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也许有些特质不被纳入主流范围,但并不代表这个男孩就没有前途,就好像余华和他的哥哥,性格大不相同,一个胆小,一个胆大,但是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能量释放点,余华成为了作家,他的哥哥成了一名经理人,二人各得其所。所以,别把胆小的男孩看扁了。
有位妈妈谈到自己的儿子就叹气,她觉得儿子平时看起来有点“窝囊”,不太爱说话,很怕在人前发言。看着胆小的儿子,妈妈很担心以后他走入社会的情况。
于是,她希望通过一些训练锻炼孩子的勇气。平时,她让孩子去做一些他一向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儿子害怕骑自行车,她就逼着他学骑车。然而,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很抗拒,不仅没有让他胆子变大,反而让他对妈妈怨言颇多。
后来,一件事情改变了这一切。在一个暑假,儿子和同学打起背包到内蒙古徒步旅行,他们走了3天,还拍了录像。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妈妈重新审视儿子,才发现尽管儿子很胆小,但其实儿子并不窝囊。
面对孩子的胆小,家长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天性内向,性格胆小,如果你采取“外向”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则会使他感到痛苦。胆量要靠锻炼,但不是强逼着锻炼,而应该是潜移默化的锻炼。其实,你只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男孩一些锻炼的机会,就能给男孩的内心注入勇气。
举个例子,孩子若是不敢在生人面前或在班里讲话,你就可以先让孩子准备几句话,然后告诉孩子:“只要想好了说什么、怎么说,就大胆去说,任何人都是欢迎的。别人能做的事,你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很好。”当他走出第一步的时候,你便及时地给予肯定,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他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平时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应该让他出来见客,并让他多在客人面前说话,也可以预先让他准备几句话,或让他帮忙端茶送水。孩子通过这样的演练,慢慢就能养成一种得体的社交行为习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客人表扬他,则会让他的信心得到强化。几次之后,他的胆子就会变大。
人为什么胆小?就是因为遇到的人或事情不熟悉,如果你让孩子多锻炼锻炼,多熟悉熟悉,他也就不害怕、不胆小了。
培养孩子的胆量,就应该鼓励他去做一些事情,如果他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父母要先通过讲道理,减轻他的心理负担,然后鼓励他去尝试一下。有了大人的鼓励与支持,孩子才能更有勇气,当男孩的勇气一点点增加时,他的胆子就会一点点大起来。而且,随着孩子勇气的增加,他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男子汉气质。
让男孩跨越自卑的栅栏
自卑是人生中最大的障碍,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卑之中,他将走上一条痛苦的人生之路;而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生活中建立自信,他必将快乐地生活。男孩要成就梦想,就要跨越自卑的栅栏,只有让他充满自信,才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小时候很自卑,但是他有一段非常幸运的经历,使他抛弃了自卑,最终走向了自信的人生之路。
有一天,在公园里,几个白人小孩正在玩耍。一位卖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纷纷跑了上去,每个小孩都买了一个气球,然后兴奋地追逐着放飞的气球跑来跑去。白人小孩的身影终于消失了,基恩——一个黑人小孩,胆怯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轻声地问道:“您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当然可以,孩子,”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温和地说,“你想要什么颜色的?”
基恩鼓起了勇气说:“我想要一个黑色的。”
那个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有些诧异地看了看这个黑人小孩,递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气球。
基恩接过气球非常快乐,把小手一松,只见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空而去,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
老人看着上升而去的气球,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基恩的后脑勺,微笑地说:“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老人的一句话竟然改变了基恩的一生。后来,基恩经常和他的病人聊起这件往事。
自卑是孩子成长中的大敌。因为自卑,孩子失去了对生活的勇气,失去了对前进的热忱;因为自卑,孩子变得畏缩不前,总是寻找推脱的理由来安慰脆弱的心灵;因为自卑,一切都将走向更坏的境地。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如果你想让孩子获得快乐,成就梦想,那你就要帮助他树立自信,走出自卑的阴影。
有位老教师在教育上很有经验,而且,他对待学生十分和蔼,因此,得到很多学生的爱戴。在老教师所教的班上,有个男孩因为自卑,很少举手回答问题。老教师希望改变他,让他自信起来。
有一天,老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后,看到那个同学把手举了起来,他心里很高兴,便立即叫那个同学起来回答。可是,出乎他的意料,那个同学站起来,却哑口无言,这让同学们哄堂大笑。
老教师没有笑,很平静地让那个同学坐下。放学以后,老教师又把那个同学叫到了办公室,然后和蔼地说:“孩子,以后老师提问的时候,遇到你懂的题,你就举左手,不懂的题你就举右手,这样我就知道该不该叫你了。别人也不会因为你不爱发言而笑话你了。记住,这可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
老教师的话让这个学生大为感动。此后,这位同学就按老教师所说的去做。期中考试结束之后,老教师告诉他:“这一段时间,你举左手的次数是25次,举右手的次数是10次,你应该努力,把举右手的次数减少。”
这个学生没想到老教师这样关心自己,竟然记住了他举手的次数,他再次被打动了。于是他下定决心,争取再也不举右手。期末考试时,他考了全班第一名。老教师很欣慰,对他说:“你终于不举右手了。”
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师范学院,当老教师来送他时,说了一句话,让他一生难忘:“别让自卑打倒你,换一只手高举起你的自信!”
自卑使人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让人丧失前进的动力,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若要快乐的成长,开心的生活,就必须把自卑抛弃,树立自信,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对生活充满信心,自信不是相信自己强,而是相信自己会变强!
当孩子陷入自卑情绪,往往是因为他不切实际地低估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这个时候,家长要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就要帮助孩子消除自卑,跨越自卑的栅栏,让他知道“人无完人”。在生活中,你应该肯定孩子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绝不比别人差,就是差也没必要自卑,因为只要他能够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好成绩。
别拿男孩当成东西来比较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往往孩子高人一筹,做父母的也与有荣焉。于是,在生活中就出现了父母们拿孩子来相互比较的现象。虽然父母们乐此不疲,但孩子们却不乐意了。因为比较的结果通常是这样的:自己的孩子总有一些地方不如别人的孩子。于是,教训孩子时,就习惯地说:“你看隔壁家的××,就比你强多了。”
其实,这是不明智的。拿孩子来进行比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你的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甚至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
也许你总把孩子拿出来比较,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让孩子有学习的榜样,如果你的目的是这样的,那就说明你对孩子的心理根本不了解。
梁云是个小男孩,上小学四年级了,依然爱玩爱闹,学习成绩不好,对此,他的父母十分不满。恰好,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林林,成绩优异,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这样一对比,梁云的父母更是懊恼。为了激励儿子,父母便经常拿林林的事情来教育梁云:“你看林林多听话啊”“听说林林这次又考第一名了……”
然而,好话说了一箩筐,梁云就是不吭声,也没有醒悟的模样。相反,他越来越不爱上学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梁云的父母打也不是,骂也不是,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继续埋怨孩子,继续拿别人来给孩子做榜样。终于有一次,梁云竟然逃学了。这下,梁云的父母彻底震怒了。
“你是不是不想读书了?”
“你不读书,想干嘛?”
“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上学,难道是为了我们吗?还不是为了你。”
“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
……
梁云的父母左一言右一语,呵斥、责备、劝说,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可是,梁云始终低着头,愣是不说话。
最后,妈妈叹了口气,说:“你就不能学学隔壁家林林吗?瞧瞧人家多懂事。”
妈妈的话音刚落,梁云说话了:“又是林林,为什么你们就这么喜欢林林呢?我才是你们的儿子啊!”
听完儿子的话,妈妈一下子愣住了。这时,旁边的爸爸有些上火,生气地喝道:“你还要顶……”
妈妈一把拉住了发火的爸爸,示意他住口。然后,她把梁云拉到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温柔地说:“看来,这是爸爸妈妈的错啊,我们不应该老是提别人的。爸爸妈妈不是不喜欢你,只是想让你更加努力。其实,我们的梁云也有很多优点,画画还得过第一呢。”
梁云看了看爸爸,又看了看妈妈,说:“其实,我不是不想上学,也不是不认真读书,我能学好,只是,爸爸妈妈总是说林林,我还以为你们不要我了呢。”
这个时候,爸爸也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了,他在梁云面前蹲了下来,说:“爸爸答应你,以后都不提他们了,我相信我们家梁云一定比他们更棒!”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心理: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别总拿孩子去比较,那样只会让他失去自信心,结果越比越差。
有人认为,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看怎么比。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地用言语贬低自己的孩子,并褒扬其他孩子,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无益的。毫无疑问,没有比较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人生也就没有进步,但如果总是用别人的长处来和孩子的劣势比较,那么他的竞争对手就是所有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怎么会有信心呢?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其实可比性不大。虽然每个孩子确实存在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你的孩子可能在数学上不好,但是也许他乐感出众;你的孩子也许不喜欢紧张的学习,但或许他更喜欢自由的学习。作为父母,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去看待孩子,应该全面地看待孩子的能力,发现孩子的优点。为什么不对他的优点多加肯定和赞扬呢?这样的激励难道不比那种令孩子难以接受的攀比来得更轻松吗?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就要培养他的自信心,而要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则重在鼓励和支持孩子,而不是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孩子产生厌烦和自卑情绪;而鼓励和支持孩子,则能让他得到信任的感觉,从而充满力量。
不要在别人面前贬低孩子
中国有句俗话叫“出门教子”,意思是说,在外面、当着外人的面教育孩子。可是,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当着别人的面教训孩子,很不妥当。当着别人的面,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孩子肯定不乐意,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个中学生,趁着星期天邀请他的同学来家里聚会,他们玩得正开心,妈妈回来了,看到家里乱七八糟,便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把他骂了一顿。儿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同学们也感觉下不了台阶。这个孩子一气之下就到姥姥家去住,每天都从姥姥家直接上学,母子俩僵了两个星期,最后还是妈妈主动承认错误,化解了矛盾,孩子才肯回家。
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男孩的自尊心更强一些,如果家长常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孩子,会让他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就会大大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等心理。其实,不管在什么场合,尤其是当着众人的面,都应该给孩子留一点尊严。
比利5岁的时候,第一次游泳。那是在学校的游泳课上,当时比利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勇敢地跳进水里,老师心想:这孩子是不是缺乏勇气呢?老师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就跟他的母亲说了情况。
然而,比利的母亲并不这么认为,她鼓励比利,说:“没关系的!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儿子,你会学会游泳的。我小时候学游泳比你还慢,这不是胆小,而是小心,你要先摸清水性,这样才能更安全。”
比利听了母亲的话,朝母亲点了点头。后来,当别的孩子还在用手扶着浮漂游泳时,比利已经能自如地空手游了。
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信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他也就不会有勇气继续尝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