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24836000000010

第10章 不比较,不攀比——绝对不拿孩子做比较(1)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著作《教育孩子四十条》中说过:“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因为,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父母应该记住,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更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劣势与别人孩子的优势做比较。

不拿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梦想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后代,不仅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应该延续自己的事业,或者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变为现实。而孩子们却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自己应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两代人之间发生了冲突。其实,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不仅给了孩子生命,也给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权利。当孩子为自己的将来做出选择时,即使他们的选择是不合大人意的,也应该先肯定他们的这种独立意识,然后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分析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好事,非常可贵。“小荷才露尖尖角”,千万不要连根拔起。兴趣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每个人都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这能把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父母坚决反对,不理解孩子的选择,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勉强顺从,消极应付或公开对抗。此时,激情和创造力都会受到抑制,客观上会影响他们事业的成功。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才能,父母不妨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

孩子一般都是有好奇心的,而好奇心往往是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先导。许多孩子天才的闪光就蕴藏在他们的好奇心之中。

14岁的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科马内奇在第二十一届奥运会上7次得满分,成为最年轻的体操全能冠军。人们在向她表示祝贺的同时,不禁向她的教练和父母表示敬意。科马内奇的父亲是汽车司机,母亲是普通工人。当她6岁时,父母便发现她天真活泼、精力旺盛,显露出体操天赋。她把马路边的石头台阶当做平衡木,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走;在广场上,她像男孩一样练侧手翻;还在沙发上练倒立。后来,体操教练发现了她,要她进入体操队,她的父母非常支持。经过长期的磨炼,她终于成为出类拔萃的体操运动员。

2。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一个孩子的才能的萌芽与顽皮的性格常常是混杂在一起而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时甚至要从孩子的一次恶作剧中看到他隐藏的潜力,从而加以妥善地诱导,将其特有的兴趣、才能发挥出来。

牛顿小时候非常顽皮。一次,他把灯笼系在一个风筝线上放飞到了天空。人们见了,惊慌失措,以为是彗星。事后有的人骂他顽皮,有的人赞他想得神奇,他成就的萌芽,就萌发于这次顽皮之中。他的母亲要他去务农,舅父看出他是一块好料,力劝其母让他读书。于是,他19岁进剑桥大学,研究数学,才华勃发,27岁担任剑桥教授,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

3。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生活中,许多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形成明显的兴趣、爱好,这就要靠父母去培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母亲十分爱好文学,她把莫泊桑引上了文学之路。后来福楼拜成了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更使他迅速成长起来。父母要利用孩子可塑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勤奋学习。

4。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

一是不能捧。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点特长当成摆设,经常到大庭广众中去炫耀,这样容易诱发孩子某些消极品质,滋长自高自大、求名求利等不良思想。因此,对有一定特长的孩子,更应注意德育。二是不能压。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智力发展快,就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学习上迅速加码,结果造成学习疲劳。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不拿孩子与别人攀比

如果父母能够恰当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有时的确可以使孩子为自己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事实上,很多父母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他们之所以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攀比,只不过是为了找出孩子的毛病,于是,他们常常对孩子产生不满情绪,认为孩子是朽木不可雕,甚至于批评、责骂。如果自己的孩子懂礼貌,学习成绩好,口齿又伶俐,父母就会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父母便觉得处处不顺眼,处处打击、贬低孩子,以至于使孩子失去了自尊心,甚至产生叛逆心理。

其实,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同样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天赋、性格和能力,因此每个孩子都是一笔宝藏。

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当了国王,另一个儿子是地道的农民。当国王的儿子很有政治才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农民的儿子则是耕种能手,每年都是大丰收。

有人问母亲:“你肯定为当国王的那个儿子感到骄傲吧?”她说:“不错,的确如此,但是,我也为我的另外一个儿子感到自豪,他现在是最好的农民。”

这对我们现在的父母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不管孩子是万人之上的国王,还是在田里挖土豆的农夫,只要各得其所,努力进取,父母都应该为孩子感到自豪。卡耐基说过:“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的注意和赞赏是最令他们高兴的。”因此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无论孩子处于什么样的阶段,父母都应该为之感到由衷的自豪,依照孩子的天性和兴趣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为他制定合理的目标,积极寻找孩子的优点。

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如果自己的孩子反应比其他孩子慢,父母就要鼓励孩子笨鸟先飞,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孩子取得了进步,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而且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要及时鼓励,而不要过高要求。换句话说就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地攀比,对自己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就很容易使自己的教育走向一个死胡同。

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一定是好事

父母对孩子给予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孩子成才。但如果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期望过高,孩子虽经努力还是达不到要求,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这种期望就会变成失望。

李阳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从小学到高中她的学习成绩都很好,高中的时候更被人们称为“有3个脑袋”,她的数、理、化都是全校第一名。高考时,她的父母让她报考一所全国重点的大学,李阳不愿意,她想去另一个城市读大学,因为她喜欢那个美丽的城市和那所学校,但父母非要逼着她到那所重点大学所在的城市读书,觉得这样自己脸上有光。老师也都劝她报考,说是这样可以为学校争光。于是,李阳违心地报考了那所学校。但是,到了学校以后,她的情绪一直都不稳定,她的妈妈只好在学校陪了她很长时间。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几次考试,李阳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在上大学以前,李阳一直是老师眼里的骄傲,是当地的“状元”,是大家瞩目的对象,而现在李阳的成绩却一落千丈,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一个月以后,李阳从自己宿舍的窗口跳下去自杀了。李阳的母亲来“接”她的时候,捶胸顿足,一声接一声地哭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我为什么要逼她呢?”

每逢高考的时候,父母和老师的“进清华、北大”的想法使很多孩子都吃不消。而事实上,如果父母能够摆正心态的话,上面这样的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作为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对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父母期望过高,很容易使孩子走向反面。

文静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很好,是老师心目中的“优异生”。但父母对文静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9分以上,有时文静考了95分,即使她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却会不满意,并对文静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文静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后来上了高中之后,竞争者多了,渐渐地,文静便开始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她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