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24836000000029

第29章 不小瞧,不轻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3)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曾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很多人都羡慕她的辉煌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因为父母给了她自主的机会。

1982年,12岁的谢军小学即将毕业,但她却面临了两难境地。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在这个分岔口谢军举棋不定。小学6年中,谢军曾有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对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但是,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引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母亲的一席话给了谢军莫大的勇气,让小小年纪的她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母亲叫来了谢军,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这个家庭是民主的,对孩子采取了审慎的商量的办法,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和选择。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母亲的眼睛,坚定地说出7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听到女儿的话后,母亲同意了她的选择,同时又严肃地说:“很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

虽然一个12岁的女孩很难懂得和理解这段话,但她却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正是母亲的这段话,使谢军受益一辈子。假如当初没有这段话,或者是父母包办决定了女儿的前途,都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也不会有中国这位国际象棋“皇后”。

可见,父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是非常重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父母要在孩子做出选择后对孩子进行及时的鼓励和教诲,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自主能力,而这种独立性的获得需要在一次次的决定与选择中培养出来,如果父母事事都替孩子做出决定和选择,最终就会使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从而成为离开父母就无法生存的温室花朵,相信这并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足够的自主选择和决定权,使孩子尽快成长起来。

不要用孩子来取乐

很多大人以为拿孩子取乐无所谓,孩子那么小,不懂什么事,所以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事实证明,捉弄孩子,利用孩子的幼稚来寻求开心,只会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小晴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很受亲朋好友的喜欢。于是,很多人都会跟她开玩笑,还时不时地捉弄她,有时候也会说一些“父母不要你了”,或是“我才是你爸爸”之类的话。大家说这些话的目的不过是取乐而已,但一段时间后,小晴的父母发现小晴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外人交流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常常表现出一种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眼神里有一种犹豫躲闪,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这种表现非常明显。小晴的父母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知道亲朋好友开玩笑也没有什么恶意,是因为喜欢孩子才这样做的,再说,孩子这么小又不懂什么,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直到后来,妈妈发现小晴多次从睡梦中哭醒,哭着喊着“爸爸妈妈要我要我”时,他们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们没想到大人一个无聊的玩笑竟然会给孩子带来深刻的恐惧。从此以后,再有人捉弄孩子,小晴的父母都委婉地拒绝了,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宁愿得罪亲朋好友,也绝不“得罪”孩子。

看似一个小小的玩笑,却给孩子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这是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于是,他们故意捉弄孩子、戏耍孩子,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和害怕,或者明明手里有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让孩子说一些错误或误导性的话,如果孩子不说,父母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或者以吓唬孩子取乐,或者是拿走孩子心爱的东西,然后骗孩子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直到孩子急得大哭才又拿出来。

父母不要以为这样很好玩,不要以为孩子只是着急一下就没事了。其实父母的这些无聊的行为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伤害,让孩子有种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以至于增加了孩子的社交恐惧感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父母要知道,耍弄孩子对父母而言也许是小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大事。如果因为大人的一时开心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就是做父母的最大的失职了。所以,成年人要尽量做到对孩子只“逗乐”不“捉弄”。

父母错了,要主动向孩子认错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不同程度地错怪孩子、冤枉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父母也不例外,因此犯错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有些父母认为父母即是权威,向孩子认错、道歉就会丢面子,会失去尊严。于是,他们明知自己错怪了孩子,还强词夺理地把自己的主观武断或粗暴行为强加于孩子,使得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这样,当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或同情却又事与愿违的时候,孩子对问题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以至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甚至产生极端的性格。

城城天真、活泼、可爱,给父母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从小就不叫人费心,让父母很放心。可是自从城城上了中学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次放学回来,爸爸看着城城好像有什么心事,就问他:“你怎么了?”城城支支吾吾告诉爸爸考试没考好。爸爸把试卷拿过来一看,发现城城做错了很多题目,抬手就打了城城一下,还痛心疾首地说:“我们每天什么事情都不让你做,就是为了让你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办!”城城哭着想解释,爸爸却说:“你别解释,成绩就说明了一切。”事后,爸爸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但是他想这样也能给孩子一些教训,让他好好学习。然而没想到的是,从这以后,城城开始疏远父母,同父母顶嘴,还常常撒谎。有一次,爸爸无意中看到了城城的一篇作文,里面写道:“爸爸变了,对我过于严厉,一点也不理解我,我心灵的门窗要关上了。”看到这里,爸爸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开始反思自己,并对城城说:“以前是爸爸不好,不应该粗暴地打骂你。希望你不要把我的责骂记在心上,而是要努力学习。”

从这以后爸爸试着改变教育方法,不管城城考得怎样,他也不再只看成绩,而是帮助城城分析错题的原因,应该怎样改正。慢慢地,城城也改变了态度,有心事就一定吐露无遗,学习上更加努力了。

如果父母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就会使孩子产生“父母永远正确而实际上总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即使父母的教诲是正确的,孩子也会置之脑后。相反,如果父母能及时、郑重、诚恳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行为中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他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因此而学会原谅、尊重、宽容,由衷地敬佩父母的气度和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爱自己的家。同时,孩子也会在这种人人平等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父母的良好行为中悟出做人的真谛。

因此,父母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父母要明白,在孩子面前,你并不需要做个十全十美的人,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你没必要在孩子面前伪装你的歉意,而犯了错立即道歉,正是一个人有良好教养的体现。

著名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一次因心情不好出手打了自己的还不懂事的小女儿,在外屋的次子立雕恰好看见了,他就走过来批评父亲不该打小妹,还严肃地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就动手打人呢?”闻一多听后愣住了,他走到一边静坐沉思片刻,然后走到立雕面前,认真地道歉说:“我错了,不该打小妹,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道歉,无疑使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显得特别高大。

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自己就要怎么做。如果父母明显犯了错误还掩饰、搪塞或者置之不理,会让孩子觉得你很虚伪。这样孩子今后就不会再信任和尊重父母。更何况,孩子其实很宽容,父母错怪了他只要说一句“对不起”,他会一样敬重和爱着父母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道歉,正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因此,当孩子抱怨父母处理事情不当或者有误时,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反思和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要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父母认为“家长总是对的,孩子一定要服从”,只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而自己却不做出示范和表率,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事实也证明,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靠人格的力量、感情的力量,而不是压制的力量。

认真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

自古以来,孩子跟父母“犟嘴”,在中国的家庭里都是不允许的。孩子对父母的话只能是“绝对服从”,如《弟子股》里所说:“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只有“听从”的义务,没有辩驳的权利,就是父母说错了,孩子也不能不听。正像《家规辑要》中讲的:“子孙受长上诃责,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这个“规矩”在中国许多的家庭里至今也没有被破除。

有的父母经常用这样的话训斥孩子:“我的话你怎么敢不听?”“你必须这样做!”“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有的父母甚至还拿起棍棒逼迫孩子就范。在这些父母的头脑里存在这样一个概念:父母总是对的,孩子一定要服从。这样教育孩子是最容易的,但是,最容易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办法。孩子也是有思想、判断力的,采取压制的方式粗暴地对待孩子,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果总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一旦孩子养成执拗的个性,他也许就不听父母的了,至少内心里不买父母的账,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和公开表示不服没有两样。

对孩子严格要求,从父母应有的责任来说是正确的。孩子正处于慢慢确定自己人品的时期,如果染上不好的毛病,就可能给他们造成终生影响,因此,应该对孩子严格要求。但是严格不等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教育需要有服从,但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服从有两种,一种是自觉自愿的服从,一种是被迫的服从。显然,前一种方式是可取的,它不抹杀和压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在服从中不会感到被压制。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向孩子指出哪些事情不允许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当孩子不同意你的看法或者不大领会你的思路时,绝不要硬性地规定必须这样做或不要那样做。首先要弄清他为何不同意,然后耐心地进行疏导,做到以理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坐下来同孩子讨论这些准则。注意不能包办代替,不要总以为孩子离开你就不行,否则只能导致孩子的依赖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当要求,孩子也一样。如果孩子的正当要求总是得不到满足,或其积极性得不到重视,或其情绪经常被压抑,孩子就不能正常发展。孩子要么变得消极被动,对事物不感兴趣;要么变得爱背着大人做事,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大人。因此,父母不能从成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有位父亲带孩子去买玩具卡车,孩子看中了塑料的,父亲却看中了铁的,因为铁的结实,不易摔坏。于是父亲不顾孩子的要求买了铁的卡车,结果买回的玩具不能使孩子高兴。

父母应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要求尽量予以满足。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说父母在作决定时应和孩子一起商量,无论是否赞同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向孩子讲明自己赞同或反对的理由,使孩子明白他的某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并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意见。这样做,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当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发表了与你不同的看法时,绝不要压制他们,不要用诸如“小孩子懂什么”的话斥责孩子,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父母首先要承认孩子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感情,你可以坐下来耐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如果觉得看法确实不成熟,那就设法帮助其调整思路。总之,要以朋友的形式来交流,而不要搞教条主义,切忌板起面孔来引经据典地教训孩子,要注意孩子的爱好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