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幼儿)
2481600000011

第11章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2)

如果家里近期内会有客人来访,父母要事先告知孩子,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知道访客的名字、人数等相关信息。

3.不要冷落孩子

当客人来到家中后,也不要冷落了孩子,要把他当做一个小大人。向孩子介绍客人,也向客人介绍孩子,建立双方的熟悉感。再者,可邀请孩子参与大人的聊天,亦可请孩子帮忙准备茶点,并做小向导,介绍家中的陈设,或是给客人展示家庭照片等。

当然,如果孩子非常希望能在客人面前表演才艺,那么父母也不要过分压制。客人来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他在客人面前表演一些小节目,如唱首歌、背段儿歌等。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会使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

4.提前把孩子安排好

为了不让孩子过分纠缠自己和客人,父母可以事先安排好有趣的事让孩子暂时回避,如去邻居家或门口玩。当孩子没地方去时,也可以给孩子他最喜欢的玩具或图书,并拿些孩子爱吃的糖果、点心给他。总之,使孩子愿意独自做他非常感兴趣的事情。

5.暗示孩子的行为过分

在给客人简要介绍自己孩子的同时,不要忘记稍加夸奖与鼓励。比如,“我家孩子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最会自己玩了”等。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兴奋劲儿越来越高,父母可以继续暗示道:“客人阿姨最喜欢听话的孩子,快去自己玩吧!”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用较严厉的目光注视孩子,或稍用力地拍孩子的肩膀,暗示自己的不悦。

6.不要当场训斥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在客人面前表现出“人来疯”,那么家长一定不要当场训斥。当着客人的面,稳定孩子的“军心”是上策。父母要明白,非要在此时显示你在家庭中的权威,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怒不可遏、严加管教的做法,不是让孩子遭罪就是让你自取其辱,而且往往还会使孩子在今后变本加厉。

当面训斥孩子不仅会影响自己与孩子的心情,同时,更会让你的客人如坐针毡。所以,对于孩子的不当举动,等到客人走后再教育也不迟。

7.事后奖惩孩子

当客人的拜访结束后,父母要在第一时间与孩子认真谈谈他刚才的表现,表现好或有认错意识的,应及时给予奖励。表现差且不认错的,要给予批评或适当的惩戒,如取消本来要带他去公园的约定等,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

8.不要溺爱孩子或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孩子“人来疯”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对他的溺爱和期望值过高、过重。有些家庭对孩子十分溺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一概给予满足,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在客人面前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无理取闹。而有些家庭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束过严,严重抑制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当有客人在场,家长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客人身上时,孩子就会抓住时机尽情释放自己。

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人来疯”心态,就不能对孩子一味地溺爱,更不能对他的期望值过高。

4.超级“模仿秀”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随着多多一天一天地长大,他的模仿能力也一天一天地变强。

前两天多多看见隔壁的阿姨拿着球拍似的电蚊拍在打苍蝇,他也赶紧找来一支羽毛球拍有模有样地拍起苍蝇。转了一大圈,估计他觉得应该拍得差不多了,又找了一个扫把扫起地来,因为阿姨每次拍完苍蝇总得把地板扫一扫。瞧!这也让多多全记下了。

还有一次,爸爸一不留神,小家伙就偷偷拿着一把剃须刀在自己的小脸蛋上刮起了胡子。估计是前一天看见爸爸刮胡子觉得好玩儿,今天他也来学学。

在多多眼里,只要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他总会偷偷地模仿。隔壁叔叔拿着手机的手写笔在写短信息,坐在旁边的他就也拿起一支圆珠笔在自己的手上画个不停,太可爱了。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跟着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就想要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事物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不仅会模仿看到的事物,还会开始模仿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孩子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父母看到这些时,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正是孩子的能力在不断发展的结果。婴幼儿专家分析,孩子天生就有一种模仿别人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孩子便会模仿成人做伸舌头等动作。八九个月左右的宝宝,模仿的内容倾向于情绪性的表达,例如,挥手说再见、双手合一表示谢谢等。稍大的孩子则倾向于模仿工具性的行为,例如,扫地、煮饭、按各类开关、学着妈妈喂布娃娃吃饭等。对幼儿来说,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以及表达他们对被模仿者的爱恋。

除了对他人行为进行简单的复制以外,18~24个月的孩子还具有“延缓模仿”的能力。比如,某个小朋友在亲戚家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地上哭闹、打滚,过了几天,他自己发脾气时,没准儿就会活灵活现地再现那一幕。所以说,此时期的孩子,已开始会把日常发生的事件或对人物的观察储存在记忆中,即使暂时没有马上表现出模仿行为,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学习。有朝一日,他们就会将记忆中所见过的行为表现出来。

明白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后,父母就应当想办法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在父母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可以让他模仿父母的动作;煮饭的时候,可以给他玩具餐具,让他自己在一旁玩耍。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可能会把事情弄得乱糟糟的,就拒绝他对父母的模仿。

另外,由于孩子无法区分行为的好坏,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父母不良的谈吐和行为同样也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除了具体的动作之外,父母对孩子模仿行为的态度与反应,也是影响孩子模仿的关键。当他模仿的动作,引来成人惊喜或哈哈大笑的赞许反应时,他就会模仿得更起劲。当他模仿的动作不受鼓励时,自然而然就会削弱模仿兴趣。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模仿的反应上要多费心思,不可不闻不问。

由于宝宝的辨别能力差,所以他就有可能学会一些不良行为。当父母发现孩子模仿反面的东西时,首先不要大惊小怪,但视而不见、淡漠对待也不对。如果进而将孩子的这种举动视为“模仿能力强”、“表演水平高”而眉开眼笑、大加赞赏,就更错了。因为,父母的赞赏会助长这种错误的模仿行为,干扰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尤其要注意的是,孩子模仿反面人物的言行本来出于无意,但日积月累就会使孩子受到消极影响,因此,家长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1.强化良好的行为举止

如果宝宝看到父母正在做好事,并学着父母的样子开始行动,那么此时,父母就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宝宝好的行为继续得以保持。

比如,当孩子看到妈妈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后,也跟着去帮妈妈捡,这个时候,妈妈就应该夸奖孩子:“宝宝真能干,会帮妈妈做事啦!”同时,妈妈也可以亲亲孩子、抱抱孩子,让宝宝感觉到:爸爸妈妈喜欢我做好事。

2.及时教育

引导孩子分辨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要让孩子明白反面人物的语言、动作是反映这些人的丑恶本质的,如果不假思索、随心所欲地模仿,就会身受其害。孩子一旦认清其危害,就能坚持文明礼貌,不再模仿反面的东西。

3.克服“看人学样”中的不良影响

父母能力再强,也不可能随时盯着孩子,所以,有时他就可能学会不好的习惯。这时候,父母应当做的是:

(1)淡化。孩子学了不良举止,爸爸妈妈不必再提起或重复,淡化处理,让宝宝渐渐淡忘这一切即可。

(2)转移。当有不良的因素影响宝宝时,父母可以用其他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使宝宝及时离开不良环境即可。

5.马虎大意的“小画家”

——谈婴幼儿的观察能力

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小朋友回去观察小兔子,然后把它们画下来交给老师。小远回到家后告诉了妈妈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就带小远去隔壁邻居家看他们饲养的小白兔。小远回到家后开始画画,妈妈问他:“小白兔长什么样子啊?”小远说:“白色的。”妈妈继续问:“它的眼睛呢?”小远想了想说:“红色的。”

妈妈再问小远小白兔的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小远想了半天也没有回答出来。等小远画完小兔子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发现小远画的兔子只有两条腿,耳朵是短的,还没有尾巴。

小远的这种表现,说明他开始具有观察力,但却又没有那么全面。其实,这是幼儿的正常表现。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观察力仍处于发展之中,观察缺乏目的性和持续性,概括性较差,缺少相应的方法、知识,所以就容易出现小远那样马虎大意的情况。

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观察事物时不像大人那般成熟,很多时候都不能做到观察细致,并且较难抓住观察的重点。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是不重要的细节,也能观察得十分仔细。而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非常重要的方面也会观察得十分笼统、粗略。另外,他们通常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就匆忙得出结论,不会再进行深入观察。

一般来说,孩子的观察能力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观察持续时间较短

幼儿的观察持续时间比较短,这与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是分不开的。实验证明,3~4岁的幼儿对图片的平均持续观察时间是7分钟,5岁幼儿仅能增加到8分钟,6岁幼儿也仅为12分钟。

2.不能对观察进行很好的概括

除了观察时间较短之外,不能对观察结果进行概括,也是孩子的特点之一。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孩子常常不能把所观察到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说,把一桶雪带进屋子,雪一会儿就会化成水。3岁幼儿看到这种现象会非常惊讶,但是并不能由此搞清雪、水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到6岁左右,幼儿才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父母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

1.训练孩子有序观察

要想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首先就要让他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或由近及远,总之,只有让孩子学会有序观察,他才能对观察对象有全面的认识。

除了让孩子对观察的事物有总体认识外,还要让孩子不能忽略细节。所以,父母要让幼儿注意那些重要的、典型的特征,然后再过渡到一般特征。

2.帮孩子总结观察结果

当孩子的观察活动结束后,父母不要忘了帮他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孩子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同时,也掌握一些理性的认知,这样的观察才是有意义的观察。

3.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要想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局限于“看”这一种方式。事实上,培养孩子观察力的途径有很多。

首先,父母应当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观察力的训练和培养。

除此之外,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受其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就要同步进行注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哪个方面出现了障碍,其他的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无论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是针对哪个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定要以整体性的观点来看待孩子认知的发展,将其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6.小淘气鬼

——孩子淘气为哪般

丛丛这个2岁半的小男孩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小淘气鬼,在家里一刻也不停地闯祸。只要大人一不留神,他不是弄坏东西就是打碎碗杯,邻居们都说丛丛是个淘气的“坏小孩”。

有一次,妈妈刚下班回家,还没来得及做晚饭,丛丛就缠着妈妈说要喝牛奶,妈妈只好给他热好牛奶让他自己乖乖地坐在小凳子上面喝。过了一会,妈妈听见屋子里没有了动静,不放心地出来探头张望了一下。看到丛丛并没有乖乖地喝牛奶,而是把奶嘴塞在小狗的嘴里,喂小狗喝牛奶,地上还滴滴答答洒了不少牛奶,妈妈见状哭笑不得。

很多父母都觉得,从孩子刚刚开始学会爬的时候,淘气的表现就开始出现了。例如,在宝宝爬的过程中,有时候他会把能看到的、能触摸到的东西放入嘴里;有时会把废纸篓弄翻,把里面的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有时还会把抽屉不停地打开、关上,乐此不疲。

但是,似乎每个孩子都会在某段时期内表现得格外淘气。例如,很多孩子会对水感到非常好奇。在洗手时,两三岁的孩子只有玩水的心情,而没有把手洗干净的想法。所以,他常在水龙头处转来转去,用手指去堵水管、玩肥皂等。而一旦过了4岁,孩子就不再这样淘气了。所以父母不必因此对他大加训斥,让他按着天性自由发展,一般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

孩子之所以淘气,好奇心占了主要的因素。不过,若孩子因为淘气而将父母的重要物品损坏,那是因为孩子完全不懂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而并非本意上要损坏。

所以说,孩子淘气是基于自发性意志的表现。一般来说,除了好奇因素外,孩子“淘气”还有如下这些原因:

1.极强的表现欲望

有些孩子爱淘气,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欲很强,喜欢引起成人的注意。但是他们对行为的控制力还不够好,所以常常做出令父母不欢迎,即在父母眼中所谓的“淘气”的行为来。比如,他可能将一个一个汽车模型用强力胶粘在一起,制成“火车”,也可能将父母心爱的大衣或外套拿出来,架成一顶露营帐篷。但他这么做,只是单纯地实验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为了让父母看到,自己是多么地厉害。

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严厉处罚,那么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2.逆反心理

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所以,他对很多事情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越是不让看、越是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就会偏偏越想去看去做,并由此做出“淘气”的行为。

3.精力过剩

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各种能力不断提高,但如果父母所能提供的活动环境和条件不能随之发生相应调整,就必将无法再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们剩余的精力无处使用,也会产生“淘气”行为。

由此可见,孩子的淘气,并非都是坏事,它对孩子自发性的发育、成长其实是大有好处的。

孩子过于淘气,这让父母感到头疼无比。其实,只要掌握了以下几招,教育起淘气的孩子来父母仍然可以得心应手:

1.要积极引导

允许孩子淘气,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孩子听之任之。因为,孩子缺乏对自我行为的把握能力,不能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适当的度上。所以,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确引导,有些淘气的行为就会因为缺乏调教而逐渐演变成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