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40岁健康生活手册
24807100000006

第6章 中年人的心理健康(1)

中年人的心理特征

1 男性更年期的心理特征

男性更年期不仅会发生身体结构与功能方面的改变,在心理上也会发生不少的变化。更年期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能力方面。学习上,反应较慢,但理解力较强,盲目性较少。特别在学习有意义的或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和感兴趣的内容时,成绩和效果往往明显比青年人好。

(2)记忆力方面。中年人的记忆和理解性记忆能力并不下降,但是,对近事记忆和机械性记忆却比年轻人差。

(3)思维能力方面。更年期在思维方面的改变也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每人都不尽相同,有些则善于提出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创造性也较强,思维也愈来愈敏锐,并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鲜事物。处于更年期的人,思维的独立性更强,能向深度和广度加以发挥;思维的逻辑性也更强,表现在思考问题时前后连贯、层次分明等方面。但也有一些人则变得迟钝、保守或僵化。

(4)性格方面。年龄并不能单独地影响、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更年期性格的变化主要与生活条件、自身经历、健康状况、文化水平、自我修养、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及道德准绳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5)社会交往方面。由于自己工作、经济收入、亲友和以往的社会规律及范围发生变化,大多数男人都将从社会、劳动、从事的工作中退出,转入家庭,加上自己受健康或疾病的影响,他们在社会交往方面就会感到很不适应,甚至会自我限制,自我束缚。

(6)垂暮感。有些更年期人爱回忆往事,常感到只有过去没有未来,情绪悲观失望。由此对死亡产生顾虑,而且对死亡的态度表现为惧怕、无所谓或祈愿早离人世。这与个人的身体好坏、家庭具体情况、工作、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及文化水平等也有很大关系。

上述这些变化有的会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有的则只有一点或几点出现,而且这些变化中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2 中年女性的心理特征

(1)焦虑心理反应。焦虑是更年期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顾虑重重,怕衰老,担心记忆力下降,这些心理反应都会影响工作。

(2)悲观心理反应。由于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特别是一些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女性,偶有疾患便对病情的发展有悲观想法,情绪低落,或容易激动,非常烦恼。一些紧张型女性甚至感到生活几乎没法忍受,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3)孤独失落感。这是困扰绝经期女性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有的女性绝经期时刚刚退休在家,感到没有事干,无所适从,产生失落感;有的因子女成家后独立生活,或丧偶独居,一时难以适应,引起“空巢综合征”,并且十分害怕呆在家里,甚至产生各种恐惧感,包括恐高、恐癌等。

(4)个性及行为的改变。比较严重的绝经期症状能改变女性的性格和感情,如变得多疑、自私、唠叨、急躁,甚至不近人情,有时无端心烦意乱,有时过度兴奋,有时处于抑郁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身体不适时会更加明显。

中年人怎样消除烦恼

中年人内心往往有许多无法言表的苦恼,特别是更年期的女性更为明显。中年人遇到烦恼时,同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应尽量将其化解,否则的话将会引发疾病。

首先,当您深深陷入苦闷和焦虑之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可以来到空气清新的户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从事一些适度的体育活动及体力劳动,那样可以唤起你的轻松感和愉快感。有趣的工作和融洽的家庭气氛也可以避免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曰“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怒则伤肝”,其认为“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疾病生矣。”

其次,要大声地自我倾诉。英国心理学家柯切利尔认为,大声地自我倾诉,这种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是预防疾病的良药。积存的烦闷和忧郁好比一种势能,若不释放出来,就如同定时炸弹一样埋于心间,一旦触发,容易酿成灾祸。但若能及时倾诉或自我倾诉,使内心感情和外界刺激取得平衡,则可以避免。

再次,假如有眼泪,就要让它流出来。当生活中遇到痛苦和挫折时,适当的流泪也可以起到发泄的作用。因为当人情绪激动时,体内血液会发生一种化学变化,眼泪的流出使这种物质得以排泄。

最后,到大自然中去享受乐趣。在生活最艰难无助的时刻,投身自然中可找到慰藉。嗅花草散发的浓郁芬芳,听树叶沙沙微响,鸟儿婉转啼鸣,溪流潺潺作响,大海阵阵涛声,都会对身心产生良好的效应。

中年女性如何面对更年期

更年期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正常的心理及生理过程。中年女性不妨把更年期当作是一种美好而崭新生活的开始。更年期女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自然变化规律,才能在出现更年期症状时正确对待。同时更年期女性也应注意到自己在社会地位及家庭生活中地位的变化,对自己的心态进行必要的调适,消除顾虑,培养开朗、乐观、稳定的情绪,坚定信念,愉快地享受生活。赋闲在家的女性应合理安排生活,进行适当有益的社会劳动或家务劳动,避免因过于悠闲而感觉生活乏味,从而产生厌世情绪。也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增进机体的活力,如缝纫、烹饪、栽花、欣赏音乐、手工编织、阅读报刊、钓鱼、练字、绘画、漫游、学习外语等,皆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使精神有所寄托。在职的女性要适当把握工作量,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劳累。科学证明,适度用脑不但无害,反而能延缓大脑的衰老。同时应注意调节和休息,加强营养,经常补充脑细胞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不如意,要学会妥善处理。要全面考虑事情,做到心胸开阔,宽容大度,善于理解,冷静处理,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斤斤计较,或暴跳如雷,或郁闷在胸。情绪不稳定的更年期女性,应主动求医,及时进行精神及心理治疗,必要时可服用镇静剂和抗抑郁剂。

中年人面对的社会压力

1 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造成了现代技术每年20%的淘汰率,也就是说,一项技术的寿命周期只有5年。在美国,15年来就淘汰了8000多种职业,同时又诞生了6000多种职业。过去几代相传的技术已经成为昨天,终身职业也越来越少。科学技术从发现、发明到实际运用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在19世纪,一项创新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导入,整个过程一般需要几十年,到了20世纪上叶,这一时间缩短为十多年,而现在则只需要数年,例如电动机花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而电视机只用了12年,集成电路才用了2年。电脑每隔两三年就更换一代。

最近几年来,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软科学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向前推进,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享受,也给我们特别是中年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冲击。面对令人眼花缭乱、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中年人总有落后于时代的感觉,“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谦虚之词,中年人面对的社会压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知识洪波涌起。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前人不断创新积累起来的产物。知识的淘汰率也越来越快,过去一名大学生毕业10年后,所学知识30%将被社会淘汰,现在只需5年甚至更短,就将有30%的知识被淘汰。北京有一句流行语,现在人们见面后不再问“吃饭了没有”,而是问“炒股了没有”。什么“国际互联网”、“软件”、“程序”、“熊市与牛市”、“按揭”、“扫描”、“遥控”、“克隆”、“反弹导弹”等等新词语像喷泉一样不断往外冒,弄得很多中年一族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潜在危机,总有一种即将被社会淘汰出局的危机感。

(2)信息革命。就在上个世纪之前,书籍还是人类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近100多年来,这一情形发生了令人瞠目的变化,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无比巨大的信息交流场。1872年第一台打字机诞生,1876年传送了第一则电话信息,1884年出现了第一台排字机器,1894年无声电影面世,1895年发送了第一个无线电信号,1922年有声电影问世,1926年诞生了电视雏形,1971年出现了计算机微型处理器和袖珍计算器。到了1988年一根光缆就能同时传送3 000个电子信息,到1996年已能传送150万个电子信息,到2000年则能传送1 000万个电子信息。信息革命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存压力。

(3)“快节奏综合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及早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快节奏生活虽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但也让许多习惯了过去“大锅饭”速度的中年人极度的不适应,并由此苦恼不已。

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大脑的活动也就经常处于连续的、快速的运转状态之中。应接不暇的生活与工作使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精神上压力过大,心理上也常常产生一种紧张、沉重、不安和忧虑感。那些原来生活、工作比较拖沓、懒散的,或是那些习惯于墨守成规、拘泥形式和顺从依赖的人,突然一下子进入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这种心理上的极度不适应就更为突出。由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不适或精神障碍,医学心理学就称之为“快节奏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