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24833300000010

第10章 正确的爱,才能真正保护孩子(2)

第一,包办代替。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自身成长的一部分。做事使他们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增强自我确定感。在做事的过程中,失败的经验可以成为教训,成功的经验就在他们内心形成“我能行”的能力感或获胜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形象。然而,许多父母因为担心孩子会犯错误、会累着、会伤着、会把衣服弄脏、会把环境弄乱,就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事,对孩子本来能做的事包办代替。包办代替的父母不但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剥夺了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导致孩子缺少经验,能力发展不出来,自我评价降低,内心形成“我不行”的自我概念。

第二,过度满足。生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成长的条件是,这些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很重要的就是“适当”。忽略或剥夺孩子的需求,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相反,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同时过度满足某些需求,又过分忽略或剥夺另外一些需求)会造成同样的问题。真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把爱的对象培养成为有责任意识和爱的能力的独立个体。用这个定义来检验,我们便会看到,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满足,是真爱行为;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对孩子的需求不予满足,同样是真爱行为。但是,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父母,很难做到后面一点。他们的行为受潜意识或本能的驱动,例如,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空缺,或者为了免除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要跟孩子建立一种难分难解的依赖关系。这是溺爱,而不是真爱。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的内在动力受到削弱,以至形成依赖性,对事物丧失兴趣,不愿为实现某个目标而付出努力。

第三,太多的道理。过度保护的父母,会给孩子讲许多道理,以为孩子明白了道理,便安全了。然而,我们却发现,那些头脑里装满了“道理”的孩子,自己的主见却长不出来,因为成长的空间全被父母的道理占据了。又因为缺乏自我成长的经验,选择能力很弱,他们只能依赖父母的道理。但在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现象,他们会表现得无所适从,与人交往时,会产生许多的挫伤和困惑。有这样一家人,父母都是成功人士,但在教养孩子方面,却不停地讲道理。甚至在咨询过程中,这对父母(特别是父亲)还在不停地讲啊讲,孩子终于忍不住了,不停用英文制止:“Stop!”“Shut up!”“Zip your mouth!”在后来的谈话中,这个高中生表达了她内心的冲突:父母的过度保护让她感到温暖、依赖,但软绵绵的,让她不能成长,因而心里会很烦。这里,我们看到她内心里有两种倾向在冲突之中:一是躲避的倾向,一是成长的渴望。这个高中生的“心声”,我真巴不得天下父母能够听到,从此能够理解,对孩子不再过度保护。

第四,过多的关心。过度保护的父母,对孩子有过多的关心,简直把孩子当做婴儿,关心起来无微不至。他们太在乎孩子衣服穿多穿少,饭吃多吃少;他们对孩子察言观色,看到孩子脸色不好,就担心孩子不快乐,就把这当成不得了的事,一定要向孩子问个究竟,没完没了地问,没完没了地安慰孩子;他们担心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会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把一套成人的“庸俗法则”、“等级观念”灌输到孩子的内心中去;他们生怕孩子会犯错误,一看到孩子尝试去做一件事,他们就会想象出各种负面因素,用它们来浇灭孩子内心里的“动机火花”。过度关心和担心的父母需要知道,孩子自己可以决定穿多穿少、吃多吃少,因为他们知道冷暖饥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情绪,可以经受生活的痛苦,有权要求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独自去面对自己的困扰和痛苦;孩子可以尝试做事,获得不同的经验,甚至有权犯错误,让自己在犯错误中成长。过于关心和担心孩子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生活有过多的限制和压制,会压缩孩子的成长空间,导致孩子不敢尝试、不敢冒险,为了求得安全,凡事采取放弃的态度,发展出一种“习得性失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行为习惯。

过度保护的父母,往往囿于个人的经验,但对此无所觉察。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在幼年时期遭受过父母的忽略,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反而被长期剥夺。

当他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会在教养孩子上走另一个极端——对孩子过度保护。

他们中间也有许多人,正是因为在幼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保护,反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大胆拓展自己的经验,并且成了在经验里长大的“野孩子”,他们身上那种自我肯定、敢作敢为的特性给他们带来了“成功”。但他们却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不让孩子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

其中也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受了不少的苦,因而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免受任何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于是他们为孩子创造一切的条件,尽一切的努力,要把自己的家建成一个纯净的天堂。

结果往往是,他们把孩子培养成了洁白的天使——纯洁无瑕,黑白分明,循规蹈矩,容不得模糊,接受不了阴影,不愿经历生活的艰难,不能承受负面的情绪。这样的孩子,进入同伴的群体,简直被看成是“天外来客”。

在同伴的眼中,他们太幼小,常常被这样对待:“你是小孩子”、“不懂”、“不跟你说”、“一边去”。这时,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正是因为太“好”、太“纯净”,只适合在天堂般的环境里生活,遭遇这个世界一些无法避免的脏污,他们会感到痛苦,不安全,无所适从,想找一个地方躲起来,这个世界让他们时常感到没法生存。

在恍然无措之中,他们四处寻找绝对的标准,想让自己变得安全、变得稳固,想回到幼年时期的乐园,却在生活中不断经历“失乐园”的挫伤。这就应了一本书上的一句话:好孩子上天堂,坏孩子走四方。

父母要懂得理性地爱孩子

作者:佚名

就像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一样,孩子成长也需要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爱。但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才会懂得爱的正确方式。

高一学生王宏江是一个自信阳光的大男孩,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写了一篇作文《懒爸爸》。为什么称为“懒爸爸”呢?他列举了这样几件事:

记得小时候,我走路不稳,摔倒在地上,哭着要爸爸把我扶起来。爸爸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不紧不慢地说:“你自己能起来嘛!”我只好自己起来。

我的运动鞋脏了,妈妈要给我洗,爸爸却说:“让他自己洗嘛!”爸爸不替我洗也不让妈妈帮我洗,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洗。

我看书时有的字不认识,去问爸爸,他说:“你自己去查字典嘛!”我做作业有的数学题不会做,去问爸爸,他又说:“你自己搞清楚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嘛!”

爸爸喜欢听收音机,特别喜欢听新闻,一天,他说:“收音机刚换了电池,为什么不响了?”我胆怯地说:“可能出毛病了。”他让我试着修理,还给我找来了万用电表。我按照收音机安装电路图,用万用电表反复检查,终于找出了毛病。现在可好,家里的收音机、录音机坏了,都“请我”帮忙修,我美得不得了。就这样,爸爸“懒”得做的事、“懒”得告诉我的事,我自己都学会了。

最后,王宏江以发自内心的感激,深情地写道:“‘懒’爸爸,你的良苦用心,我真心领会了!”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聪慧、勤勉、坚强,就应该学习上面例中的这位懂得教子原则和艺术的“懒爸爸”,对孩子藏起一半爱。

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但要把握一个“度”。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一律应允,无原则地迁就,甚至把孩子的缺点也当成优点来爱,这就是一种不恰当的爱——溺爱。这些父母对孩子娇宠有加,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不让孩子动手,这样看似疼爱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

溺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陷阱,是造成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不关心别人、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任性蛮横、依赖心理严重、胆怯退缩等不良的心理及习惯,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帮助孩子纠正这种状况,则会后患无穷。

父母的责任绝不是如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而是要教给孩子认识世界、应对各种困境的方法。因此,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各种锻炼的机会,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切被给予的时代。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教会他生存、生活以及创造的能力,而不是对孩子满足、娇惯、溺爱和放纵。

因此,父母要学会理性地爱孩子,把对孩子的爱“藏”起来一半,这样才能给孩子提供发展健全人格和自信人生的平台,才能培养出更多像王宏江那样的健康、独立、自信的优秀孩子。

父母不要给孩子错误的爱

作者:贫穷的智慧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习惯成自然”,无论什么一旦养成了习惯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但习惯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之分,好习惯对人有益,若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对自身的损失可就大了。

作为父母,认识习惯的重要性,从小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避免有坏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的父母只养孩子的身体,忽略了给孩子养习惯,父母的疏漏和失误为孩子助长了许多坏习惯。

现在生活条件好,很多父母就一味地百依百顺、娇生惯养,让孩子“当家做主”,称他们为“小皇帝”、“小公主”。这样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我说了算”的坏习惯,谁若不依着他就是仇家。在家中父母都“恭敬的伺候”,可到了外边谁还会千方百计依顺着他?当别人不顺着他时,他就觉得难受,甚至有些受不了想到轻生。

也有的父母溺爱孩子,什么活也不让他学着干,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致有的大学生竟然闹出了衣扣不会解,没扒皮的鸡蛋不会吃的笑话;也有的孩子不会收拾床铺,不会涮鞋、洗衣服,在校生活全靠有爱心的同学帮忙;还有的孩子成了家不会做家务,每天饭菜买着吃,保姆雇不起,生活犯难了。所以父母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这不是强人所难,不是害他们,孩子也不会因此而累坏身子,只是小时候吃点小苦,将来免吃大亏。

还有的父母疼爱孩子,总想买些零食给孩子,无形中孩子有了爱吃零食的坏习惯,嘴巴闲着就觉得难受。有一个孩子在亲戚家因半天没吃零食馋得肚子疼。其实整天思念着吃也是一种烦恼,若没有机会满足就成了一种痛苦。作为父母让孩子吃过多零食并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大益处,只要让孩子冻不着饿不着就能长个好身体。

现代人愈来愈追求美,父母也愿意让孩子赶时尚、追潮流,把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什么“帅呆”了、“酷毙”了,可谁曾想到这些使孩子养成了爱打扮的坏习惯。并不是说出门非要穿得破破烂烂,不能打扮,但父母过于打扮孩子只能使孩子过度地追求虚荣、外貌,谁比自己强了就有嫉妒心理。像现在的人为了比美,露了四肢、露后背;露了前胸、露肚皮,以“衣不遮体”为秀。

而这样的“下流美”在下流人眼中为靓丽,却被常人唾弃,这等人被绑架、上当受骗也是经常的事。

另外父母要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负责,当看到有什么反常举动时要及时地加以纠正。

有的孩子爱看别人的缺点,爱指责别人,父母若不制止就会养成习惯,当遇上别人不爱听的情况时孩子可能就要难看;当知道孩子在外面跟人吵架时一定要责备自己的孩子,俗话说“一个好的不打仗,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好,不会跟人打架,而有的父母不仅不责备孩子,反为孩子争理,为孩子打抱不平,这样的事发生几次就会使孩子养成爱打架的习惯,小时打小架,大了随伙入团打大的,当那时再帮孩子纠正,恐怕晚了三春!

父母若真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平时就应当让其养成一些好习惯,“习惯成自然”,无论走到哪他也不会丢人,并且会给父母增光添彩。所以无论什么都先让他在家中学着做,在家中养不成好习惯出门非丢人不可,即使想包装也包不住,稍有不慎“狐狸尾巴”就会露出来。

在此劝告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当明智,为了孩子的将来现在该如何养育子女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了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更平坦,请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

从溺爱孩子的旋涡中摆脱出来

作者:佚名

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因此常常把孩子整个地保护起来,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替他做每一件事情。但是,被宠坏的孩子并不就是个快乐的孩子。所以,赶快从溺爱孩子的旋涡中摆脱出来吧!

星期六早晨,妈妈把她精心准备好的早餐放到了桌子上,可5岁的安安一点也不领情,闹着要吃鸡蛋。妈妈马上给他炒了一盘鸡蛋,可这时安安又吵着要吃果酱面包了。好不容易弄好了果酱面包,妈妈还没坐下来,安安又提出了新要求:“鸡蛋都是我的,你们不许吃。”看到安安马上就要哭出来的表情,妈妈马上让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