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父母和老师也知道洋洋很多时候可能是在“装病”,但因为洋洋的体质确实比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里人和老师也就挺照顾他的,谁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呢?可“装病”毕竟不是件好事,怎么做才能让洋洋改掉“装病”的毛病呢?
在这个案例中,洋洋之所以反复“装病”,肯定是因为“装病”多次让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如果不“装病”,那么可能有些愿望就不能继续得到满足了。比如,如果洋洋不说肚子痛,妈妈就不会来接他回家,而他只能乖乖地在幼儿园睡觉了;如果不说腿痛,老师可能还会让他继续练习拍皮球……概括起来,我们就明白了洋洋“装病”的行为轨迹:
首先,在洋洋真的不舒服的时候,家长(可能尤其是妈妈)和老师特别关心洋洋,而且特别容易满足洋洋的各种愿望。尤其是那些平时不能实现的愿望,生病的时候都可能实现了。比如:平常妈妈都让洋洋自己先睡觉,可洋洋生病的时候,妈妈总是陪在洋洋身边哄他睡觉;平时妈妈一般都要等幼儿园放学了才来接洋洋,可洋洋不舒服的时候,妈妈会很早就来接洋洋;平时老师对小朋友都差不多,但如果哪个小朋友生病了,老师会特殊给以关照;等等。
其次,体质虚弱、多次生病让洋洋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印象——“只要我不舒服,妈妈就能满足我”。如果妈妈只是偶尔地“失去原则”,洋洋是不会有这个印象的,或者说顶多有个模糊的感觉,但多次的经验却很容易让洋洋形成这一观念。
再次,洋洋某一次想“破例”行事,于是尝试了“装病”,结果妈妈或者其他人真的信以为真,洋洋如愿以偿。
最后,洋洋经过几次尝试,发现“装病”是个“控制”妈妈或他人的好办法。于是,他就认为这是个可以满足自己愿望的好办法,从而“装病”的行为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
像洋洋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孩子身上具有广泛的普遍性。有些孩子习惯用生病来逃避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比如不想去幼儿园,不想吃东西,不想参加演出,等等。
一般来说,喜欢装病的孩子,其父母多数是“少温暖”型的,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但在孩子偶然患病时,却一改过去不太关心、爱护的态度,格外溺爱孩子,这使得孩子明显体验到生病与不生病时父母对自己的不同态度。一次、两次或者四次、五次,孩子渐渐也明白了“病”的作用和好处,从而逐渐把“生病”当成一种避难的有效方式,甚至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方式。
孩子装病的目的有很多,有时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有时又是为了躲避某些困难。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通过有效的手段,来与装病的孩子“大战”一场。
1.减少或控制对孩子生病时需求的过度满足
孩子用装病来控制大人,这不是他的天性。他之所以这样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对于他生病时的要求显著降低,给予了其过度的满足。所以,当孩子感到身体不舒服时,父母要注意将孩子的“不舒服”与“愿望满足”分开来。即使在孩子真的生病时,也不能过度满足其各种要求,尤其是无理的要求。
这一点,对于父母教育孩子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孩子懂得“生病”与“愿望满足”是两回事,逐渐让孩子意识到生病并不能成为“愿望满足”的工具。
2.善于观察,总结“真病”与“假病”之间的区别
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细心一点,假的就真不了。所以,家人要善于观察孩子平时的行为举止,留意“真不舒服”与“假不舒服”之间的区别,并与幼儿园老师积极沟通,以免老师过度担心而经常找家长。
3.降低对孩子身体的焦虑
孩子装病,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分担心。所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要降低对孩子身体的焦虑,不要孩子一说不舒服,就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与不安。父母的高度焦虑,很可能成为孩子的把柄,要想办法给孩子一个感觉——“不舒服没什么大不了的”。
4.让“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使“假不舒服”自现原形
孩子喜欢用装病来达成愿望,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方法简单又快捷。所以,如果家人或老师让孩子的“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延缓了孩子的愿望实现过程或者让孩子的“如意算盘”落空。那么多次以后,孩子就会觉得这个方法一点也不灵,于是就会逐渐放弃这个行为。
比如:孩子说肚子痛,那么就告诉孩子生病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孩子往往很怕去医院。如果装病,那么就会马上说“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没事了一样。而如果是真的,孩子虽然也可能说“不痛,不去”,但表情还是很痛苦或者手还是会捂着肚子的。当然,这一招要与前面的观察结合起来。
5.注意倾听与观察孩子的真实愿望与需求
虽然孩子装病必须进行纠正,但父母也要明白,孩子装病背后的愿望与需求并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孩子消除或者改善装病的源头,那么孩子当然也就不会再装病了。
从孩子的“假不舒服”看,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比如不想在幼儿园睡午觉、不想拍皮球、不想睡觉等。如果父母或者老师能帮助孩子合理解决这些“心病”,那么孩子也就不会用“不舒服”作为借口了。
14.“我不刷牙”
——不爱卫生的“臭”宝宝
凡凡不爱刷牙,他刚刚5岁牙齿就变得黄黄的了,一说话还有一股异味,每次都是父母把他抱到卫生间强迫他把牙刷好。
一天晚饭过后,凡凡坐在小凳子上看起了动画片,妈妈说:“凡凡,快去刷牙,一会儿上床睡觉。”叫了很多次,凡凡就是不动。妈妈又去叫凡凡:“凡凡,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睡前记得刷牙。”凡凡不耐烦地说:“妈妈,为什么每天都要刷牙啊?好烦啊。”
就是因为凡凡不讲卫生,连凡凡最好的朋友都不喜欢跟他一起玩了。每次见到凡凡都说:“凡凡不爱干净,我才不要和他玩呢。”
妈妈担心这样下去一定会影响了凡凡的口腔卫生,然而更让妈妈苦恼的是,凡凡不讲卫生会让他因此失去很多好朋友。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其实,这句话只反映了一个事实:一个得逞的小孩正在与生气的爸爸妈妈玩“我需要你注意我”的游戏。
所以说,孩子真的不明白爸爸妈妈的话吗?不!一次的“告诉”已足以令聪明的小孩明白应该怎么做。但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只有像我现在的“脏猪”模样,才能引起爸妈的注意。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明知父母不能接受自己脏兮兮的样子,但还是愿意以此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之前受过“伤害”。对于一个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容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些孩子曾有过洗头时洗头水进眼睛、刷牙时呛水等不愉快的经历,这些都可能使孩子感觉进行这些日常的清洁卫生是不安全的,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危险”。而他们敏感的心是不愿意去触碰一切不安全因素的,所以自然也就不愿意去做这些个人清洁了。
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有可能已经了解了自己身体的隐蔽部位,对自己的隐私非常注意,所以他们不愿意让父母帮着换衣服、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