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经历历史——克林顿权力与生活
2482200000018

第18章 问鼎白宫之路(2)

几乎就在克林顿脱颖而出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同时,在任总统乔治·布什也击败了另外两名竞选对手——专栏作家帕特里克·布坎南和前三K党头目杜克,当选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不过,1992年总统竞选不像以往那样在民主、共和两党之间进行。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亿万富翁罗斯·佩罗,作为独立候选人也加入了这一年的总统竞选之争。

无党派人士参加总统竞选并非无先例,但是像佩罗那样“来势汹汹”实属罕见。佩罗不仅资金雄厚,而且利用选民对国家经济现状不满、对两党政治厌恶的“信任危机”,再加上他本人从1000美元起家一跃而成为拥有30亿美元资产的工业巨子的近乎神话故事,使不少选民对他寄予很高的希望,企盼他能给美国社会带来富裕和繁荣。财大气粗的佩罗不负民众厚望,斥资l亿美元同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分庭抗礼。人说“金钱是政治的母乳”,佩罗有的是源源不断的“母乳”。他巨资装备自己的竞选办公室,高薪聘请强干的竞选工作人员乃至来自共和、民主两党的高参,通过卫星转播频繁亮相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屏幕,“面对面”地向选民陈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佩罗的支持率很快上升,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民意测验中得到36%的支持率,分别超过了得票30%的布什和得票28%的克林顿。在得克萨斯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佩罗也以35%的支持率领先于布什和克林顿。一时间刮起的“佩罗旋风”形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佩罗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他同布什和克林顿三足鼎立的独特格局。

本来,面对在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在任总统乔治·布什,年轻的克林顿难有获胜的把握。他惟一有隙可乘的是布什任职后期国民经济大幅下滑,民众怨声载道。虽然共和党总统罗纳德·里根1981年上台之后创造了国民经济持续走强的“繁荣”局面,但很快也带来了高赤字、高债务、高贸易逆差的“三高”弊端。布什就任总统后,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对这些弊端进行彻底医治,但事实证明他开不出治疗这些痼疾的良方。相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经济每况愈下,大批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工人失业。失业率取代毒品和犯罪成为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海湾战争结束还不到半年,布什总统在国内受欢迎的程度就已从战争期间创纪录的91%骤然降到了45%左右。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公众要求变革的呼吁日益强烈,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1992年大选上,因为他们已经对执政12年的共和党失去了信心。有人甚至不希望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继续执政,干脆提出要“呼唤新面孔”,将“火炬”传递给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人”。在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克林顿和他的竞选伙伴戈尔恰恰以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新形象迎合了选民这种求新求变的愿望。克林顿和民主党人机敏地利用选民的这种心态,从竞选一开始就高举“变革”的旗帜,表示要给美国带来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政策。

佩罗的出现一度使胜券难握的克林顿和他的竞选班子感到恼火,但他们很快从中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因为虽然佩罗拉去了不少选票,甚至在几次全国性的民意测验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将布什和克林顿抛在后面,但他充其量只能造成三名候选人无一人能得到二分之一以上的有效选举人票。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将根据宪法由众议院投票裁决,从三人中决选总统。民主党人在众议院占有一定优势,即使克林顿在大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还可以在众议院中努力将他推上总统宝座。有鉴于此,克林顿们及时调整了竞选战略。他们不再对佩罗穷追不舍地攻击,而是将他作为合作伙伴,造成两位在野候选人联手夹击执政的布什的格局。

佩罗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但他虽然同样高举“变革”旗号,却始终拿不出一套像样的治国方案来。这难免使对他期望值很大的选民久久等待却看不到结果。再加上共和党此时也同样意识到佩罗的存在和克林顿同佩罗联手对布什造成的不利局面,加紧对他发动攻势。一阵又一阵猛攻弄得毕竟不是职业政治家的佩罗难以招架,竞选班子内部矛盾也跟着激化,佩罗不得不在7月16日宣布退出竞选。尽管他在10月初又宣布卷土重来,但是如此进退无度毕竟不符合国家元首应有的风范,致使他的很多支持者倒向了克林顿,使克林顿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迅速上升,一度超过布什22个百分点。

竞选局势的这种戏剧性转变使克林顿和他的民主党同僚信心大增,加紧了活动。还是在获得提名后不久,克林顿和戈尔一起开始了长达数千英里的竞选旅行。他们一行人驱车从纽约出发,历时6天,途经8个州,在沿途各地基层进行游说。克林顿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很好地利用他的演讲天赋宣讲自己的竞选纲领,而且还在即兴演讲之余拿出萨克斯管吹奏爵士乐,进一步取悦选民。有的听众甚至随着克林顿的乐曲声欢歌起舞。

而今,在民意测验中领先布什的大好形势下,克林顿们开始精心为10月中旬进行的电视辩论做准备。他自恃电视形象甚佳,面对行将七旬的布什和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佩罗,更感到胜券在握。已经多次尝到电视转播甜头的克林顿,这时更希望在他所擅长的舞台上同布什和佩罗一决高低。

10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时整,三位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在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华盛顿大学拉开序幕。

不出克林顿们所料的是布什果然来者不善。他一方面炫耀自己当政三年多来在外交事务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一举“解放科威特”的赫赫战功,一方面指责克林顿不具备当国家元首的“素质”,对克林顿在竞争民主党总统提名中被揭露的种种“劣迹”,尤其对他在越战期间逃避服兵役的问题大动干戈,认为这绝不是作为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合众国总统所能容忍的品质。然而,布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的外交成绩有目共睹,无需此时再来滔滔不绝地絮叨。他对任职期间国家经济大滑坡遮遮掩掩,却大谈什么信任危机,使选民感到虚伪。至于克林顿的婚外恋、吸毒等问题,自从克林顿宣布参加竞选以来,特别是他在民主党预选中脱颖而出同布什总统形成对峙之势以后,大量记者云集到小石城,恨不得把这位阿肯色州州长的所有档案、所作所为都抖搂出来,并且用高倍显微镜再滤上一遍,早已不再是新闻了,这时布什再在老伤疤上撒盐,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了。况且,对于逃避服兵役的问题,克林顿早已做了充分的应答准备。他从容地辩解说自己之所以没有服兵役是“上帝的安排”,自己没有“做过任何手脚”,没有任何“有愧于心的事”。他进一步以布什本人的父亲也曾经参加过反战活动的经历予以反击,继而指出当时的反战活动是一种爱国行动。相反,他攻击布什是“不诚实的政客”,因为他在上台时曾经做过“不增税”的承诺,后来却没有兑现——布什自己才是“出尔反尔”的小人。

平民出身的克林顿虽然先天不足后天绯闻缠身,但他意志顽强精力充沛并自诩为“打不倒的小子”。克林顿磕磕碰碰一路走到这里,多次化险为夷回天有术,更何况他现在更有本来不看好他的民主党人的鼎力相助。

克林顿的反诘使布什张口结舌。克林顿随后展开的连珠炮式的反击都切中布什要害,尤其是他举出一系列数字说明布什上台后国家经济走下坡路、人民生活水准下降,使坐在电视屏幕前观看辩论的选民频频点头,独立候选人佩罗也站在克林顿一边时不时旁敲侧击为他助威。

接下来的两场电视辩论中,尽管布什使出了浑身解数对克林顿发动进攻,但是这些抨击都只能说是强弩之末。他对克林顿和佩罗联手对他执政时期经济大幅度滑坡的质询,也始终难以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优势在克林顿这一边。民意测验也显示克林顿得分领先布什12个百分点。

11月3日,投票正式开始。克林顿早早同希拉里和女儿切尔西一同来到阿肯色州的一个投票站,庄严地投下了自己的一票。晚上9点45分,选举结果陆续传来,CNN新闻节目主持人不断公布各选区报来的统计结果。克林顿十分镇静地坐在他的州长官邸观看电视新闻。午夜时分,没等选举结果最后发布,小石城上空突然响起了震耳的鞭炮声和叫喊声,期盼已久的居民纷纷涌向街头欢呼雀跃。原来他们的州长赢得的选举人票已经超过了270张!事先云集小石城的2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和美国各地的记者们旋即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和报导工作。选举最后结果是,克林顿在近20年来投票率最高的1992年大选中赢得32个州的370张选举人票,布什仅获得18个州168张选举人票。佩罗获得17%的选民票但选举人票一张未得。就这样,平民出身且知名度不高的阿肯色州州长克林顿战胜了自称“赢得了冷战”的在任总统布什,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2任总统,这一年他才46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之一。

荣登总统宝座之时

对于一个新总统的上任,会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克林顿在当选总统之后,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在参加总统竞选的时候提出过“买一送一”的口号,就是说,他们如果选克林顿当总统,他还有希拉里一起共同为大家谋幸福。我们从他的就职之时就看出了这一现实,希拉里在她的自传《亲历历史》中这样描写了克林顿就职前后的情景:

1993年1月16日,我们很晚才离开小石城。数以千计的朋友和支持者挤进小石城机场的巨大停机棚,参加那场感人的欢送仪式。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面对未来,但热情中也透着感伤。比尔向那些祝福我们的群众朗读一首歌的歌词,眼泪几乎夺眶而出:“阿肯色州深植我心,直到永远。”在和许多人拥抱和握手之后,我们登上了专机。飞机起飞之后,小石城的灯火在云层下逐渐消失,接下来,我们就要面对未来了。

我们飞到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然后改乘巴士,循着杰斐逊总统在1801年就职时走过的121英里路线,继续朝华盛顿前进。我觉得以这种方式开始威廉·杰斐逊·克林顿的总统任期,相当合适。

第二天上午,我们与戈尔夫妇会合,走访杰斐逊当年设计的伟大房子“蒙蒂塞洛”。接着我们一起坐上另一辆巴士,就像在竞选期间那样,往北向华盛顿进发。29号公路沿途有成千上万民众挥舞着旗帜或拿着气球向我们欢呼。有些人拿着自制的标语鼓励我们,向我们道贺,或对我们喝倒彩:“我们仰仗你们了。”“遵守诺言,艾滋病是不等人的。”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很简单、用手写的标语,上面只写着:“慈爱,怜悯。”

天空依然清澈,但当我们到达华盛顿时,温度下降了不少。靠着上帝的眷顾,这位向来不守时的总统当选人竟也准时起来。我们比预定在林肯纪念堂举行的第一场官方活动提前五分钟到达。在纪念堂前的阶梯上将举办一场音乐会,大批群众布满整条林荫大道。哈里·托马森、拉姆·伊曼纽尔以及来自阿肯色州的友人梅尔·弗伦奇是就职庆祝活动的主持人。哈里和拉姆看到我们的时候松了一口气,高兴得抱在一起。

我从来没坐过被防弹玻璃包围的坐位,那给人一种奇怪、有点疏离的感觉。不过让我觉得舒心的是,虽然气温骤降,我的脚边却有只小暖炉。流行女歌手黛安娜·罗斯以激动人心的声音演唱《天佑美国》。鲍勃·迪枪向林荫道上万头攒动的群众演奏,一如他在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在同一个台阶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那篇著名演说时所做的表演。我很庆幸在少女时代曾在芝加哥见过金神父演讲,而今我听着自己丈夫在这里赞扬这位曾协助这个国家征服其痛苦历史的人物:

“让我们为21世纪打造一个美国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每个人在桌边都有自己的座位,没有一个小孩会被遗弃。在今日和明日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携手前进,别无他法。”

当夕阳西下时,比尔、切尔西和我带领着摆动身体、唱着歌的群众跨过纪念桥。

我们到了波托马克河对岸时停了下来,敲响一个复制的自由钟,紧接着,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希望之钟”也同时敲响,拉开了庆祝的序幕,甚至连正在环绕地球的奋进号航天飞机上也在开庆祝会。当烟火照亮了首都的夜空时,我们又徘徊了一会儿。然后我们出席了一个又一个庆祝活动。所有节目同时进行,就好像全挤在一支万花筒里一样。

就职的那个礼拜,家人、幕僚和我们一起住进布莱尔宾馆,传统上这是来访的外国元首和当选总统下榻的地方。布莱尔宾馆内大小事务及工作人员是由瓦伦丁纳女士负责,大家都称呼她“V太太”。她的副手兰迪·鲍姆加登使我们在这个安静、高雅的地方感觉宾至如归。在那喧闹的几天当中,这里成了一个绿洲。布莱尔宾馆以能够满足客人的一切需要闻名。有些来访的外国元首为了确保护卫人员没有携带枪支,要求他们脱个精光;有些则自备厨师,为他们烹调各种食物,从山羊到蛇无所不包。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人员算是听话的了。

比尔在整个星期里发表了许多场演讲,但他仍未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篇讲稿,也就是他的就职演说。比尔是个卓越的作家和天才演说家,演讲对他来说似乎很简单,但他不断修改,到最后一分钟都还会更改讲稿的内容,很让人紧张。他能够玩味每个句子,我已习惯他这样。但随着就职典礼逼近,连我也开始感到着急。比尔则利用每一个活动之间的间歇来准备稿子。

我丈夫喜欢把每个人叫到身边来一场创造力的喧哗。他的主要演讲稿撰稿人戴维·库斯内特、副内政顾问布鲁斯·里德、联络主任乔治·斯迪法诺普洛斯、戈尔,还有我,都被找去提供意见。他还找了两个老朋友托米·卡普兰和泰勒·布兰奇前来帮忙。卡普兰是精通文字的小说家,也是比尔在乔治敦大学的室友;布兰奇则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作家,曾和我们一起在得州协助麦戈文竞选总统。在这场创造力的喧哗中,比尔接到前乔治敦大学校长、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蒂姆·希利神父的来信。希利神父在结束一趟旅行返家后,写信给比尔,结果信没写完便心脏病突发身亡。有人在他的打字机上发现这信,便寄来给比尔。比尔在信里发现一段很好的句子。希利神父说比尔的当选将“催促春天的到来”,重振国家的新观念、新希望和新能量,如百花绽放。我喜爱他的文字,也喜欢他描述比尔的雄心壮志时所用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