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每天懂一点糖尿病防治知识
24812100000012

第12章 糖尿病的监测治疗(2)

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的血糖本来就不好管理,儿童贪吃好动,运动量和进食量都不可能控制得较为准确,肯定会存在误差值。家长不宜将孩子的血糖控制得过于严苛,否则孩子的血糖会忽高忽低,反而更不稳定。而且,6岁以下的孩子身体的反馈系统还不健全,他们对低血糖的认识也不足,发生了低血糖也不知道表达,更容易发生危险。另外,研究报告发现,低血糖对儿童的智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长要尽量避免孩子出现低血糖。

《2009年美国糖尿病诊疗指南》指出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的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1)小于6岁的儿童:7.5%~8.5%。

(2)6~12岁的儿童:小于等于8.0%。

(3)13~19岁青少年:小于等于7.5%。

老年糖尿病患者

在美国糖尿病学界众所周知的一句话是:“如果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一次严重低血糖,就可能抵消他一辈子控制血糖的益处。”老年人的神经反应较迟缓,发生低血糖后,没有心悸、出冷汗等症状,直接就出现昏迷的现象,这就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未察觉性低血糖”。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也不宜控制得过于严格,应相应地放宽控制力度。而不同类性老年糖尿病患者也有不同的控制指标要求:

(1)病情较稳定的60~70岁的老年患者,没发生过严重的低血糖也没有并发症,不需要强化降低血糖,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值,即空腹血糖小于等于6.2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等于6.5%。

(2)70岁以上的新发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稳定,无并发症,也不需要强化降低血糖,达到以上指标即可。

(3)伴有心脑血管疾病,且经常出现低血糖的老年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9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11.1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7.5%。

(4)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肾损害的老年患者,其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到9毫摩尔/升、15毫摩尔/升和9%即可。

血糖自我监测需要注意的细节

生活中,需要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的人有:肥胖者,肾糖阀异常者,反复低血糖和患有酮症的人,通过口服药物降血糖的人,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人,全部或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还有其他的糖尿病患者。

相对于尿糖测试,自我监测这种方法更准确,可及时防止低血糖和高血糖。患者可记录每次测量的血糖值,将血糖维持在最佳范围,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在进行自我监测前,患者首先要建立个人病历档案。日常生活中,患者可随时进行自我监测,并需要长期持续下去,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自我检测需要注意的细节

(1)监测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血糖值,如血糖试纸超过有效期、血量不够、手指消毒未干、未将血糖仪编码调到和试纸一样等。

(2)采血前,一定要将消过毒的手指擦干,待酒精挥发,使手指干燥。

(3)采血时,不要挤压手指,如果组织液被挤出来,也会影响测试结果。

(4)采血部位要轮流更换,避免总扎一个部位,形成疤痕。

一般情况下,病情比较稳定,血糖较容易控制的患者一个月可以检测血糖5~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两小时血糖、夜间血糖,每次只需检测其中的一项就可以了。那些血糖较难控制的患者,如胰岛素功能相对较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检测4~8次,检测时间一般为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睡前、夜间一两点钟,等病情稳定后,检测次数可以减到每周4~8次。

看病尽量选择固定医生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许多患者不堪其苦,有病乱投医,频繁更换医生,希望能“根治”糖尿病。其实,这样做的弊端很多。糖尿病患者看病要尽可能选择固定医生。

患者选择固定医生有以下几点优势:

(1)防止误诊。比如有些患者对某种药物过敏,或服用某种药物时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而必须配合其他治疗。此时如果医生熟悉患者的病史和体质,就能找到最佳治疗方案,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2)节省就诊时间。有的医生很有名,门诊量很大,不可能给患者太多自由问诊时间,这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是很不方便的。如果是固定的医生,对患者的日常情况较熟悉,在咨询时就能直奔主题,往往会事半功倍。

(3)有助于患者接受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固定医生会和患者形成一对一的服务方式,时间久了,医生就会很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不仅患者可以从医生那里得到健康指导,医生也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提供建议,让病人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患者怎样“固定”医生

(1)尽量选择离自己住址较近的医院。生病的人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和体力坐车去看病,会因为嫌医院远而延误诊治,从而使病情加重。因此,选择较近的医院有利于从客观上实现固定医生的做法。

(2)尽量选择专业医生。选择一个好医生是固定医生的前提,如果有一个理想的全科医生最好,如果不能实现,选一个对治疗自己主要疾病较专业的医生作为固定医生也不错。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无论治疗效果如何,病人都应该一直在同一个医院或医生那里就诊。如果是急性病,短期内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可找资深医生会诊;如果是慢性病,经过长期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可到专科医院或找知名专家诊治。

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应配合治疗

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而且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进行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一定要积极配合。

第一,家属要学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协助患者做好自我管理,并同医生一起努力,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

第二,要认识到糖尿病不能治愈,并不要对此感到失望,如果漠不关心,任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的病情控制是很不利的。

第三,应该掌握患者能吃什么食物,喝什么饮料,留意起居规律和学习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过分限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和起居。

第四,因为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治疗费用也会随之增多,所以在经济上应给予支持。

第五,患上糖尿病后,多数患者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甚至感到绝望而自暴自弃。因此,家属一定要在精神上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患者的情绪稳定有利于控制病情。

第六,糖尿病合并目盲、中风、足坏疽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家属应该配合患者做好护理工作。

正确选择住院治疗和在家治疗

糖尿病患者有时需要住院治疗,这样有利于病情的监测,能更好地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还能使生活和治疗更规律,有利于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但是,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该明白,糖尿病不是通过短期住院治疗就能治愈的,而要有长期用药治疗的思想准备。如果不认真学习糖尿病知识,不能减少对医生的依赖,只会造成多次住院的情况,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容易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同时还会加重经济负担。

如果确诊患上糖尿病,多数情况可以在家中治疗,只要能正确安排好学习、工作、用药和起居,就能把病情控制好。但是,如果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就适合住院观察和治疗。

(1)糖尿病合并感染、外伤、手术、大出血、中风、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时。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症、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等。

(3)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顽固性皮肤瘙痒、心律失常、糖尿病足等。

(4)血糖波动大,而且原因难以查出,在家中治疗不易将血糖控制稳定;血脂高、血压高。

(5)初患糖尿病的患者,住院治疗能帮助学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学会自我监测。

糖尿病患者出院要完成四件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糖尿病患者在出院时应完成4件事,才能做到对糖尿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了解食物的升糖指数。每天应该吃多少主食、肉类和蔬菜,患者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在住院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活动量等个体情况给患者搭配合适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给予的饮食搭配方案,了解自己的饮食总量和用餐种类,出院后可参照住院时的饮食量进行烹调。

(2)掌握平时的运动强度。在住院期间,医生会给患者选择符合其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糖尿病患者掌握了这些,出院后就可以自己锻炼,并能预防过度锻炼导致的低血糖。

(3)学会用药和监测血糖。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按正确的时间和方法让患者服药,掌握好所用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和不良反应以及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和剂量,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4)妥善保管出院小结。患者出院时,医生会提供一份出院小结,内容包括入院时的病情、入院后重要的检查结果、住院期间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有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因此,患者一定要妥善保管出院小结,并在复查时带到门诊。

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仍不可小视,做好上面这4点,有利于病人更好地控制病情。

糖尿病患者应记录护理日志

惰性与行为习惯是影响糖尿病病情发展的变数之一。要让糖尿病患者了解并意识到病情的掌控权在自己手中,积极参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让糖尿病患者自己建立其个人的生活日志,将血糖值、饮食、运动、用药、检验报告等资料,完整地收集并做成记录。这样做一来方便医护人员从生活日志里分析、探讨病情,及时改变医护策略;二来能加强病患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自我照护能力。

完整的护理日志应包含如下基本要素:

血糖监测值

是指血糖监测的时间与次数,这根据病情的稳定程度而有不同的选择,还要详细记录低血糖出现的时间和次数。

饮食记录

自己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多久吃一次,吃的分量是多少,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宴会聚餐、出国旅游等都应一一记载。

运动状况

包括每周运动的频率、时间、强度、做了哪些运动、是否依据个人病情调整运动处方。

用药情况

服用降血糖药物的名称和剂量,是否按时服药;注射了哪种胰岛素,注射的时间和剂量,是否按时注射。

定期的检查和检验

糖尿病合并症的检查,包括眼睛、心脏、血压、肾脏、足部、临床生化检查、体重控制等的检查和检验。

患病日症状

生病的时候血糖起伏变化大,要特别注意高血糖、低血糖症状,尤其是厌食、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一一记录,不要忽视水分的补充和规律性服药。

糖尿病的护理生活日志是掌握病情的有效依据,糖尿病患者要想控制好病情,最好能遵循健康护理日志记录要素,养成每天记录血糖变化和其他临床检查报告的习惯,久而久之,患者就能自己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