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当人的内心充满自信,即使处于困境,仍能够保持自强不息、奋斗向上的精神。而失去自信,则会使人失去斗志,变得畏缩不前,最终只有失败。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让男孩清除内心的恐惧、自卑,成就属于自己的辉煌。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赞美,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注入勇气,让他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男孩的自信心是无价的,它可以让孩子一扫颓丧之气,面对人生,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要给男孩积极的心理暗示
男孩的天性里便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喜欢争强好胜、喜欢追求卓越,在他们的脑子里时常会蹦出这些思想:“我会把它做得更加完美!”“我要成为一个既有能力又优秀的人!”也就是说,男孩天生有一种自信的气魄。但是为什么有些男孩长大之后,就失去了这种气魄呢?主要就是由于家庭教育中,太多消极的话语、太多打击、太多功利思想让他们吃不消,这些沉重的思想包袱往往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最终促使他们放弃了追求更高成就的欲望。
换言之,男孩不自信,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想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是不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语言和行为伤害过你的孩子呢?你经常肯定过你的孩子吗?
在此,给父母一个建议:给男孩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获得肯定,以建立起自信心。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别说小孩子了。面对可爱、努力的儿子,做父母的为什么还要吝惜那一句肯定的话语、那一个赞赏的眼神呢?
美国著名画家韦本文讲述自己成为画家的经过,他说:“有一天,母亲留下我和妹妹莎莉在家。我发现家里有几瓶颜料,就用来为妹妹画肖像,因而把客厅里弄得又脏又乱。母亲回来后,她没有提到客厅是如何的脏乱,而是很真诚地说:‘哇!这是莎莉啊!你画得真像!’并亲吻我以示奖励。那天,母亲的亲吻就使我成了一个画家。”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当别人认可我们做得好时,我们也会想做得更好。孩子就更是如此,当孩子得到肯定的时候,他会乐意做更多的事情。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千万不要否定男孩,因为消极评价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它会毁掉孩子的自信、乐观,将懦弱与自卑灌输进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
森森读完了一本有些艰涩难懂的书,非常高兴,不由地哼起了歌。这时,爸爸听到了森森的歌声。
爸爸皱起眉头说:“森森,你又在嚷什么!”
“哦,爸爸,我刚刚阅读完一本书。”
“读完一本书而已,很平常的事,值得这样高兴吗?”
“可是爸爸,这本书那么难懂,而我居然把它看完了!”森森抬起头对爸爸说,“难道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这有什么?”爸爸说完这些转身离开了。
从此以后,森森脸上失去了自信的表情,也不爱看书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孩子进行适时的肯定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肯定使孩子确认了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惊喜,他的下一次努力就会更加信心十足。
当男孩遇到挫折的时候,更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时,家长肯定的眼神、肯定的话语、肯定的动作,就是他们有效的强心剂。
小言园的成绩一向很好,可是,有一次体育考试,他考了最后一名。对于这次失败,小言园十分难过,因为他从来没受到过这样的打击。很长时间过去了,他都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儿子,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爸爸问。
“是啊,最后一名,太丢人了。”
“可是,你想过其中的原因吗?”爸爸说,“你想想,你比其他同学年纪小,腿没有他们长,身体也没有他们健壮。”
爸爸继续说:“其实,你是同龄孩子中跑得最好的,这场比赛对你不公平。等你个子长高了,你一定跑得比他们快。”
听了爸爸的话,小言园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下次我一定比他们跑得快。”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不自信都是受家长的影响,因为他们很少接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你给孩子的积极心理暗示越少,男孩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也就越低,这样他就会越来越不相信自己。因此,随时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吧,帮他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在赞美中给男孩自信心
人性的奥妙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赞赏,而人在赞美声中很容易获得满足感与自豪感。孩子的成长需要你的赞美,因为你的赞美将给孩子以自信。你的赞美就如同春风,让孩子感到温暖;你的赞美就像雨露,让孩子感到清凉;你的赞美更像明灯,将指引孩子不断前进,一步一步成长。
有位母亲教孩子学英语,可是,由于孩子年纪还小,理解能力有限,缺乏基础和环境,教起来很困难,因此,学习的效果并不好。
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母亲煞费苦心,可是,孩子始终兴趣不大。有一天,她听到孩子说一句英语,十分高兴,便大力表扬孩子。没想到的是,孩子突然对英语学习兴趣倍增。从此之后,只要孩子一说英语,母亲便会表扬他。
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用英语打招呼了。有人就问母亲:“你家孩子小小年纪就能说英语,你是怎么教他的?”
那位母亲笑着说:“没什么好办法,我就夸他说得好!”
每个人都渴望阳光的普照,如果能让孩子的内心感到愉快和满足,就能让他更加蓬勃向上。孩子常常会因为家长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而感受到快乐,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有时父母只要给孩子一点小小的表扬,就能让他们开心一整天。无论孩子的成绩好坏,都应该得到阳光的温暖。
当你把赞美的目光送给孩子时,就同时把自信送给了他。即使孩子取得的成功微不足道,也值得你称赞。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你要用虚假的话来哄骗孩子,也不是让你永远不批评孩子,而是要你学会把赞扬和教育结合在一起。
举个例子,儿子参加足球赛,不小心失掉了一个好机会,有些父亲往往就对孩子说:“唉,你怎么搞的,这么好的射门机会都丢掉了!”其实,这样的话是没必要说的,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失了球,不需要你提这个醒。而如果你能够说:“我喜欢你带球冲向球门的劲头!真酷!为什么不表演一下呢?”这样,孩子听得进去,也不会受到打击,同时又能给他提个醒。
即使是批评,也要变得像赞美一样。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要有四句积极的话,才能弥补一句消极的话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赞赏是最省力而又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别吝啬几句赞美的话,若想孩子获得自信,焕发男子汉应有的气派,那就给他赞美吧,让他更加积极。
有个小男孩从来不整理自己的房间。有一天,他闲得无聊,没事可干,便把自己的房间收拾了一下。对他来说,这次整理房间完全是个“意外”。可是,当爸爸来到他的房间,却感到非常惊奇:“哇!这床被子叠得,即便是军营里最严格的教官见了也会喜欢。看看棱角多分明,西点军校的教官看了,也要给它颁发合格证书……”
小男孩听了爸爸的话,先是发了一会儿呆,接着,他高兴地拉了拉爸爸的衣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爸爸,我去帮你取信吧!”
当小男孩把信取过来后,他又说:“爸爸,我去剪草坪!”
要知道,在以前这种剪草坪的工作,就算爸爸付报酬,小男孩也不愿意动手。
小男孩剪完草坪后,依然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他跑到爸爸身边说:“爸爸,你看我还能帮你做些什么呢?”
没想到吧,一句赞美的话竟然让孩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就是赞美的力量。当男孩获得了应得的赞赏,他就会突然间感到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那么美好。他希望自己会一直都成为赞美的对象,于是,他变得更加努力,他自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
世上不存在没有优点的孩子,世界上也不存在不需要赞美的孩子,请赞美你的孩子吧,让他更加自信。
呵护敏感男孩的自尊心
在生活中,大人逗小孩,可谓平常。然而,人们却不知道,逗小孩也要注意,因为那样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成年人不要为了显示亲热随便“逗”孩子,因为这种“逗”实际是拿孩子开玩笑,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即使这是你多年的交际习惯,也要改一改。
元旦佳节,陈女士和一群朋友聚会。这次聚会有十几个人,就只有陈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小允明。由于这天正好赶上其中一个人的生日,于是,朋友聚会也就成为生日聚会了。
在席上,放了一个大生日蛋糕。这让小允明垂涎欲滴,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就关心什么时候吃蛋糕。
可是,终于盼到了吃蛋糕的时候,小允明却忽然不高兴了,吵着要走。原来,一位和小允明很熟的叔叔开玩笑,把奶油涂到了小允明的脸上,变成了一个“小花脸”。大家说说笑笑,小允明觉得大家因此而嘲笑他。
那位开玩笑的叔叔瞧着小允明不高兴的样子,恍然大悟,连忙补救。他端过了蛋糕,喜笑颜开地对小允明说:“来,你也抹叔叔几下。”
说着,他蘸着奶油也往自己脸上抹了两道,还高高兴兴地展示自己的大花脸。然后,他问小允明:“好看吗?哈哈,好玩吧!”
大家都笑了,小允明也笑了。这时,陈女士才对小允明说:“刚才叔叔在和你玩,没人嘲笑你,也没人嘲笑他。”
在成人看来习以为常的逗乐,却不一定能被孩子所理解,如果你不够细心,说不定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小小年纪的孩子,心灵是敏感的。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让他误会。
孩子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可以判断事物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小玩笑对成年人而言不算什么,对一些孩子来说也无所谓,可是对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伤害。因此,在和孩子玩耍逗闹的时候,不要太随便了。
黄女士到了同事家里,看到同事家3岁的儿子有许多玩具,便开玩笑说:“你有这么多车,给我一辆好吗?”
那小男孩一声不吭,站在妈妈身边警觉地看着黄女士。这时,孩子的爸爸顺口说:“你给阿姨一辆吧,别那么小气。”
妈妈听了这话,便对小男孩说:“孩子,这是你的东西,你可以不给。这不是小气。”
逗孩子时称“小气鬼”,那是常有的事,可有几个人会想到,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强加的帽子,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灵“受伤”。孩子因为不愿意分享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被说成是“小气”,他的心里自然很受打击。
大人不妨试着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是否还有些不愉快的事件深刻地存在于你的脑海里呢?例如,爸爸把自己捉到的一只知了劈手夺过来,扔到了房顶;妈妈骂过自己一句带“笨”字的话……这么多年居然还清晰记得这些小事,足以说明它们让自己受到了伤害。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一定要注意呵护。家长不要拿孩子的身体特征开玩笑,什么“小萝卜头”“豆芽”之类的称呼,也许孩子并不喜欢;不要故意戏弄,让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话”,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
当别人逗你的孩子玩时,你可以制止他。可是,有些大人讲究面子,不好意思阻止,结果就牺牲了孩子的心灵。其实,通过温和的方法制止“逗”孩子的亲友,完全可以做到。比如,你可以告诉他:“别逗孩子,他还不懂什么是开玩笑呢。”
如果孩子显现出不良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补救,若是不知道情况如何,就应该温和地询问孩子为什么不高兴,认真地听孩子发脾气,然后设法解决。只有让孩子的心灵尽量少受到伤害,他才会更加自信。
正视男孩的胆小,给予他勇气
我们知道,大多数男孩都是地地道道的“冒险王”,他们喜欢搞破坏,有英雄情结,有表现欲,爱出风头。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中,男孩永远都风风火火、充满热情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生活中的男孩都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常常也会接触到很多“另类”男孩,他们畏畏缩缩,十分胆小。
赵焕是个男孩。事实上,他从小就跟一般的男孩不太一样:6岁的时候,他还不敢一个人睡觉;7岁的时候,他不敢坐转椅、滑滑梯;9岁的时候,他也不敢主动跟人打招呼,说话的时候也是羞羞答答的;到了13岁,妈妈叫他学骑自行车,他竟然哭鼻子,死活不愿意学。
他看上去就像个女孩,十分文弱、胆小,因此,他的父母有些担心:儿子是不是患了什么疾病?
其实,如果父母了解人类性格特征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就不会如此担心了。男孩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的。
作家余华回忆自己的童年,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哥哥恰好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哥哥华旭天生爱动,常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只要有谁家的家长来他们家告状,一般情况下“祸首”都是华旭。而余华则恰恰相反,不但听话,而且胆小,几乎从不惹事。
余华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有意刁难这个胆小的男孩。在他的母亲来接他的时候,老师便拿着余华的草帽或鞋子故意不还给他,这时,余华既不开口,也不离开,直到老师将东西交到他手里,他才肯与母亲回家。
就是这样一个胆小而又倔强的男孩,最终成了一名出色的作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男孩而言,胆小并不意味着内心的绝对软弱。那些看起来与众不同的男孩只要找到自己的能量释放点,同样可以获得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成就壮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