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幼儿)
2481600000010

第10章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1)

1.“我不是多动,我只是静不下来”

——婴幼儿多动现象

小小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在幼儿园总是不能安静地和小朋友一起听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是扰乱课堂纪律就是捉弄同学。妈妈说,他在家里也一样不闲着,做事总是没有耐心,往往做到一半就扔下又去干别的事情。不过小小很聪敏,他思考问题有独特之处,也会专心、认真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他很喜欢玩积木,每次他都能够摆出非常独特的东西;每次排队的时候他总能够排在最前面;对于他从前没有看到过或接触过的东西,他总是要看一看,摸一摸,还会提出很多问题,有时连大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小小的爸妈很担心他是患了“多动症”,但心理医生认为,小小的种种举动只是孩子天性的自然表现。很多幼儿的活泼好动往往被误认为是多动症,其实不然。

通常来讲,大多数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因为他们需要在运动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以有效促进新陈代谢。他们需要在运动中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肢体奔跑、跳跃、平衡,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行为基本上是无序的、阶段性的,并且与一定的目的相联系。也就是说,当孩子们展示活泼好动的天性时,他们看似随意的行动,往往反映着某种内在的发展规律。

从心理特征来看,幼儿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容易被周围环境中的新奇事物吸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意注意某种事物的时间可以明显加长。如他们可以很专注地看动画片、认真地听故事,按一定规则与小朋友们做游戏。

正常活泼好动的幼儿的某些行为与多动症极其相似,然而,它们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好动的幼儿也表现为贪玩、调皮,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他们可以全神贯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我们可以对这些孩子加强教育和引导,但没有必要去限制他们天性的发展。而多动症则是一种病态表现,一般来讲,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学习困难

由于孩子过于好动,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尤其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听不清楚,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还有的孩子因为过于好动,因此在读书时语无伦次,前后颠倒。写字时,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或偏旁反写。画图时,不是比例大小失调,就是位置安排不当,这些也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

所以说,这类孩子的考试成绩往往会波动较大。但因智能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

2.活动过多

孩子好动,突出的表现就是活动过多。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会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咬铅笔,切橡皮,撕纸片,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地活动而又不听劝阻。

同时,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还常会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并且,他们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说谎、偷窃、逃学、玩火等不良行为。

3.冲动任性

冲动任性,这是好动的孩子的突出表现。由于自控力差,他们非常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因此经常惹是生非。当玩得高兴时,他们又喊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他们容易激怒,好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的脾气,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

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孩子不易合群,并且可能造成他的反抗心理,导致其自伤或伤人行为的发生。

孩子好动,说明他的精力过剩。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情况时,最好的办法不是针锋相对地跟他对着干,给他施加压力迫使他改变。而是采取一些比较讲究策略的方式对他进行引导,帮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更好地发泄其过剩的精力。

1.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要想使孩子不过分好动,父母就要逐步培养他们静坐的习惯,以使其注意力逐渐集中。具体做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请求老师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

如果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孩子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那么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2.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孩子好动,归根到底是因为生活习惯不规律所致。所以,父母应当培养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例如,要求孩子按时饮食起居,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父母不能迁就孩子的兴趣。比如他们想看电影、电视至深夜,父母不能随意就答应他们。

3.把过多的精力发挥出来

孩子好动,说明他拥有过多的精力。对于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把过多的精力发挥出来。父母可以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可多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2.“我只是想看看里面什么样”

——孩子爱破坏东西的表现

爸爸给小光明买了一个机器人,小光明非常喜爱,把它放在手里来回摆弄个不停。机器人那灵活多变的姿态,让他很是着迷。

可是没过几天,爸爸就不见小光明玩它了。一次不经意间,爸爸在阳台的角落里发现了那个曾让小光明着迷的机器人,这个已经让小光明拆得四分五裂的机器人着实地吓了爸爸一跳。爸爸把小光明叫过来问了个究竟:“明明,机器人怎么让你拆成了这个样子啊?”小光明说:“没什么啊,我只是想看看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个机器人会说话,还会走路。”爸爸哭笑不得。

过了几天,妈妈给他买了一个玩偶,小光明也很喜欢,不停地动动眼睛,摸摸头发。可还没等一会儿,玩偶的脑袋就搬了家。小光明爱拆东西的毛病,让爸爸妈妈都不敢给他买新玩具了。

孩子具有探求欲,这与他们的心理成长有关系。幼儿在六七个月大时,开始对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汤匙。当幼儿手拿汤匙时,会咬一咬、敲一敲,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这个时候,如果你拾起来还给他,他过一会儿又会把它扔掉。很多父母看到这里时,不由得气不打一处来。其实,孩子的这种小小的“破坏”举动,并非是故意要惹父母生气,这是他开始探究事情因果关系的过程。那么,孩子为何要经历一段这样的生活?

医学专家认为,3~5岁的孩子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事物。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他们并非是故意想破坏什么东西。

具体来讲,孩子爱破坏东西主要有以下的几方面心理因素:

1.好心办坏事

有时,孩子“搞破坏”并非是他们想存心做“坏事”,而很可能是出于好的目的,只是因为经验不足或是能力有限,最后弄巧成拙。比如,有的孩子看到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害怕金鱼冻死,于是就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结果家长看到了就误认为孩子在“搞破坏”;还有的小孩看到盐有点脏,就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结果家里的一罐食盐都被淘光了;还有的小孩想帮助大人倒杯水,结果不小心摔坏了玻璃杯……这些情况都不是有意而为之的。

2.好奇心理

幼儿最主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对于不理解或是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探究心理,总忍不住想要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例如,有的孩子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

3.要挟心理

孩子经常会向大人提出一些要求,当大人不予理睬或没有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有的小孩就会和大人赌气。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或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把家里的零食放在地上用脚去踩。这种情况常出现在那些被溺爱的孩子身上,这些孩子往往会为了达到个人的小小目的,以破坏东西为手段要挟家长。

4.模仿心理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大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但孩子缺乏辨别性,他只会机械地跟着学,因此,就有可能产生破坏其他物品的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画成个大花脸。

如果孩子爱搞“破坏”,父母首先不要过分紧张,万万不可因此处处限制、束缚他们的行为。否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探索和认知外界事物的热情,也会不利于培养孩子自信、勇敢、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教育这类孩子的时候,父母需要学会正确的方式方法。

1.耐心教育

如果孩子正在对一件玩具、一件东西进行破坏,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把他叫到身边,把这件东西赋予生命。向孩子描述物体受到伤害时,是会感到痛苦的,正如人的腿或者身体受伤会痛苦一样。

如果孩子破坏东西的原因,是因为心里对某些事情生气。父母要告诉孩子即使发火,也不要拿东西出气,尤其不能故意破坏东西。如果破坏了别人的东西,还要教育孩子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想办法进行赔偿。

2.给予一定的惩罚

如果孩子是因为恶作剧或者胡闹而任意破坏公物,那么,父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教育。除了坚定地告诉孩子不能再这样做之外,还要强迫他做一些劳动补偿。

让孩子通过劳动来惩罚自己,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够让他体会一下他人劳动的辛苦。例如,孩子故意损坏了汽车路标,大人就要带孩子去把损坏的地方修好。假若“破坏”行动是孩子一个人所为,就让他自己去干;如果是几个孩子一起做的,就把他们全部找来。总之,不论孩子破坏物品的原因何在,都应请他自行处理“灾后”现场,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起相应的责任。

3.家里有个“小疯子”

——清楚认识孩子的“人来疯”

李可家的儿子小涛6岁了,平时家里没有客人时还算听话、守规矩,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就像是有了保护神似的神气起来了。大人们说着话,他就拿起自己的玩具狠狠往地上砸,声音越大,他越得意。当着客人面,妈妈也不好意思管他。

可是越放任不管,小涛就越来精神。有一次,他甚至还把妈妈的内衣翻出来展示给客人看,弄得妈妈满脸通红。妈妈一把抢过来放回柜子里,小涛偏要再去拿,气得妈妈打了他的屁股一巴掌,小涛便号啕大哭起来。

有时候,小涛还当着客人的面,向妈妈提一些她平时肯定不会答应的要求。妈妈一旦拒绝,小涛就大吵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妈妈碍于面子,只能勉强答应他。于是小涛就觉得这招很管用,经常故技重施。对于小涛这么个小“人来疯”,妈妈实在拿他没有办法。

对于事例中小涛的一系列行为,相信许多父母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就是典型的“人来疯”。孩子发起“人来疯”来,委实让父母头疼。对此情况,专家表示:其中既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也有父母的原因。所谓“人来疯”,是一种在孩子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医学上曾经进行过研究,孩子容易“人来疯”,是由于孩子的大脑皮层发育得尚不完善,因此稍加刺激就容易兴奋。特别是有的家庭不常来客人,一有客人来对孩子的刺激就更加强烈。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严重,所以就容易当着客人的面“人来疯”。

对于此,很多父母感到束手无策。因为,当家里有客人来时,爸爸妈妈出于礼貌需要,自然会把客人放在第一位。当大人们在一起谈话,或是忙着准备饭菜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他一向是家里的小主人,这一次父母竟然不理他了,所以他只好做出一些怪异的举动,在大人们谈话时不停插话,好让大人们注意到他。同时也是为了让大人们明白,你们不搭理他,他是无法忍受的。

孩子“人来疯”,与他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非常有关系。一般来说,2~4岁的孩子正处于好自我表现的年龄阶段,他们希望别人注意自己。如果大人们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就会做出一系列奇怪举动,让大人把注意力转到自己身上来。

所以说,家里有客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新鲜的刺激。通常,“人来疯”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平时大都过着规律的生活。家中的一切对于孩子而言都是熟悉的、平静的,这样就使孩子产生了单调的情绪。一旦家里来了客人,或被领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就容易给孩子一种新的刺激,引起他的兴奋。

因此,孩子“人来疯”表面上是由于家有客人这个客观因素造成的。但其实,这大多是由于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不懂得应该怎样面对客人,而且感觉到有客人在,父母会不好意思训斥自己,因此更加放肆。

当然,还有的孩子则是表现欲较强,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希望成为众人的焦点,但又不会掌握分寸,从而给人留下“人来疯”的印象。

除了孩子的个人心理因素,孩子的“人来疯”还与他的身体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幼年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抑制功能还不是很完善,一兴奋起来就难以控制。加上父母平时对孩子管束过严,一旦客人来了,孩子会发现父母当着客人的面对自己迁就多了。他就会利用这个机会释放自己,胡言乱语“恶作剧”了。

如果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当着客人的面对孩子百依百顺。待客人离去后,却再对孩子进行一次狠狠的“教育”。这样,也许会使大人顾全了自己的体面,但却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无形的压抑。这种压抑不但会扼杀孩子和他人交往的热情,还会形成副作用——强化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对于孩子的“人来疯”,父母不要一味斥责,因为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表现。其实,孩子在客人面前一反常态的表现,正是孩子以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来宣泄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酒吧喝酒,表现出一种不顾场合、不顾对象的行为来一样,用这种方法来宣泄感情。

所以,当孩子“人来疯”后,父母不要马上急着训斥。在平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清哪些言行能够恰当地在客人面前表达自我。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擅长表现自己,以此满足孩子想要表现自己的愿望。

1.行为训练

想要孩子不再“人来疯”,就要在平常进行训练,让他学会正常的社交礼仪。因此,父母不要总将孩子关在家里,而是应当经常带孩子外出交往,教他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及礼貌行为。在家里,同样不要忘记训练,要培养孩子独立游戏,不纠缠大人、不妨碍大人做事的习惯。

2.提前告知孩子家里将有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