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最佳生活方案
24806600000025

第25章 心理调适要跟上(2)

我们知道,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之外,还直接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自主神经的最高中枢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包括大脑边缘叶、脑干、杏仁核、丘脑下部等。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的功能,因而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惊吓等应激状态时,就会使对抗胰岛素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多,交感神经的兴奋将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因而胰岛素分泌减少。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时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进一步发展,进而导致糖尿病。最近还发现,人体在紧张时大脑皮质可分泌一种激肽——脑激肽,可促使血糖升高,它可能也是Ⅱ型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而诱发糖尿病,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主要限于中老年人,因该年龄段人群内分泌功能减退,胰岛B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功能下降,因而不良心理最容易使中老年人发生糖尿病。但不是说一般的情绪不良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强烈的刺激,反复、持续地作用于机体,同时机体的胰岛细胞及使血糖升高的其他内分泌腺对上述刺激又特别敏感时,才可能诱发糖尿病。

因而,作为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中老年人,应当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把控制不良情绪,作为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控制饮食、接受药物治疗以及适量运动的基础上,更应忌怒、戒愤、远忧、以乐为本,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努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能力,这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和争取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生,在诊治糖尿病患者时,也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病因治疗,把精神调理和心理治疗作为控制患者血糖升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开展家庭心理治疗

所谓心理治疗,就是精神疗法,是对患者进行开导、劝慰、说服和鼓励,通过语言及其他的形式来影响患者的情绪,使其病情得以改善,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均与患者的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患病之后,心理状态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特别是糖尿病又不能治愈,病情易反复,使得糖尿病患者的精神或心理状态变得十分复杂,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恐惧、焦虑不安甚至绝望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单靠药物治疗往往不易奏效,必须配合心理治疗。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经常与医护人员交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病程中,患者日常生活的调理,并发症的防治,治疗观念的更新,这些都需要患者去不断地学习。宣传小册子和书籍是糖尿病防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患者可能不会去通读或完全理解糖尿病宣传小册子和书籍的内容。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经常与医护人员交流,不断获得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新方法和新知识;同时通过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可将病情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以便对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做出正确评价,及时、恰当地调整治疗方案,使得病情得到合理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有关知识有何益处

199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对糖尿病防治提出的口号是“减轻因为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的代价”,这个口号道出了糖尿病教育对防治糖尿病的极端重要性。目前,因为对糖尿病的无知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有人发现,多数糖尿病患者在得到明确诊断之前,实际上已在不知不觉中患糖尿病7~10年之久,许多患者已经有了相当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甚至已接近失明、肾衰竭或截肢的边缘。许多人对糖尿病的危害一无所知,觉得“能吃能睡,不痛不痒”,“没什么了不起”,结果贻误了治疗。许多人不知道糖尿病应怎样检查,怎样处理,或者有病乱投医,随便听信一些巫医对假药的欺骗性宣传,使病情一直得不到正确的治疗而任其发展。所以,大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使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懂得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如何检查、如何治疗是极为重要的。现在进行一些糖尿病防治教育,就会使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明显下降,使个人、家庭、单位以至国家免受很大的损失。目前,糖尿病的教育工作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做得太少。有些人看不起糖尿病宣传教育工作,认为水平太低,不值一提,这种观点是极为错误的。

糖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平时治疗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懂不懂糖尿病知识,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只有懂得糖尿病知识的患者才能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能够面对现实,既不被所谓的“终身性”疾病所吓倒,也不会放任自流,对疾病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能认识到糖尿病平时的治疗和控制是三分靠医生,七分靠自己,能够依靠自己学到的糖尿病知识,指导自己的饮食起居,随时做好自我监测,如定期测定血糖、尿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等项目,为医生调整药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才能使自己的病情控制好。部分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自觉地通过饮食控制及适当锻炼,使体重下降,有利于减少降糖药剂量,甚至可以不服药就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对于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自己学会糖尿病知识,能定期监测血糖或尿糖水平,并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就可以使血糖控制在接近于正常的水平。

同样是糖尿病患者,懂与不懂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其最终结果差别很大。学了糖尿病知识的患者,因为血糖控制得好,在发病后30年,甚至50年仍像健康人一样生活着。而把自己的疾病交给了医生,出院后就不治疗的患者,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可能出现种种严重的并发症,有的甚至是致命性的。出现这种差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的疾病控制情况不同,懂得糖尿病知识的患者病情控制良好,而不懂者病情就完全没有控制,从而造成了这种巨大的差别。

糖尿病患者能吃能喝算病吗

“能吃能喝”被很多人认为是身体好的一种表现,根本就与疾病没有什么联系,更谈不上患有糖尿病了。事实果真如此吗?那就先让我们来看看糖尿病患者的“能吃能喝”,即多食、多饮是怎样产生的吧。

一般人的肾脏有一个阀门作用,当血糖在一定浓度(多为8.9~10毫摩尔/升)以内时,肾小管可以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尿糖测试为阴性。当血糖超过8.9~10毫摩尔/升时,超过了肾脏重吸收糖的能力,这个阀门就会被打开,葡萄糖被排到尿中,尿糖测试就会呈现阳性。当葡萄糖通过肾脏排到尿中时,引起尿渗透压增高,这种渗透压具有吸水作用,使肾小管重吸收的水分减少,随尿排出的液体就会增加,从而形成多尿,每日排尿量一般在2升以上,有的可高达10升。多尿的结果是患者体内丢失大量水分,导致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患者明显感觉口渴,只有通过大量饮水来缓解症状,从而造成多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