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24836000000011

第11章 不比较,不攀比——绝对不拿孩子做比较(2)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在父母的“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勉强达到了父母的期望,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被阴影所覆盖,根本无法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小如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的,她高中时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班里始终排在前六名以内。但是进入大学一年以后,她却成了学校的心理诊所的病人。

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呢?原来,小如是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中长大的。每当她的学习成绩下降时,父亲就会用皮带狠狠地抽打她,直到流血,还不允许她哭。上初中的时候,她开始住校,她以为自己可以不再受父母的打骂了,但没想到的是,有一次期末考完试以后,她的成绩从班上第一名滑到了第二名,于是又一次被父亲这样“教训”了,母亲为了不让她哭出声,竟然用手捂着她的嘴。因此,小如的心里充满了对父母的恨!

后来,小如终于考进了父母期望她考中的全国名牌大学。可是,小如并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她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小如说:“我不能体会别人的感觉,心里一片灰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都会有的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逼子成龙,即使是龙也会变成虫。法国诗人海涅说过:“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也许有的父母会说,虽然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如果我们放松对他的要求,他就会因为自满而懈怠,所以我们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事实上,这样的孩子的心灵往往会很脆弱,如果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仍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很可能对自己甚至是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只有孩子才是你们的珍宝,而并非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只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心态才能成就孩子,而不是父母的高期望。

做比较不利于孩子成长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一般情况下,这些喜欢拿孩子比来比去的父母,总是喜欢以充满赞叹的口吻赞美别的孩子,而用不屑的语气贬低自己的孩子。当这种心理形成习惯以后,这些父母就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优秀,甚至会不知不觉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来做比较,嫌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

殊不知,这样的比较做得多了,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会使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而且还容易使孩子对父母表扬过的同学产生憎恨之感,从而使孩子的心灵无形之中被扭曲——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0岁的小男孩王萌放学回家后,一进门就打开电视,兴致勃勃地看起来,因为待会就有他最喜欢的动画片。

这时候,正在准备晚餐的父母见儿子一回来就只顾着看电视,有点生气,忍不住就数落起来:“你就知道看电视!作业做了没有啊?你看隔壁李阿姨家的女儿文文多听话,一回来就做功课,做完了还帮父母出去买东西。你跟她比比,你还像个好孩子吗?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要是有文文一半好,我就省心多了。”

这样的数落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几乎每天都会有。但这次王萌终于爆发了,他生气地朝父母喊起来:“是啊,是啊,什么都是文文好,既然我不好,那当初你干吗要生我呢?”王萌说完这句话,就一肚子委屈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并且“砰”地一声带上了房门。

王萌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父母总是拿自己和文文比?难道自己就真的一无是处吗?真的这么多余吗?难道自己真的就比文文差很多吗?父母的话很伤他的心。

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毋庸置疑,做父母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经常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较,父母也是出于善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

然而,这些出于善意把孩子比来比去的父母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善心也可能会把事情做坏。

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很严重的。例如:经常被父母拿来做比较的孩子,通常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即情绪受困扰;在行为表现方面,经常被父母拿来做比较的孩子总觉得得不到父母的注意,因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他们总会故意做出一些“吸引”父母眼球的“极端行为”——这些行为自然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更严重的是,经常被拿来做比较的孩子,心里会留下不健康的阴影,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总而言之,经常拿孩子比来比去对孩子的伤害是极大的。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著作《教育孩子四十条》中说过:“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因为,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父母应该记住,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对此,我们建议那些习惯拿孩子比来比去的父母们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更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劣势与别人孩子的优势做比较。

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杜绝“攀比孩子”的想法,不要用别的孩子作例子来给自己的孩子增加压力,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暂时的不足,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一些赏识,不仅要横向地看孩子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孩子比从前取得了哪些进步,更不能用学习上的进步来牺牲孩子的成长,以免导致孩子个性的扭曲。

名流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当刘亦婷之类成功的教子模式在市场上流传开以后,就成了很多父母效仿的对象。尤其是前几年高考状元的成长过程的报道更是让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模仿。他们时常把这些孩子父母的教育经验拿来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个小“刘亦婷”,或者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高考状元,甚至有的父母还声称要复制出一个高考状元。

但问题是,对其他人来说是成功的教育模式,却未必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科学的、合理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孩子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拥有天资的差别、身体状况的差异、家庭环境的优劣,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高考状元,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刘亦婷。要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最终成才,科学的教育就应该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而不是不顾实际地搞“一刀切”,总以为别人的教育模式就是成功的,是应该模仿的,是科学的。

山谷里有棵树对自己的处境很不满意,它觉得那些站在山顶上的树可以看尽风景,一定很幸福、很神气,于是常常埋怨天公为何不让它高高挺立在山顶上。

终于有一天,造物主对它的抱怨感到烦腻,便对它说:“好吧,就满足你的愿望吧。”

随后造物主便把峡谷变成高山。转眼之间,这棵树一步登天,连周围起起伏伏的山峦都降到了它的脚下。这棵树感到很满意。

突然间,造物主对森林大发雷霆。它卷起一阵狂风扑向森林,很多大树被折断了,立在山顶上的那棵树也胆战心惊,它又开始羡慕山谷中的那些树:“山谷里的树木啊,你们多幸运!任凭狂风暴雨,也不能伤害你们……”

话音未了,这棵树就被连根拔起,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不要总是羡慕其他孩子的成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看看那些方式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孩子。许多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立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朗朗、刘亦婷、大书法家、大画家,他们套用成功的父母的教育模式,而不管这些是否适合孩子,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材。但对孩子而言,最好的成长和学习方式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适合别人的。

《本领恐慌》的作者王小平在15岁退学搞成功研究,17岁的时候开始给专家作学术报告,19岁开始与人合写成功学巨著,20岁的时候就发表了30万字的专著,并在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王小平的成功得益于她自主的研究型学习——这是终身学习的主要方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王小平恰恰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才取得了成功,如果她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地学习、升学,然后找工作,我们很可能就看不到现在的王小平。

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才方式的人。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基础,学习兴趣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比关注孩子的生活更重要!不要以为孩子进了“快车道”就能够取得成功,更不要以为这就是一种优越。很多时候,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往往取决于他是否拥有健康人格,是否有足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幸福感受,而不是父母简单地套用其他孩子的成功模式就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