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要面对社会的复杂局面,就必须独立。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成为无法自立、畏畏缩缩的男人,就应该放开你的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只有通过锻炼,男孩的能力才能增长。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多给男孩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自己去思考、去做事,并让他决定自己的一些事情,给他一片独立的阵地。男孩只有从小学会独立,长大后才能不服输、不会输。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做主
每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温柔的陷阱——事事包办。这个陷阱正是父母亲手为男孩挖掘的,掉到陷阱里的男孩被剥夺了独自成长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成长为男子汉的机会。
有位妈妈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把儿子培养成人,儿子上了大学,也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儿子对妈妈的态度却和妈妈对他的态度正好相反。儿子一点都不顾及妈妈的想法,做什么都是我行我素,把妈妈看成是个陌生人一样。妈妈被男孩这种行为伤透了心,她认为儿子的心理肯定有问题,于是,决定为儿子找一个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了解这位妈妈的来意之后,便问:“当你的儿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扣子扣错了,你是不是改让他穿带拉链的衣服?”
这位妈妈点头称是。心理医生又问:“当你的儿子第一次帮你打扫房间时弄脏了衣服,你是不是再也不让他接触家务了?”
这个妈妈脸上显出惊异之色,点了点头,没有答话。心理医生接着说:“当你的儿子第一次自己用两个小时整理房间时,你是不是嫌他动作很慢,就不让他整理了?”
这个妈妈更加差异地看着医生,心理医生也没有就此打住,他接着问道:“当你的儿子在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没让他自己找工作,而是动用了自己所能调动的关系给他找了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
这个妈妈惊愕地从椅子上站起来,问:“这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是,即使我对儿子这样付出,却落得现在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我以后又该怎么做呢?”
看着这个脸上写满疑惑的妈妈,心理医生严肃地说:“我是从那件带拉链的衣服上知道后来的事的。至于你以后该怎么做,我想,你只能在他生病的时候带他去医院;当他准备结婚的时候,你把房子给他准备好;当他没钱花的时候,你要尽快把钱送到他手里……这是你今后该做的事,其他我也无能为力了。”
这就是对孩子事事包办的后果,那些从来不让男孩自己走路的妈妈只有一直抱着男孩走下去了。怕孩子受委屈,什么事都为他包办,孩子怎么会有能力,怎么能够独立呢?
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对孩子事事包办只会毁了他的前程,因为人生路上不会一直有父母的呵护。因此,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做主,而应该把独立的机会还给男孩,让他自己试着去想、去做、去选择。即便孩子犯一些错误,也不要因此而阻断他独立的机会。
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了强烈的要求自己做事的意识。当两三岁的孩子要求自己做事的愿望得到满足,配合以适度的帮助、支持使其独立行动的能力得到提高时,他们的自信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则会对孩子的信心造成挫伤。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而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主。
当孩子表示“我自己做……”“我会……”的时候,切不可小瞧孩子的能力,更不可拒绝孩子。因为这正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信态度的发展。此时,你不妨采用“好啊!你来试一试”“太好了,我家宝宝又有新本领了”之类的语言予以鼓励。
父母的及时肯定可以让孩子获得独立的信心。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信态度就会得到保持,而且即使在做事时真的遇到了困难,孩子也不会退缩。反之,过分地庇护孩子、替代孩子等于亲手为孩子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这个陷阱里的孩子,就会连尝试错误的机会都失去。
当然,如果孩子年纪小,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有些事情未必能够做好,这个时候,就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和最适宜的帮助。
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大人就更应该允许他拥有一些时间或空间去准备自己的事。家长还应该告诉他,父母并不希望控制他的一言一行,他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感觉和独立的信念,即使别人不赞同,或者孩子的做法有某些不妥之处,对孩子而言都没什么关系,关键在于孩子能够自己把握自己。
培养孩子,不要事事都替他做主,而应多给他一些独立的机会,让他多磨炼磨炼。现在孩子年纪还小,他们还有的是机会,摔一跤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会让他们更早地学会自立,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男子汉。如果等到孩子长大后才让他去锻炼,那就晚了。
妈妈,请放慢爱的脚步
孩子来到世上,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当他会说话的时候,喊出的第一个词是“妈妈”;在他生病的时候,最依恋的人是妈妈;当他感到孤独的时候,寻找的也是妈妈;在他放学回到家,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妈妈呢?”由此可见,孩子对于妈妈的依恋。
这种依恋很正常,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妈妈对男孩过于精心照顾的时候,男孩往往会因为对妈妈的过度依恋逐渐失去“阳刚之气”。有男孩对妈妈说:“你去帮我出气吧!”有男孩告诉妈妈:“你陪我去上学吧,我怕!”越来越多的男孩开始变得唯唯诺诺,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不得不把矛头指向任劳任怨的妈妈,现在妈妈对孩子的爱都有点过分了。孩子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孩子遇到困难,妈妈就帮孩子解决;孩子与伙伴发生争端,或者遭到欺负,妈妈就成了保护神,帮助孩子摆平。这样事事为孩子搞定,其结果是怎样的呢?
有一天,一个老师批评几个没带齐学习用具的学生,结果,这几个孩子都埋怨起来。这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装上!”那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收拾好!”好像一切过错都是妈妈的,他们什么责任也没有。
这就是事事包办的结果,它会给孩子带来懒惰与无能,让孩子得不到锻炼,不能独立。
孩子要经历独立处事才能长大成人。有一位哲人说过:“经过什么样的洗礼,就能造就什么样的灵魂。”因此,妈妈们,请放慢爱的脚步,放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尽快自强自立起来吧!
有个小男孩特别想拥有一双旱冰鞋,妈妈满足了他的要求。当旱冰鞋买回来后,小男孩迫不及待地穿起来练习。没想到,由于重心不稳,小男孩接连摔了两跤。这两跤摔得有些重,疼得小男孩眼泪都流出来了。这时,他才明白,滑行的潇洒并不容易,在疼痛中,他明显有些胆怯了。
可是,当他看到其他小孩滑行时来去自如的身影,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目光。最后,他把视线投向妈妈。
妈妈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她想:他必须自己去锻炼。于是,妈妈对他说:“对不起,我还有事,没时间扶你。你自己扶着栏杆慢慢练习吧,相信你会成功的。”
看妈妈不扶他,他想滑又不敢,脾气就上来了:“不练了,不练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边说边开始脱鞋。
妈妈一看孩子这架势,便开玩笑激他:“嗨!男子汉,就这点本事!看别的小孩都不用人扶着,一样滑得那么好。”
听到妈妈的话,小男孩脸一沉,又重新把鞋穿上,扶着栏杆站了起来,一脸的悲壮,说:“我就不信我滑不好。”
于是,妈妈趁机鼓励他,说:“我的儿子真坚强,你一定行。不要着急,找找规律,只要能找到重心,保持平衡,就成功了。”
整个下午,小男孩都在楼下练习滑旱冰,他已经摔倒了很多次,但是他没有退缩。等到他的妈妈叫他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已经能够自由地滑动了。看着妈妈,他的脸上显出了成功的喜悦。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培养孩子不能事事包办,否则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成长的机会。妈妈不要把对孩子的爱演变成了溺爱。
在家庭里,妈妈不仅不可过分地为孩子包办,相反,还应该积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要求自己做事情时,家长不要嫌烦,应该给他一个能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也许开始他做得不够好,但是做得多了,他自然就做好了。有了成就感,他自然也会变得独立起来。
跌倒了,让男孩自己爬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不慎摔倒在地,哇哇大哭,父母连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百般安慰。这样的情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因此也就不以为意。然而,大家却不知道,父母这种做法,往往会使孩子走进成长道路上的三个误区。
第一,孩子摔倒了,家长马上去扶,孩子便会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反正摔倒了有爸爸妈妈呢,于是,他们便会不计后果地走路。
第二,这样做会让孩子从小便体会不到什么叫“挫败”,当他们真正遇到挫折时,则会表现出甚于常人的痛苦,以期待得到他人的怜惜。
第三,这可能会让孩子学会“要挟”父母,只要一哭闹,父母就会“屈服”。于是,他们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只要使用“手段”,任何目的都可以达到。
很显然,以上三种误区对孩子的独立精神而言是不利的。对此,家长应该及早进行纠正,当孩子摔倒的时候,别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扶起来,而应该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说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面跟着跑的惊险镜头。美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培养孩子呢?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可以让孩子更快地成熟,不仅能锻炼孩子的体能,还能锻炼其心智。
剑桥男孩夏杨的母亲杨文在她的《和儿子一块成长》一书中这样写道:“夏杨小时候,有一次朋友之间家庭聚会,我无意听到夏杨在对一个跌倒了的小朋友说:‘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嘛!对不对?’”
一个小小年纪的男孩,竟能以成年人的口气开导摔倒的同伴,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的心智确实要比同龄人成熟很多。那么,他的父母平时是怎样教育他的呢?
对此,夏杨的母亲在她的文章里有所记叙,她写道:“夏杨小时候摔倒了,只要我们确定他是安全的,一般我和他爸爸都会冷处理,告诉他:‘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注意了。’能自己站起来,就不去扶他。后来,在路上他摔倒了,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他自己站起来之后也不哭,显示出自己很勇敢。”
男孩摔倒了,就应该让他自己爬起来,这不仅是坚强的人格锻炼,同时也是独立精神的锻炼。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高潮和低谷,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没有永远的赢,也没有永远的输,而人的抗压能力往往是在失败中锻造出来的。”对男孩来说,经历的挫折越多,他就会越坚强、越有韧性,他独立面对的事情越多,心智也就越成熟。
有个高中优秀生考入了清华大学,但不久便退学了。原因是从小学到高中,他的生活方面完全由父母包办,到了清华,父母不在身边,他就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了。扪心自问:这样的书虫纵有千万,又有何用?
每个人的路都需要自己来走,任何父母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因此,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才是最明智的教育。平时父母要“狠心”一点,适当的时候藏起一半的爱。孩子不顺心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要替孩子遮挡一切风雨,让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只有让孩子在遇到的委屈中体验挫折的滋味,他才会慢慢地成熟,渐渐地学会独立。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别急着去扶他,最好让他自己站起来,这样他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给男孩发言的权利
男孩逐渐长大,变得成熟懂事,慢慢地,他就会有表达意见的想法。可是,当男孩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却有人会打扰,甚至横插一杠子。家长和老师通常会通过明说或暗示的方式,影响孩子表述自己的想法。本来孩子脑子里自有主意,被家长和老师一干扰,就可能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样使孩子变得缺乏主见,严重影响孩子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这种干涉孩子发言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给男孩发言的权利。
可是,实际上不少父母都会忘记这点,很少给孩子自主说话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妈妈带着儿子吃饭。她看见桌上的菜很新鲜,就赶紧用筷子夹了一点,向儿子的口里塞,边塞边说:“这菜好吃,又有营养,来,张嘴!”
儿子扭过脸去,说:“不吃!”
妈妈夹着菜,说:“不吃?这菜很好吃的。来,吃一块。”说着,又把筷子递到儿子嘴边。
儿子就是不吃。妈妈把菜硬塞到儿子嘴里,结果他嚼也没嚼,当即就吐了出来。妈妈一看,顿时火了:“不吃,怎么长身体啊!”
这又是何必呢?孩子不吃有他的理由,你就听听他说话,让他发表一下意见,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为什么非要弄到孩子没心情,自己也大动肝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