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24836000000028

第28章 不小瞧,不轻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2)

(4)当父母能够比较清楚孩子问题背后的含义,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解答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的感觉,从而从心理层面提升孩子的自信、认同感和安全感。

(5)当父母发现孩子经常用隐喻性的方式提问的时候,就需要对他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协助他学会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以便得到父母所预期的结果。

(6)对于孩子提出的常识性的问题,父母单纯地给出答案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协助孩子去认知和思考,帮助孩子建立一种适合他的认知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7)父母不要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孩子的问题,并轻易下结论。要知道,一个玻璃球对大人来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玻璃制品,而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8)当孩子问问题让父母感觉烦躁的时候,父母需要换一个角度,确认一下自己到底在烦孩子的提问还是为了自己的事情而烦躁,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因为父母的重视传达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是对孩子的好奇心的支持与保护。这可以使孩子收获了知识鼓励。

(9)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是父母所不知道的,父母要诚实地告诉孩子并且最好能与孩子一起查资料来解决,千万不能欺骗孩子或者给孩子错误的答案。否则当孩子发现问题的真相时,就会降低对父母的信任感,甚至让孩子学会不严肃、不认真的态度。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受到别人的重视。当你专心致志地听对方讲话,甚至是全神贯注地听时,对方一定会有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双方之间的距离必然会拉近。所以说,倾听是一种礼貌,是对讲话者的尊敬,更是对讲话者的一种最高的赞美,也是对讲话者最好的恭维,它能使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喜欢你、信赖你。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认真倾听就是最好的爱护。

双休日,爸爸妈妈陪伴5岁的儿子去郊游,玩到中途的时候,妈妈口渴难忍,便对儿子说:“儿子,把你背包里的苹果拿出来给我解解渴,好不好?”儿子毫不犹豫地拿出3个苹果,但让妈妈没想到的是儿子居然挨个咬了一小口。见状,爸爸很生气,正想严厉训斥儿子一通时,妈妈耐着性子对儿子说:“好孩子要懂礼貌,你这样做好吗?”儿子奶声奶气地说:“我想先尝尝,把最甜的留给爸爸妈妈。”妈妈听后心头一震,不禁为儿子精彩的回答而自豪,同时也暗暗庆幸自己没有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而冤枉孩子。

有时候,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大人的思维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如果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不仅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因为孩子在对父母诉说内心感受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表达机会,孩子就会产生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上的障碍,容易出现自卑情绪;另一方面,父母不能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或和孩子缺少沟通,使得彼此间缺乏信任,导致“代沟”产生,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有一天,翔宇的妈妈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要她去学校一趟。等她赶过去时,看见翔宇正低头站在教室门口。老师生气地说:“上课时翔宇影响同学听课,我说了他很多次,但他都不听,所以让他出来冷静冷静。”翔宇妈妈心想,儿子一向很乖,今天怎么会对老师做出这么反叛的事?尽管有些疑惑,但她还是笑着对老师说:“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这时,旁边的翔宇听了这话,似乎显得不高兴,他狠狠地推了妈妈一下,然后大步走掉了。

翔宇妈妈与老师道了别,然后追了出去。她见翔宇快速地向前走着,眼睛红红的。妈妈温柔地问:“翔宇,刚才为什么要推妈妈?”翔宇嘴唇动了动,但没有说话,眼泪却流了下来。妈妈挽住了翔宇的胳膊,说:“儿子真是长大了,你看,你现在的个子都超过妈妈了,是个大男孩啦!刚才推妈妈那一下,还真有劲儿啊!”

翔宇终于哭出了声,他抽泣着说:“妈妈,对不起!”妈妈笑了,说:“儿子,你真傻,妈妈把你养大,会不了解你的性格吗?我一直对老师的话有所怀疑,你和老师之间一定存在什么误会,我想你会告诉我原因的,没想到你就那样走掉了。”

翔宇说:“同桌把我的文具盒藏了起来,我要他还给我,他不还,我上课没法记笔记,只好去翻他的书包,没想到被老师看见了。妈妈,对不起,我错了。”

妈妈笑着说:“有问题要及时说出来,不然别人也不知道真实情况。好啦,儿子,过去就过去了,现在,我们逛超市去!但是下不为例啊。”

孩子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也会为某件事黯然神伤,也会被无数的烦恼纠缠。因此很多时候他们需要一个聆听者,而父母往往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选。因此,作为父母,你应该及时留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当你觉察出他的情绪有异样时,应积极引导孩子把憋在心里的不快说出来。

一份调查显示:80%的孩子心理障碍和家庭教育有关,特别与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交流有关。孩子虽小,但他们有人格尊严,认知世界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观点的愿望。父母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只有这样,才能互相沟通理解,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璞玉,孩子是否成器的关键是父母如何去雕琢。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而向父母倾诉时,父母要做孩子忠实的听众,耐心地和孩子交流。

身为父母你要明白,倾听有时候也是一种爱。只有通过倾听,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

美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主持人,主持一个与孩子对话的节目。一次他问一个小孩说:“假如你驾驶飞机载着乘客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飞机有问题,出现故障,没油了,你怎么办?”

这个小孩直截了当地说:“我就赶快跳伞,让他们在飞机上等着我,我要第一个跳伞!”

坐在台下的许多观众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观众还笑得东倒西歪的,觉得孩子真鬼头,一发生故障他第一个跳伞,先想到自己跳伞逃生。

这位主持人接着问道:“然后呢?”

小孩说:“我去取汽油,我还得回来救他们。”

听到这句话,那些大笑的观众止住了笑声。他们没想到在孩子单纯的、幼稚的举动当中,包含着一颗博爱的心。但是如果不能鼓励孩子说下去,并认真听孩子说话,大人们就很可能会忽视了孩子的爱心。

孩子越小越愿意倾诉,父母应充满耐心与兴趣地倾听,因为这是与孩子沟通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会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他们交流,其实部分原因是源于孩子在小的时候倾诉的意愿没有得到家长完全的重视,因而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其实,孩子年纪越小,越是代际沟通的黄金时期。如果坚持下去,孩子即便大了,也会习惯于与父母交流。

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爸爸发现上中学的儿子近来变了。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像个唧唧喳喳的小麻雀,一回到家就把在学校遇到的事全告诉爸爸。现在,儿子一回来,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难得有空和爸爸在一起聊天,爸爸真摸不清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有一次,爸爸看儿子长时间闷在屋里不出来,便找个借口进去看看。儿子正在写着什么,一听见爸爸进来,便把正在写的东西迅速收进了抽屉。而他每次离开家,总是把那个抽屉锁得牢牢的。

爸爸不禁心里打鼓,他知道这样大的孩子正是心理不稳定的时候,莫非……爸爸不敢往下想了。于是,趁儿子不在家的时候,他想办法打开了儿子的抽屉。那里面没有什么令爸爸害怕的东西,只有一个日记本,不过上面写着一些让爸爸感到幼稚可笑的话。爸爸这下放心了,但儿子知道爸爸翻他的抽屉后却感到异常愤怒,他和爸爸大吵一场。从此,他的心灵之门对爸爸关得更紧了。

类似这种事情,在许多家庭中不断地发生着。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许多父母都不认为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他们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就有权干预他的一举一动,有些父母甚至经常干预孩子的内心世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内心世界会越来越丰富。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在他的心灵深处就会渐渐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如果孩子不情愿向父母透露自己的想法,父母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而应该耐心地等待。如果父母流露出愤恨不满的表情,或摆出“不问出来不罢休”的架势,只会使孩子的心扉更紧闭了,这样会更不利于亲子交流。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孩子之所以不愿对父母说心里话,很可能是因为他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到了父母对他的干扰。因此,当孩子发生上述情况时,父母应当首先检查一下自身的管教方法是否得当,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做法。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一样,在孩子希望获得父母信任的同时,父母也需要获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双方之间才能互相沟通。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情愿说出来的事,不持强行追究的态度,孩子便会感到父母信任他、尊重他,说不定会主动向父母敞开心灵之门。

总之,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他心灵深处的秘密,如果孩子连这一点都不能保证,他将来也无法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和自主能力的人。所以父母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思想准备,要注意以下两点:

(1)父母应当承认和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有些事情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这是不足为怪的,父母不必要求孩子还像小时候那样,什么事情都向父母说。不要因为怕孩子瞒着自己干坏事而对孩子不放心,也不要觉得孩子不应当对父母有隐私,觉得父母有权利了解孩子的一切,甚至乱拆孩子的信件,偷看孩子的日记。要知道,父母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严重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反感,加深亲子之间的“代沟”,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更远。

(2)父母要用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孩子,使孩子感到父母是理解他们的,是他们贴心的、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孩子自然愿意向父母敞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湖南汨罗市城郊乡中心小学有位叫胡玲的小女孩,她写了一篇题为《给她自主的机会》的文章,文中说胡玲今年已经12岁了,父母却把胡玲看成是一个什么都要人管的小孩子。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父母也不管她喜欢不喜欢,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她有时表示不同意父母的意见,父母却说:“小孩子懂什么,父母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总希望胡玲打扮得漂漂亮亮,就给她买了很多衣服,但多数都是胡玲不喜欢的红颜色。胡玲向父母提出建议,父母却说:“你不懂,买什么衣服你就穿什么衣服吧。”她真感到委屈。

胡玲知道父母很爱她,可是她很快就要小学毕业了,而父母还从来没有让她处理过自己的事。她很奇怪,自己的事就要自己做主,但在这个家里,为什么没有人尊重她的意见呢?

是的,在父母们看来,今天的孩子已够幸福的了。他们吃穿不愁,还有父母的关怀备至,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可以说从物质到精神应有尽有,他们为什么不能一门心思搞好学习呢?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有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学生“喜欢和父母常在一起”的只有44%,“心中有苦闷、心事时选择向同学或朋友倾诉”的有62%,只有38%的孩子会选择向父母倾诉,对父母为孩子提供的应有尽有的幸福生活感到“很愉快”的只有277%。当回答对父母的最大希望时,有744%的人希望常和父母谈心、讨论,以加强互相的了解和情感的沟通。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剥夺了孩子的选择和决定权。

富兰克林说:“人类一生的工作,无论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的每一个习惯所决定。”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的,如果父母能从小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