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想想,自己给孩子说话的权利了吗?不要动不动就让孩子“住口”,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精神。在你批评他的时候,请不要说“你不用解释了,我不相信”“别再找理由了,我不会相信你的”之类的话。当你把孩子的口堵上时,同时也会把他的耳朵堵上。如果你不让他发表意见,他也听不进你的话。这将不利于亲子之间的交流。
给予孩子充分发言的权利,让孩子发表意见和看法,讲讲所思所想,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将会使孩子变得善于思考,自主意识增强。
一个男孩对画画很感兴趣,于是他的爸爸经常带他去看画展,并鼓励他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一次爸爸带男孩去参观个人画展,但事先并没有告诉男孩这是一个个人画展。爸爸领孩子转了一圈后,故意问他:“你觉得哪些画风格比较好?”
“我觉得这些好像是一个人画的,画得都很好。”男孩有点疑惑地说。
“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没关系,你尽管说。”爸爸仍不忘鼓励儿子。
男孩说:“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
爸爸听后满意地笑了。
家长不但要给孩子发言的权利,还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该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一般情况下,孩子对那些不是很有把握的答案往往不敢说出口。这时,鼓励孩子说出看法,有助于让孩子积极的思考,并锻炼其自信心。
平时与男孩交流的时候应该民主一些,学会尊重孩子的决定。对孩子的不同观点,父母尽量不要持反对态度。孩子有自己的看法,说明他不再依赖你,而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这时,父母明智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学会作决定。即使男孩的决定会让他摔一跤也不要紧,因为男孩的自主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提高的。
早教专家认为,4岁孩子就已经开始有表达个人意见的需求与能力了。孩子从襁褓时期对父母完全的依赖,到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自信、试验探索,终于长成一个独立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感觉到权利的存在;同时,他开始希望能掌握权利,这种自觉是出乎孩子的本能。
这个时候,他也慢慢地体会到“发言权”的存在,也相信自己有运用权利的能力。不过,他不确定该怎么做,因此便效法父母的模式,从中去修正自己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自己的权利受到肯定。
当然,父母比孩子拥有更大的权利,甚至能让孩子完全得不到任何权利,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造就一个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意识而且脾气暴躁的孩子。对此,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像一个独断的法官一样,不给孩子任何发言的机会,还是鼓励他说话呢?此时,相信你的心中已经有选择了。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随着男孩慢慢长大,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秘密和空间,他们渴望个人的一切都得到大人的认可与尊重。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独立的人格。很多教育专家也认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孩子尤其是男孩往往不喜欢那些动辄便打骂他的父母,而喜欢那些尊重他的人格,但又不失权威的父母。
有个男孩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他向父母请示,他的爸爸考虑了一会儿,对他说:“这样吧,为了你的安全着想,你最好早一点回来。你知道家里的作息时间是晚上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能回家,是可以去的。”
这个爸爸的做法是最明智的,因为他知道,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已经有了个人的交际圈子,自然也有权利决定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不过,从孩子的安全因素等方面考虑,又不能让孩子过分放纵自己的行为。这种回答既尊重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又不会使孩子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实在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仅仅局限于孩子的交际圈子,还包括孩子的隐私。虽然男孩不像女孩那样心思细腻,有那么多小秘密,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没有秘密。别看男孩大大咧咧,他们也有隐私,而且,他们也想保护自己的“秘密”。可是,偏偏有些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让男孩的心“很受伤”。
小云有一天上学时,走得太急,到了路上,才想起作业本忘在了家里。于是,他急忙往家跑。当他掏出钥匙打开家门的时候,看到妈妈正从自己房间里走出来,脸上带着不自然的表情。
小云走到自己的房门前,一推门就愣住了。只见书桌的几个抽屉全部敞开着,桌子上乱七八糟地堆着东西:日记本、玩具,还有平时同学送的一些礼物。
看到这样的情景,小云明白了。
他非常生气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翻我的抽屉?”
让他没想到的是,妈妈却比他还生气:“怎么了?我当妈妈的,看看儿子的东西还不行吗?”
“可是,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小云面红耳赤地说。
“我是你妈妈,看你的东西,还要你允许?好了,快去上学吧!”妈妈毫不在乎地对小云说。
小云不说话了,盯着妈妈看了好一会儿,才转身去了学校。放学回来后,小云给书桌的抽屉加了锁,就连日记本也都换成了带锁的。
在生活中,这种家长不尊重孩子隐私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在大人看来,这些都是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而且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实,孩子有秘密、渴望保护自己的隐私是一件好事。这应该得到父母的支持与尊重。心理学家表示,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孩子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则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所以,父母应该允许男孩有“秘密”,并为他有“秘密”感到高兴才对。而不是让孩子因为有秘密,心灵受到伤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完全不懂得“孩子也有独立人格”这回事,因此对男孩的隐私做不当处理,结果酿成了很多悲剧:因为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男孩从此对父母不再信任;因为父母偷听孩子打电话,男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因为父母不尊重男孩的隐私,他甚至开始怀疑人存在的价值……
人人都有隐私,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世界,才能让他快乐成长。
你越尊重孩子的隐私,你与孩子的距离也就越近。当你尊重孩子时,孩子才会尊重你,从而把你当成他的好朋友。这样,他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与你交流。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他足够的私人空间和权利。只有与小男子汉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男孩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尊重越多,男孩越成熟
在一个商店里,有个小男孩注视着一辆带铁轨的玩具小火车很久了。终于,他忍不住告诉他的爸爸,他很喜欢这辆火车。
爸爸听了男孩的话后,看了看玩具小火车,便对他说:“这火车太贵了,爸爸没那么多钱买,我们到别处去看看好吗?”
孩子想了想说:“那好吧,不过,我不想去看别的车了。爸爸,等你有了钱再帮我买,好不好?”
说着,小男孩就拉着爸爸的手走开了。
周围人看到这一幕后,都对这个小孩赞不绝口。有人便问男孩的爸爸:“你是如何让孩子这么懂事的呢?”
这位父亲微微一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之间就相互尊重,孩子对的,我尊重他的意见;孩子错了,我绝不会迁就他,会找理由说服他,要求他也尊重我。相互尊重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多好的习惯!依靠相互尊重的习惯,就可以使孩子变得懂事起来。这大概是很多家长没有想到的。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事实也是如此,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对此,家长不可不尊重。尤其是男孩,性格一般都比较倔强,往往吃软不吃硬,对于那些动辄便打骂他的父母,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相反,对于那些尊重他人格的人,则会从心底接纳。
事实上,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能够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教导孩子,往往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加明白事理,变得成熟起来。当你持尊重的态度教育孩子时,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尊重,更能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育。
著名艺术家李叔同曾经是一名教师,他的品格修养非常好,深受大家的敬重。他对每个人都持有相同的尊重,即便是教育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他。
有个学生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李叔同看在眼里,但他没有马上责备学生。
等到下课后,他让那个同学到教室外面来,然后才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过之后,他还要对着同学微微一鞠躬。
有一次,下音乐课了,一个学生无心把门一拉,发出很大的声音。李叔同赶忙出门把那个学生和气地叫了回来,并告诉他说:“下次走出教室,要注意轻轻地关门。”然后对那个学生鞠躬,送他出门,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李叔同尊重他人的态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谦谦君子之风赢得了所有师生的赞美,而学生们也受到了这种风度的影响,变得更加稳重有礼。
生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尊重孩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让孩子了解生活,以变得更加通明事理。孩子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听,有时候还要蹲下来,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以避免让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不吃饭时,也不要硬逼他,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一味地训斥,要孩子做一些事情也不必用命令的口吻。
有一天,小托尼和爸爸约好去游乐园,等他收拾完毕,发现爸爸还在写论文,托尼催促爸爸:“快点走吧,回来再写不行吗?”
爸爸用商量的口气对他说:“托尼,这个论文很重要,我想我要把它写完才能陪你去玩,你先自己找些事情做,等一会儿我写完了一定陪你去玩,好吗?”
小托尼想了一会儿,便默许了爸爸的建议,自己出去了。当爸爸写完论文去找托尼的时候,发现他正在看一本故事书,爸爸说:“好了,我写完了,可以走了吗?”
托尼放下书,认真地对爸爸说:“请等一下,等我看完这个故事好吗?”
爸爸听了,莞尔一笑,便很有耐心地坐到沙发上,一直等着托尼把故事看完,然后一起走向游乐园。
生活中有些父母并不是这样对待男孩的,他们总是让男孩等待自己,自己却从来不肯等待孩子,尤其是男孩性子比较急,有时会为此争论,也就会因此受到责骂,这样的行为往往让男孩觉得父母不够尊重自己,从而不愿意与父母相处。
父母应该给男孩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体会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让男孩得到尊重后,再和他们讨论他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规定男孩怎么做。
每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都不希望父母拿他们当小孩子看,不喜欢父母对自己管制过多。他们渴望得到成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个阶段的男孩,父母应该用尊重来和他们沟通。
有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火”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大多同父母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一味地迁就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当你养成了尊重孩子的习惯,不久,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变得更加懂事、更加成熟了。
让他决定自己的一些事情
男孩往往不听话、叛逆,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家长越让他向东走,他却偏偏向西走。对此,家长们都很头痛,打骂不行,赞扬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才好。其实,这是没有把好男孩的脉,如果家长告诉他,“你来决定这件事”,男孩往往愿意听。
对男孩来说,自己作决定是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当父母让他作决定的时候,他认为,这是父母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父母对他莫大的信任,因此,没有男孩愿意辜负这种信任。在这种心理效应下,男孩也就有了巨大的动力。
现在,你的任务就是学会让孩子决定一些他自己的事情,让他学会独立。
小浩是一个阳光、善良的男孩,他学习很刻苦,在班上的成绩数一数二,老师喜欢他,同学羡慕他。可是,有件事让他闷闷不乐。
事情是这样的:学校有3个去国外学习的名额,费用由学校承担,条件是学习成绩必须优秀。小浩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报了名。过了几天,通知下来,他很幸运地得到了其中一个名额。
同学们都向他表示祝贺,然而,背地里却有人说小浩搞特权,因为他父亲在市政府工作。
这话传到小浩耳中,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事实上,他并没有让父亲知道这件事情,而自己是市领导的儿子,他更没有宣扬。小浩的父亲也从不为儿子多做什么,因为儿子很懂事,从小到大,没有什么事令人担心。
回到家,小浩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问道:“你怎么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