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穴按摩使用手册
24806200000018

第18章 小儿常见病的按摩(2)

常见的咳嗽症状有以下两种:

外感咳嗽:咳嗽有痰,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苔薄,脉浮。若为风寒者兼见痰、涕清稀色白,恶寒重而无汗,或全身酸痛,苔薄白;若为风热者兼见痰、涕黄稠,微汗出,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内伤咳嗽:久咳,身微热或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方法一

{1} 揉肺俞100次。{2} 分推膻中50次。{3} 揉乳旁30次。{4} 揉乳根30次。

辨证论治

①外感咳嗽加用:推攒竹30次;清肺经100次;运内八方100次。若风寒者加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风热者加清天河水100次。

②内伤咳嗽加用:补脾经100次;补肺经100次;搓摩胸胁5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

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捏脊5遍。

方法二

{1} 婴幼儿俯卧,清肺经推坎宫,术者手掌搓热后放于婴幼儿背部两侧做摩擦法数遍,以皮肤潮红为宜,揉点风门、肺俞;风寒咳嗽者加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

{2} 婴幼儿仰卧,术者双手掌搓热后,在婴幼儿胸部两侧做快速分推法,反复施术,沿大肠经及肺经路线做拿揉法(上肢部)数遍后,同时点揉合谷、列缺穴,再点揉双侧外关穴;

{3} 婴幼儿坐位,点压天突、大椎穴等。在点穴时用泻法,加清天河水,水底捞月并掐捻少商穴,点揉翳风穴。

{4} 婴幼儿俯卧,术者先用捏脊法7~8遍,再点揉风门、肺俞、脾俞、三焦俞。

方法三

{1} 患儿俯卧,家长用小鱼际按揉患儿背部的肺俞穴5分钟。然后,向两侧分推肩胛骨100次。

{2} 患儿仰卧位,家长用拇指点揉天突穴50次,揉膻中1分钟。

{3} 按揉并弹拨患儿足三里、丰隆穴各1分钟。

方法四

{1} 按揉膻中穴2分钟。

{2} 患儿仰卧,家长在其头前,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分开,自胸骨顺1~4肋间向外分推至腋中线,操作3分钟。

{3} 患儿俯卧,家长用拇指按揉肺俞、脾俞各2分钟,最后轻揉肩胛骨内侧结束治疗。

辨证论治

①外感风寒型:推三关300次;拿风池、合谷穴各10次;推太阳30次。

②外感风热型:清肺经、退六腑各300次;揉大椎30次;用拇指在肩井穴上作按揉法10次,最后用双手拇指与食、中二指提拿肩井5次。

③痰湿咳嗽型:补脾经300次,掐揉四横纹5次;运内八卦100次。

④火热咳嗽型:按揉掌小横纹100次;揉内劳宫50次;推涌泉穴200次,揉肾俞1分钟。

注意事项

①每天1次,5天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治愈或减轻咳嗽。按摩时,术者的手指应蘸少量黄酒,以增强疗效,润滑皮肤,也可用生姜汁或葱白汁代替。

②注意饮食,少吃生冷、辛辣及肥甘厚味。

③痰多者,鼓励婴幼儿将痰排出,必要时拍背,以助痰排出,甚至可以吸痰。

④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尤其是冬春季节,注意胸腹部保暖。

⑤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煤气、烟尘及异味刺激。

小儿腹痛

腹痛是指腹部胃脘以下、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腹痛情况十分复杂,常见于多种疾病,是小儿常见的一个症状。

临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的腹痛:

寒积腹痛:腹痛急剧,遇冷痛甚,得温则减,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象沉弦或紧,舌苔薄白,指纹青红。

食积腹痛: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吞酸,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夜卧不安,手足心热,脉象沉滑,舌红,苔厚,指纹沉滞。

热结腹痛:腹痛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烦热口渴,喜冷恶热,唇红舌红,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方法一

{1} 摩腹5分钟。{2} 按揉足三里100次。{3} 分推腹阴阳100次。

辨证论治

①寒痛加用: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一窝风各100次;拿肚角3次。

②伤食痛加用:清大肠、清脾经、揉中脘、揉板门、拿肚角3次。

③虚寒腹痛加用: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中脘、揉脐各100次。

注意事项

①应避免感受风寒,并注意腹部保暖,以免寒邪入腹而引起腹痛。

②每天推拿1次,经5~10次,疼痛可消失,再治疗几次以巩固疗效。

③注意饮食卫生,食贵有节,不宜过食生冷瓜果。

小儿腹胀

小儿腹胀是指胃脘及胃脘以下的整个腹部胀满的一种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腹腔手术术后多出现腹部胀满。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调,起居无节,湿阻气滞,脾胃虚弱以及瘀血阻滞经脉等原因引起。常见症状为腹部胀满,可见腹部胀大,叩之如鼓,伴有食欲不振,食少饱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等。

方法一

{1} 患儿仰卧位,家长用中指端揉膻中穴50次,然后用掌根直推膻中50次,再分推腹阴阳30次。

{2} 患儿仰卧,摩中脘5分钟,点揉水分穴1分钟。

{3} 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方法二

{1} 患儿仰卧,家长用拇指运内八卦100次,推板门200次。

{2} 患儿仰卧,家长用大鱼际顺时针摩中脘5分钟,然后分推腹阴阳50次。

{3} 按揉脾俞、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

辨证论治

①食积型:揉板门50次,清大肠200次;按揉天枢穴2分钟。

②痰阻型:退六腑300次;按揉丰隆50次,脾俞1分钟。

④脾虚型:补脾经300次,补大肠100次,揉板门50次;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捏脊5~10遍。

注意事项

①腹胀是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的症状和体征,所以按摩时应详细察其致病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②合理喂养,培养小儿正常的饮食习惯。

③起居有常。避免寒冷刺激。

小儿腹泻

腹泻,又称消化不良,是儿科的最常见疾病。多见于夏秋两季,为大便次数增多,呈稀薄或呈水样,夹有不消化食物及黏液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婴幼儿常见,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

方法一

{1} 患儿仰卧位,家长用大鱼际逆时针摩腹5分钟。

{2} 患儿俯卧位,家长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节骨300次。

{3} 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各1分钟。

辨证论治

①伤食泻者:清大肠300次、揉板门200次;按揉双侧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

②热泻者:清脾经、清大肠各200次,清小肠100次;推三关100次,退六腑200次;按揉天枢穴2分钟。

③寒泻者:补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龟尾300次;按揉足三里穴3分钟。

④脾虚泻者:补脾经、补大肠各300次,推板门100次;捏脊5~10遍;按揉肾俞、足三里各2分钟。

方法二

{1} 用手掌擦揉背部3~5次。

{2} 用捏脊法,反复操作5~10次。

{3} 按揉脾俞、胃俞、天枢、足三里各一分钟。

方法三

{1} 患儿平卧,用生姜汁为递质推脾经穴300次,揉板门穴200次,推大肠100次。

{2}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推三关,一直推到皮肤发红为度。

{3} 暴露腹部,用小鱼际摩腹,从中脘穴至神厥穴周围,直到皮肤发热、术者手部发热即止。

{4} 患儿俯卧,用拇指推七节骨穴,从第4腰椎到长强穴,推到皮肤发红。重揉龟尾穴10次。

{5} 用拇指掐两侧足三里穴2分钟。

方法四

{1} 摩腹5分钟。

{2} 按揉足三里100次。

{3} 分推腹阴阳100次。

辨证论治

①风寒泻加用: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按揉足三里各100次。

②湿热泻加用:清脾经、清大肠、退六腑各100次。

③伤食泻加用:补脾经、清大肠、运内八方各100次。

④脾虚泻加用: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各100次;捏脊3~5次。

注意事项

①适量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添加辅食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

②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不可喂养小儿,亦不宜过食肥甘厚味难消化品。

③每天推拿1次,一般腹泻3~5次可痊愈。轻型及迁延型腹泻推拿治疗效果好。重型腹泻,若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小便极少或无尿,眼窝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呕吐频繁,精神萎靡等症,应配合中、西药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小儿便秘

便秘为大便秘结不畅,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若气机郁滞,及气血虚少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留滞肠内时久,经反复吸收,水失质硬,则发生便秘。

现代医学认为,便秘多因排便动力缺乏、肠道所受刺激不足、肠粘膜应激力减弱等造成。

中医学称便秘为“便闭”、“脾约”、“秘结”,其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气血不足有关。

方法一

{1} 患儿仰卧,家长用掌根顺时针摩中脘5分钟,然后用拇指和中指点揉双侧天枢穴3分钟;

{2} 患儿俯卧,家长用大拇指自上向下推七节骨400次,点揉脾俞、大肠俞各1分钟。

辨证论治

①实秘:清大肠、推六腑各300次;掐揉足三里穴2分钟。

②虚秘: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各300次;掐揉足三里3分钟;捏脊5~10遍。

方法二

{1} 患儿仰卧,家长用大拇指点揉中脘、天枢、足三里穴,每穴1分钟。

{2} 患儿仰卧,家长用两手掌根着力,自膻中穴开始,往下按抚至脐下关元穴,反复操作10次。然后两手全掌着力交替进行,沿升、横、降结肠途径反复运摩5分钟。手法要轻快、柔和、深浅适度,横结肠压力宜重,降结肠压力宜轻。

{3} 患儿俯卧,家长用大拇指推下七节骨500次,揉龟尾1分钟。

方法三

{1} 摩腹5分钟。揉脐1分钟。

{2} 清大肠1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3} 揉龟尾。按揉足三里100次。

辨证论治

①实秘加用:搓摩胁肋5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00次。

②虚秘加用: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捏脊3~5遍。

注意事项

①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②改善饮食结构,宜多进食绿色蔬菜及水果。

③每天按摩1次,5~10次就有效,每天大便自解或隔日排便。若疗效不显著,摩腹手法加重,时间延长到10分钟。

小儿遗尿

遗尿是指睡觉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排尿,常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但凡是年满3岁儿童,膀胱排尿功能已能由大脑皮层控制,而发生夜尿者,即为病态。体质虚弱、大脑发育不全、泌尿生殖器畸形、隐性脊柱裂等先天性疾病,以及泌尿系统感染、寄生虫病、脊柱或颅脑受伤、发育和营养不良,都可导致大脑的功能紊乱、脊髓的反射弧失常而出现夜尿。

方法一

{1} 患儿仰卧,家长用掌心逆时针按揉气海、关元穴5分钟,然后用拇指点揉中极穴1分钟。

{2} 家长一手固定患儿,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自下向上推七节骨,至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3} 按揉太溪、三阴交穴各1分钟。

辨证论治

①肾气虚型:补肾经300次;按揉肾俞、命门穴各1分钟。

②脾肺气虚型:补脾经、补肺经各300次;推三关300次;按揉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

③肝经湿热型:清肝经、清小肠各300次;清天河水100次;按揉肝俞、小肠俞、心俞各1分钟。

方法二

{1} 患儿扶抱或卧位,用滑石粉作递质,推脾俞、三关穴各300次。

{2} 拿住患儿小指,先推肾俞300次,然后在小指的第二指关节掌侧横纹中点处,即所谓夜尿点,掐10次。

{3} 拿住患儿手背,揉外劳宫穴300次。

{4} 患儿仰卧,摩中脘穴5分钟。

{5} 按揉三阴交穴2分钟。

注意事项

①已发生遗尿的患儿,除给予积极的治疗和适当的营养外,晚饭要少吃或不吃流质食品,最好少饮水。

②积极引导和训练儿童养成按时排尿的习惯。饮食起居要有规律,不要过度疲劳。

③家长在夜间要按时叫起患儿排尿。

小儿夜啼

夜啼是指婴、幼儿每到夜晚就烦躁不安,啼哭不止,甚至通宵啼哭。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脾脏虚寒:啼哭时哭声低弱,睡喜踡曲,面色青白,四肢欠温,腹喜摩按,吮乳无力,大便溏薄,唇舌淡红,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心经积热: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火甚则哭声更剧,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安,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较红紫。

方法一

基本治疗处方为:

{1} 清肝经300次。

{2} 清心经200次。

{3} 揉小天心3分钟。

{4} 按揉百会穴2分钟。

辨证论治

①脾脏虚寒型加用:补脾经200次,摩腹3分钟,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2分钟。

②心经有热加用:清天河水300次,清心经100次,清小肠100次,退六腑200次,摩腹3分钟。

③惊骇恐惧加用:掐小天心5~8次,按揉一窝风2分钟,按揉肝俞、心俞各1分钟。

方法二

{1} 揉鱼际交100次。

{2} 揉总筋(掌后腕横纹中点)100次。

{3} 捏脊3次,推脊100次。

辨证论治

①脾脏虚寒型加用:推三关、补脾经、揉脾俞各100次。

②心经积热型加用:清河水、退六腑、清心经、清肝经各100次。

③暴受惊恐型加用:清肝经100次;掐总筋3次。

方法三

{1} 婴幼儿俯卧,在腰背部做快速搓法,腰部搓热后,将掌心按于命门处30秒左右,反复施术3~5遍;

{2} 沿督脉路线做提捻法(轻刺激)或做捏脊法;

{3} 双拇指揉肝俞、脾俞、肾俞、点揉至阳穴;

{4} 搓双侧腓肠肌,可起温中健脾的作用;

{5} 搓揉双足,可起治疗四肢厥冷及温肾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