮着眼睛,你还怎么看书学习啊,快让理发师给你剪掉。”但是,罗蕾就是不愿意,妈妈气愤地站起来,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说话你当耳边风啊,师傅别管她,把她的刘海给剪掉。”理发店里的很多人都看着这对母女,罗蕾觉得实在难堪,她哭着跑出了理发店。结果,罗蕾不但没剪掉自己的长刘海,而且一个星期里她都没有跟妈妈说话。

有人说:“批评,有时需要闪电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批评”说到底是一种艺术,只有了解这种艺术,才能让批评打动孩子的心灵,引发孩子内心的震撼,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到了一定的年纪,即使知道了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哪件事情做错了,也不希望父母当着众人的面批评自己。因为孩子已经有了羞耻心,自己的缺点,家里人知道没什么,但是如果让外人知道的话,他们就会感到非常难堪。所以,父母在和外人交谈的时候,最好不要和别人说起孩子的缺点。

蓝先生是一个从来不在外人面前说孩子缺点的人。蓝先生的女儿是一个初中生,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活泼开朗,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会积极面对,想办法去解决。虽然说,她成绩并不是很优秀,但是因为性格好,所以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她。

很多人都请教蓝先生怎样教育女儿,蓝先生说:“其实,我女儿虽然很开朗,性格阳光,但是她也有自卑的一面。她非常羡慕那些学习成绩好、脑子灵活的同学。每次考完试回家的时候,她都会沮丧几天。她常常会和我说:‘爸爸,为什么我的脑子就是没有某某那么聪明呢。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问题,那些脑子好用的同学一听就全会了,但是我却要琢磨半天才弄明白。’这个时候,我会安慰女儿说:‘是啊,爸爸在上学的时候,也一直为这个问题难过。爸爸的脑子也不聪明,但是爸爸努力。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蓝先生说,每当自己这样鼓励女儿的时候,孩子的眼中都会重新燃起希望,不仅是这样,即使女儿考得不好,比上次退步了,在邻居和亲戚朋友打听的时候,蓝先生也会说:“我女儿这次考得还不错,关键是她懂得努力,只要孩子努力了,我就没有遗憾。”蓝先生的话常常让女儿很感动,所以即使要比那些聪明的学生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孩子也从不抱怨。因为孩子从心里感激父亲对她的爱护和尊重。

蓝先生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女儿懂得了父亲的苦心,所以孩子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虽然成绩一般,但是她在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全面,是一个健康、积极努力的孩子。

父母当众批评孩子,有时只会给孩子增加许多负担,也容易让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有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习惯:人越多,越喜欢批评教育孩子,因为这些父母相信一句老话:“明教子。”就是说,教育孩子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进行,这样孩子才会因为羞怯,因为自尊心而改掉自己的毛病。

但是,很多父母也发现,其实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大多数孩子。一对夫妇喜欢在和亲戚朋友吃饭的时候,教育自己的孩子。常常在饭桌上当着大家的面说:“我这个孩子啊,总是不给我争气。学习成绩不好,调皮捣蛋数第一。”而这个被父母批评的孩子竟然当众大哭起来,让在座的宾客很尴尬,也让父母很难堪。

有的家长还喜欢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总是对孩子的同学说:“你看,你的成绩就是比他(指自己的孩子)好。”或者对孩子的朋友说:“你这么优秀,他就是不能超过你,你以后要多教教他。”然后又转头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向人家好好学习,你看看你怎么就是不如人家呢?”

这些话,家长说来轻松,却不知道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孩子和自己的朋友、同学的关系本来是平等的,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的朋友或同学。但是,可能在另一方面,孩子又超过了他们。然而父母的一句话,往往使孩子在朋友或同学面前矮了一大截,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积极性,甚至还会使孩子有强烈的嫉妒心,让孩子的心态不再健康。

因此,家长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即使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对犯错误的孩子才有帮助,而当众批评,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同时也会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变得不和谐、不融洽。

及时指正,不拖延时机

孩子做错事情,父母应该及时批评、纠正。孩子年纪小,性格和习惯都尚未成型,这个时候即使犯了错误,也容易改正。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做错了,就要及时予以批评,这个时候纠正孩子的错误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帮助。

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犯的错误也只是一些小错误。而这些错误,孩子长大以后知道了对错,自己就会纠正的,不必父母总跟着提醒纠正。殊不知,父母的这种想法会让孩子的小错误变成大错误。因为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坏毛病也是经过不断积累最终才成为大问题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蚂蚁洞穴在偌大的堤坝上是不显眼的,但是如果不治理这个蚁穴,让它慢慢发展壮大的话,很可能在洪水来了的时候,蚁穴就成为堤坝崩溃的祸根。

王晓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人也很聪明。但是,她从小就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看见别人有什么好东西,就喜欢借,无论是玩具,还是学习用具,或者是书。借完以后,她又不喜欢还给人家。往往都要让小伙伴要上好几天,才愿意把东西归还。

王晓有一个朋友,喜欢买各种美丽的橡皮,形状、颜色各异,带着各种香味。王晓去这个朋友家里玩的时候,朋友就把这些橡皮拿出来给她看。她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橡皮擦,在朋友家里待了半天,玩了半天橡皮。临走的时候,王晓和朋友说:“你那些橡皮能借给我玩几天吗?”

朋友说:“你要是喜欢就送给你几块吧。”

王晓说:“我不要,我就是想带回家里玩几天。”

朋友大方地把这些橡皮借给了王晓,本来说好是3天以后还给朋友的,但是,一个星期过去了,王晓也没有把橡皮还给朋友。

每次朋友问起她橡皮的事情,王晓都会说:“我忘了,在家里呢,我明天就带过来给你。”

朋友无奈,只好对王晓说:“放学以后,我跟你一起回你们家里拿吧。”

王晓推搪不过,只好让朋友跟着自己回家,把橡皮还给了同学。对于王晓的这个习惯,父母也知道。但是王晓的妈妈说:“她借人家东西,也不是不还,只是借过来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