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先做人的潜规则
2481700000019

第19章 把握分寸,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3)

“像我这样什么都没有的人,假如想和别人交往,就不能不使别人感到与我交往会获得某些方面的愉悦和益处。”

其实,从前的李先生,由于没有学历,没有金钱,更没有一点背景,非常孤独,人们很少和李先生往来。李先生始终忍受着寂寞,奋力拼搏,艰难地度过了那段苦日子。

李先生就在那段时期懂得了和别人交往的秘诀,就是给予别人某些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有的时候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有的时候是属于物质方面的,一般来说,别人不能获得益处,是不愿意主动与你交往的。

有一位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他非常渴望能够成功地完成一些大事。然而,当他和同事们交往的时候,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同事对自己有什么利用价值。或许和这个同事结交,日后向银行贷款的时候,会方便些;或许和这位同事交朋友,他能教给自己致富的本领;这位同事能把办公室借给自己用……

他始终这么想,对周围的同事都怀着期待的心理,觉得凡是和自己接触的同事,都能给自己带来某些方面的利益。

李先生和贵族子弟在与同事交往时所表现的态度,真可谓南辕北辙,截然相反:李先生是奉献给别人某些方面的利益,不然的话,人们是不愿意和他交往的;而贵族子弟却认为和自己交往的同事,能给自己带来某些方面的利益。

事实上,只有在一个人的欲求得到了满足的条件下,才能和别人交往,人人都有消除孤独的欲望,这也正是人类的基本欲求。

必须强调的是,要想建立好人缘,织起一张同事关系的大网,你应该处处积极主动。只有想法是不够的,要把这种想法付诸于行动。

切莫再等待,等待只会让你痛失良机,绝不能帮助你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在公司里,你有很多接触同事们的机会。假如你想接近同事们,让他们变成你的关系网里的一部分,你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如果你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比如机关、企业等,在相互之间都还不认识的时候,更应该主动地“出击”,以友好的方式把自己介绍给新同事。

假如你想多结交一些同事,你就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同事们的兴趣或者爱好。你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获得这些信息,你应该注意在和同事们相处的时候积累一些这方面的情况。你还可以通过同事的朋友了解同事的为人,或者通过同事的个人材料了解他。

在公司里有一位新加盟的同事,当他想结交同事们的时候,总是想办法知道同事们的生日。因此,他经常请教同事们,向他们询问生日是不是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与前途,并且趁机叫他们把生日告诉自己。

回家以后,他会把同事们的生日全都记下来,并且在日历本上依次圈出。等到同事过生日的那一天,他总会送一些小礼物或者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非常好,都把他视为好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交际的机会。例如,有一位同事邀请你参加生日聚会、舞会或其他聚会,你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忙而不去参加,除非真的有什么紧急的事情。

再如,新同事邀请你一起出去逛商场或者听一场音乐会,你也不要总是拒绝对方,这是发展同事关系的好机会。

你和同事的接触越多,同事间的距离就越近。这和人们平常看一个东西是一个道理,看的次数一多,就会对它非常熟悉。

在电视中反复听、反复看见的广告,时间一长肯定会在你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与同事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找机会多和同事接触。

假如你想成功地找到一个和同事交往的机会,必须对同事的生活安排、习惯等有所了解,如同事什么时候起床、吃饭和睡觉,什么时候去上班、回家等等。先分析一下这些信息,接着再确定和同事怎样接触。

否则的话,打电话的时候同事正好不在家或者去找同事的时候他正好非常忙,那样一来就白耽误了工夫。所以,详细了解同事的工作安排、起居时间、生活习惯,得出同事最渴望找人聊天或者最需要帮助的时间,再去和同事相处,就会非常容易取得成功。

规则解读:要想在同事中有个好人缘,就要积极地去与同事交往,没有机会可以创造机会。在交往的过程中,满足同事们的欲求,同样地,你的欲求也会获得满足。

8.慎重对待同事的建议

在《孟子·离娄篇》中记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然而到了现代,喜欢帮助同事出主意的人愈来愈多了,他们很想帮助你想办法,其热诚着实很感人,可是怎样面对他们的“好心”呢?

有些同事看到你在工作中不太顺利,于是“好为人师”地劝你应该怎样表现自己;也有些同事看到你在感情上不太顺利,两性关系进展得十分坎坷,结果提醒你应该怎样经营、怎样掌控;还有些同事“好为人师”地让你应该去多做做运动、去塑身、去买一套大房子……他们不仅劝,有的时候还拿出资料给你看,甚至主动为你牵线,使你感到如果不照着做,好像自己变成了罪人,伤了同事的一片好心。

和这种热心同事相处,应该不断地表示感激,在人情越来越淡薄的时代,能够得到他们如此的关心,真是很难得,如果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似乎就太不近人情了。

接着确认一下同事是否真的拥有在那个领域里“为人师”的资格:假如他的升迁十分顺利、事业获得了成功,他的建议就不妨多听一听;假如他的婚姻幸福,肯定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不妨多听取他的建议;他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那么他在这个领域里的意见往往是可行的。

反之,同事既然没有专业技能,又没有良好的品德,你就应该多加注意了。有些人只不过是爱说话、好事成癖;有些人却另有阴谋;有些人借机推销自己,先给你出主意再卖给你东西……这些同事根本不配“为人师表”,你自然不用听他的,更不能做实验品或者牺牲品。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事的心再好,主意出得再妙,也只不过是领你进门罢了,日后的路还需你自己去走!显然来自于同事的热心意见会渐渐变得不重要,以后遇到了问题以后,还应该向真正专业的人士请教为好。

可见,你如果也“好为人师”,最好把你想说的话,做一番更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水准以后再“为人师”。不然的话,你的主意害了同事,不仅“误人子弟”,还帮了一个大倒忙。

规则解读:在对待同事“热诚”的建议时,你一定要慎重。同时,自己也不要轻易给同事提建议。

9.“人比人,气死人”

不管在官场还是商业界,你都把同事当成竞争的死对头来看待,一方面,你会成天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可能你会想:“他现在比我还要厉害,我必须还以颜色,一定要超过他,打败他,叫他向我认输。”假如你带着这种心态进行竞争的话,往往会变得不择手段,使用奇招异术攻击对手。就算赢得了胜利,也会祸及双方的同事关系,伤了同事的和气。对同事对你自己都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可言。

另一方面,如果同事是十分强的竞争者,你始终不能超越他、战胜他的话,那么你往往会感觉十分沮丧和失望,甚至会想出许多消极的方法来伤害同事。结果,你的情绪发展会更加糟糕,报复的代价也更高了。因为当你把同事发展成为仇人以后,恨这个同事的时候,就相当于给了他们致胜的力量。那力量可以妨碍你的睡眠、你的胃口、你的健康以及你的快乐。如果你的仇人知道了他怎样使你苦恼,他肯定会高兴得跳起来。你心里的恨意一点都不能伤害到他,却使你的生活平添了许多的烦脑。

如果你把自己的同事都当成仇敌对手的话,你只会自寻烦恼。其实,你可以积极一些,把同事当成合作的伙伴、交流的对象或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想:“这位同事确实是不错,我应该向他好好学习,想尽办法超过他。尽我最大的努力,看看自己能够获得多大的成就。”

况且,大家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人们的出身背景不一样,所受到的教育不一样,人生经历的也不一样,这些都决定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思想和能力。所以在工作中,多学习同事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把工作做好,而不是一味地和同事攀比。

规则解读:我们不能期望得到同事们的一致首肯,也不能指望和每个同事都做朋友;同样,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轻视任何一位同事,而是应该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