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客户走进阿尔文的办公室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给客户一枚圆形的纪念章,上面印着一个苹果并写有“我喜欢你”的字样。阿尔文也给他们的妻子和小孩一人赠送一个。然后,孩子们还得到一种心型的气球,上面写着“阿尔文让你满意而归”。阿尔文这样解释自己的做法:
“你知道,大家都喜欢对自己的孩子友善的人。我蹲下来对孩子们说:‘嘿!你叫什么名字?啊,亨瑞,你好。呀,这小孩真乖。’接着,我仍然蹲在地上,与小亨瑞爬到我的手提包那儿,这时他的父母一直在瞧着这一幕!‘亨瑞,我有一个好东西给你。快来看看是什么好东西!’我把手伸进包里抓出一支棒棒糖,告诉孩子:‘现在,亨瑞,这是你的一支棒棒糖,剩下的爸爸拿着。这是气球,气球妈妈拿着。好,我跟爸爸、妈妈谈话时你要乖乖的,别闹。’这个过程我是一直蹲在地上的。这些都是人情,也是销售的一部分。现在这位客户怎能拒绝一位和他的孩子爬在地上玩的人呢?”
如果一位客户在他面前翻口袋找烟,嘴里说着:“我想我是带烟了的。”阿尔文就会让他等会儿,立刻从自己的柜子里拿出15种牌子的香烟来,问客户:“你抽哪一种?”如果客户回答是“××”,阿尔文就找出这种烟来,并当着客户的面把烟拆开,帮他点上火,接着把那包烟塞进他的口袋。如果客户说:“需要付多少钱?”阿尔文会说句“别傻了”结束这个话题。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客户欠自己的人情。
阿尔文的办公室里还有一个酒吧。做生意时经常都会遇到客户说:“这笔买卖是不错,但是,我需要找个酒吧,再仔细计划一下。”这时,阿尔文就笑了:“对,我做重要决定时也喜欢喝一杯。你喝什么?布瑞先生。”阿尔文从来不说:“你要喝一杯吗?”因为无论客户喝什么,只要报出名字,阿尔文立刻能从柜子里拿出来倒给他。
阿尔文总是拿出两个酒瓶来,一瓶给客户,一瓶给自己。自己的这瓶里装的是带颜色的无酒精度的液体。他一直遵从上班时间不喝酒的职业准则。喝了酒,自己的嘴里不仅会喷出酒气,还会使思维变得迟钝。谁会放心跟一个酒气熏天的销售员打交道呢?但是,形式上阿尔文还必须跟这位客户碰一杯,他知道要不跟客户喝,客户就不爽,大家都不自觉地随时追求对等的心理。
碰完杯,阿尔文一口喝下自己手中的这杯水,而客户也把酒一饮而尽。喝完了酒,阿尔文就趁机进攻:“布瑞先生,跟我做生意你就尽管放心。现在,把这份表格填了吧,怎么样?这儿,布瑞先生。”事已至此,一杯酒下肚的客户怎么可能再拒绝呢?
阿尔文就是通过送人情的方式,使自己在生意上获利的。
踢猫效应:交流出情同一体
语言是一个销售人员必备的武器。好的语言能让客户在交谈过程中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有张有弛、趣味横生的故事式语言,就像性感美女一样,充满诱惑和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因为故事能令人振奋,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不会像滔滔不绝的说教那样枯燥、乏味和令人厌烦。
客户在接触到产品之后,通常要经过8个心理阶段:注视留意——兴趣——联想——欲望——比较权衡——信任——采取行动——满足。而在客户对产品产生兴趣以后,怎样让他产生联想进而产生购买欲望,是销售环节中最关键的一步。这时候,销售高手都会不失时机地与客户沟通。
芝宝(英文名称为Zippo,是由美国Zippo公司制造的金属打火机)的故事营销可谓销售中的经典之作。在众多顾客眼中,Zippo不仅仅是有着动人故事的打火机,更是一个值得信赖并伴随一生的朋友。在关于Zippo的众多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Zippo和鱼的故事。
1960年,一个渔夫在奥尼达湖中捕到一条重达18磅的大鱼。清理内脏时,渔夫在鱼的胃里发现了一支闪闪发光的Zippo打火机。这支Zippo打火机不仅看上去崭新明亮,而且一打就着,完好无损。单凭这一点,人们就足以相信Zippo打火机的卓越品质了:既然Zippo打火机长期放在鱼腹里都可以完好无损,那么人们大可不必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藏在工具箱里,而可以把它放在任何伸手可得的地方。
这么一个小故事,就足以让你对Zippo情有独钟。这就是交流的力量。Zippo的故事营销可谓空前的成功,它将融合品质的故事营销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带给客户的只有啧啧赞叹而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由此可见,交流是抢占客户心灵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方法之一,最适合做低成本的口碑传播。销售人员通过恰当的沟通,不仅可以缩短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促使客户对产品有进一步的了解,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你的产品。销售本身就是口碑相传的一种事业,借助故事的力量达到口碑宣传的目的,其成本当然要比媒体广告便宜得多,虽然辐射面比较窄,但却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直接、更明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销售人员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也知道与客户交流是销售的前提,可是一到实际的销售过程中,这一招就不灵了。现在的客户每天接触到的销售人员太多了,他们都变得很‘精’。我这边话还没开始讲,他们就把我的嘴堵住了:‘你又开始忽悠我了。’于是,我只能按照客户的要求来回答问题。我根本没办法把他们引入到正题上,更别提给客户详细介绍产品了。”
在某商场一个名表专柜前,一位销售人员正在向客户推销手表。当客户伸出胳膊时,销售人员突然注意到,客户手腕上佩戴的是一块国产手表。
“先生,您现在佩戴的这块手表也很精致、很经典啊。不过看款式,应该是比较早一点的吧?”
“对!是我母亲送给我的。戴了几十年了,已经有感情了。那时候,手表是很贵重的礼品。”
“那您今天想买一块什么样的手表呢?”
“过几天是我母亲的70大寿,我想送给她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
这位销售人员通过聆听客户讲述自己的故事,迅速做出了以下判断:
第一,客户购买手表的心理需求主要倾向于情感层面,即希望通过礼物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也就是说,情感因素在此次购买行为中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商品越能表达、渲染出这种亲情的气氛,这种商品被购买的几率就会越高。
第二,客户比较注重手表的性价比,不太关注手表的款式是否时尚。
第三,通过这样的分析,销售人员得出了如下结论:自己推荐的手表必须能体现儿女对父母的孝心;自己推荐的手表必须能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作为生日礼物,价格应当以中高档为宜。
因此,销售人员对客户的故事做出了这样的回应:“呀!您母亲70大寿了,真是可喜可贺!我们这里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发的产品。前几天就有一位先生在这里购买了这款表,作为祝寿的大礼,深得老人家的欢心。请您到这边来看一下。”
结果,客户最终选择了销售人员推荐的手表,并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真正成功的销售故事总是从聆听开始的。销售人员越懂得聆听,就越能跨越客户的心理防线,从而有利于销售的达成。
占便宜心理:免费的午餐连谁都要
古时候,一家店铺主要卖成衣和布匹,店里有一件因为价格太高而一直未能卖出的珍贵的貂皮大衣。后来掌柜的找来一个新伙计,他刚来就说自己能在一天之内把这件积压已久的貂皮大衣卖出去,掌柜不信,因为衣服自打几个月前挂在那儿就没动过,进来看的客人只是问问价钱就摇摇头走了,他这个新来的怎么能在一天时间里卖出去呢?
但是,新伙计有个条件是掌柜的要配合他的安排,这个事先的安排是不管谁问这件貂皮大衣的价钱时,一定要回答是五百两银子,而不能报其三百两银子的原价。
两人协议好之后,伙计在前面照顾生意,掌柜的在后堂理账,整个上午基本没有什么人来。下午一位妇人进来在店里转了一圈后,正好看见了这件一直卖不出去的貂皮大衣,于是随口问道:“这大衣怎么卖啊?”
伙计装作没听见的样子,照旧忙自己手中的事情,妇人提高音量又问了一遍,伙计才过来招呼。
他向妇人解释道:“不好意思,我是新来的,耳朵不太好使,也还不熟悉价钱,这件衣服的价钱我也不清楚,我先问一下掌柜的。”
说完就举着大衣向后堂大声问道:“掌柜的,这件貂皮大衣多少钱?”
掌柜的回答说:“五百两!”
“多少钱?”伙计又问了一遍。
“五百两!”掌柜的用更大的声音说了一遍。
妇人听得清清楚楚,觉得价钱太高,不准备买了。
而这时伙计认真地对妇人说:“掌柜的说三百两!”
妇人一听顿时欣喜异常,断定是小伙子听错了,想着自己少花二百两银子就能买到这件衣服,内心异常欢喜,又很担心掌柜的万一出来自己就买不到了,于是匆匆付过钱后就离开了。
作为客户,大概他最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免费和便宜。这一点根本不奇怪,毕竟买东西要花钱,花钱又是痛苦的。免费或者便宜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何乐而不为。再则,人们对于意料之中的收获可能无动于衷,可对于意料之外的收获却激动不已,免费或者便宜看起来是一种意料之外的事情。
商家正是由于摸清了客户的心理,所以就在“便宜”上作文章。比如,他会搞很多“回馈客户”的活动,如降价销售、发行赠券、发行代金券等。
商家真有这么好吗?当然不是,他们没有这种菩萨心肠,他们也不是慈善机构,这只是他们的一种商业运作策略。
我们知道,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许多商店都会在报纸上刊登商品减价广告和赠券。
他们会雇用一些人在大街上发放这种赠券,或者会夹在各大报纸里,随报纸送达市民手中。
赠券一般用虚线框印,并且说明可以剪下来,持赠券前往购买商品,可以获得优惠价格。我们会发现,在各大商场搞促销活动的几天内,人会格外多,生意会格外好。
发行赠券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发财之道,虽然商品卖得便宜一些,但吸引了众多客户上门,薄利多销,还是对店家有利的。
波恩在华盛顿成立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在公司刚成立时,没有任何客户上门,为了生存,波恩不得不推销自己。
波恩给从前的大学同学打电话。当同学知道他还没有客户时,就不再愿意理会他。他深刻感受到人情淡漠,世态炎凉的现实,于是他发誓一定要成功。
波恩想,之所以没有客户愿意找他,一定是怕他做不好,怕浪费咨询费。于是,他对外界宣布他可以做免费咨询。首先他拜访了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一家公司,并为该公司提供了整体工作方案,也帮助这家公司解决了正在面临的几个问题。他的工作和服务得到了该公司经理的认可,该经理表示可以为此付费,但波恩言行一致,他所有的服务完全免费。他很诚恳地说明了自己没有客户的情况,经理表示同情,并愿意为他介绍新客户。
两星期之后,另外一位老板拜访了波恩,他不仅为波恩的工作所打动,也为他的方法所折服。他问波恩做一年的咨询需要多少费用,波恩特提出了一个价格,他们对此进行了磋商。波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对方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