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24828800000015

第15章 突破思维的局限(3)

如何证明自己 有三个正常人被误诊,结果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为了离开这家精神病院,他们中的两个人用尽各种方法,向医护人员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然而,无论他们怎么说,医护人员都不相信他们,他们说得越多,医护人员反而越坚定地认为他们是疯子。

倒是第三个人,像平常一样,该吃时吃,该睡时睡,其他时间都用来读书和看报,医护人员来帮他刮脸时,他还微笑着致谢。

28天之后,医护人员认定他是一个正常人,让他出了院。他一出院马上就报警,将两个同伴也救了出来。

原来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证明。

也许你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证明的,但是由于惯性思维作祟,有些人便如同妄想症患者一样,陷入思维陷阱之中。就像故事讲的那样,证明自己也需要分场合,而不可以喋喋不休、没完没了。事实上,在多数时候,应对被人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时间来证明,过不了多久,一切就会风平浪静,反而解释越多,就越让人怀疑。

蜜蜂与苍蝇

有位专家做过一个试验: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

这个时候,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而死或饿死,而所有的苍蝇不到两分钟就穿过另一端的瓶口逃之夭夭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专家指出,蜜蜂以为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因为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对蜜蜂来说,它们的智力越高,对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而那些灵活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

当你的思维成为定势之后,即便智力再高,有时候恐怕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还可能成为处理事情的障碍。也许从来没有人会想到这一点,认识越多,反而越糊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太多的思维习惯限制了人们的思考,约束了大家的手脚。

脚踏车的故事

有个人骑车去附近的超市购物,他把崭新的脚踏车停放在超市门口,等到他离开超市时,却忘了他的脚踏车。

直到第二天,他准备出门时,才想起脚踏车忘在了超市门口。他想:脚踏车一定被人偷走了。

可是当他来到超市门口时,却惊喜地发现,脚踏车安然无恙地停在原处。于是,他骑车来到教堂祷告,感谢上帝保全了他的脚踏车。

当他走出教堂时,原本停在教堂门口的脚踏车已不翼而飞了。

超市门口人多手杂,按道理车子最容易丢失。然而,大多数事实并不是这样,反而是那清静之所,更容易丢失东西。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但是这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实际上事情是这样的:正因为超市门口人多,容易被人发现,所以没有几个人敢于明目张胆偷车;而教堂安静人少,却是偷车的好环境。

打不开的一把锁

有位逃生专家,他打开过无数设计复杂的锁,从未失手。他自认为世上没有他打不开的锁,于是大量刊登广告声称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打开任何一种锁,否则赔偿1万美元。

果然有很多人找他开锁,而且,在很长时间里,真的没有人能够难倒他。

为了赚取大量财富,他开始巡回演出,当他的演出团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他的表演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他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各式各样的锁。

于是,那位骄傲的逃生专家把奖金提升到10万美元,但依然没人能难倒他。当洋洋得意的他准备离开小镇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找到他,请他进入一个坚固的铁笼,笼门上有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

逃生专家接受了挑战,便开始了他开锁的行动。然而事情并没有他预料得那么简单,那把锁似乎与他所见过的锁都不同,逃生专家想尽办法,用尽工具,始终没有听到期待中锁簧弹开的声音。

最终,筋疲力尽的逃生专家不得不承认自己失败。

就在逃生专家承认失败的那一刻,老人微笑着走过来,一抬手就从笼门上拿下了锁,逃生专家惊呆了。

原来,锁根本没锁,那把看似很厉害的锁只是个摆设,只需要轻轻地把锁摘下来就行了。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逃生专家却没能打开那把最为简单的锁,那位老人轻松地赢得了10万美元。

在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批人,能够解决困难系数极高的问题,却无法解决普通的问题。其实,这都是固定思维模式造成的。须知,固定的思维模式是人生的大敌,当我们被某个思维定势桎梏时,往往很难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犀牛与动物学家

在非洲大草原上,日上中天,一名动物学家和一头犀牛不期而遇。动物学家一见犀牛就慌了神儿,须知犀牛一感觉到危险,便会立刻发起攻击……

不过,动物学家看着犀牛的样子,紧皱的眉头一会儿又舒展开了,因为眼前这头犀牛在不断摇头。

这时,牛背上的犀牛鸟焦急地提醒动物学家:“犀牛的脾气喜怒无常!在它还没有攻击你之前,你最好赶快逃命吧!”

然而,动物学家气定神闲,扬了扬手中的一本书:“放心吧,不会有危险的。根据这本《犀牛习性科学研究指南大全》第12章第12节的分析,犀牛摇头无非代表两个意思:其一,摇头说明它对另一方没有敌意,它不会主动进攻另一方;其二,摇头说明它可能见到了漂亮的异性,因发情而摇头。我是人,它不会连我也感兴趣吧?”

犀牛鸟刚要说什么,但是动物学家立刻就把食指竖到嘴前:“安静!这正是一个与犀牛近距离接触的好机会!”

于是,动物学家便神情自若地和犀牛“对峙”起来。然而,就在他刚对犀牛观察不到一分钟时,犀牛突然咆哮起来,一下子猛冲向动物学家,动物学家当场被顶倒在地,身上多处骨折。

奄奄一息的动物学家倒在地上,吐了口血水,说:“怎么会这样呢,这书上明明说……”

犀牛鸟失望地摇头:“其实,我本想告诉你,犀牛刚才并未真正的摇头,有一只苍蝇钻入了它耳朵里,它摇头是为了驱赶那只苍蝇……唉,大科学家,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条主义按图索骥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按部就班地行事,只限于规则之内,若是处于规则之外,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像故事中的动物学家,更是愚蠢可笑的,更为糟糕的是,他竟然不听劝告。

不拉马的士兵

有位炮兵军官,年轻有为,上任伊始,便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

在视察过程中,军官在几个部队发现了相同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

军官见此情况大惑不解,询问原因后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

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军事文献,终于发现长期以来,炮兵的操练条例依然因循非机械化时代的规则。因为过去大炮是由马车运载到前线的,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务就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并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的时间。

然而,现在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角色了,而马车拉炮也早已不存在了,可是操练条例却没有及时调整,结果才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

军官把自己的发现提交给了上级,很快部队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将“不拉马的士兵”撤了下来,他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沿袭旧规,不思革新,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就会造成浪费。社会在不断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不能紧跟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变化的节奏,只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应该具有创新思维,打破旧规,开拓新出路,创造未来。

空鸟笼的烦恼

汤姆对露西说:“如果我送你一个鸟笼,你把鸟笼挂在显眼的地方,那么过不了多久,你就要买只鸟回来。”

露西听汤姆说得这样肯定,就是不相信,说:“养只鸟多麻烦啊,我肯定不会买的。”

于是,两个人便决定打个赌。汤姆真的就去给露西买了一个漂亮的鸟笼,而露西也按照汤姆的要求将鸟笼挂在了客厅中引人注意的地方。

结果,只要客人看见这个鸟笼,就会问露西:“露西,你的鸟什么时候死了,怎么回事?”

“不,我从来都不养鸟。”露西回答。

“不对吧,那你挂个鸟笼干吗?”

然后,客人就用狐疑的眼神打量露西,这让露西心中很是不爽。

两个月后,不堪其扰的露西还是去买了只鸟,放入了那个漂亮的笼子里。因为她发现,与其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并要承受莫名其妙的目光,还不如养一只鸟,那样明显要简单得多。

故事所讲的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鸟笼逻辑,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以说惯性思维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以及其他方面。

盲人买剪

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天资聪明,为此他一直颇为自得。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修理工对阿西莫夫的天资早就有所耳闻了,他对阿西莫夫说:“嗨,先生!我出道题来考考你的智力,如何?”

阿西莫夫听了,十分不屑地同意了。

修理工便说道:“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他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成拳头做敲击状。售货员见了,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给他换了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就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心想,这还不简单吗?当时便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修理工笑了:“不会的。盲人想买剪刀根本就不用动手,他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你知道为什么你会答错吗?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所以不可能很聪明。”

阿西莫夫听了修理工的话才恍然大悟,从此改变了骄傲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