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认识到“好孩子要有责任心”
家有宝贝一年级
在学校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情景一:孩子出来做操,教室的灯依旧开着。
情景二:翻翻孩子的桌膛,书本、擦过鼻涕的面巾纸、铅笔盒、衣服堆得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时,孩子埋头慌忙地寻找课本。
情景三:孩子之间闹矛盾了,当老师一问怎么回事时,大家都会说是“他怎么怎么的”,而不是“我怎么怎么的”。
情景四:教室卫生打扫检查被扣分了,原因是地上有一张废纸。老师问这张纸是谁扔的,没有一个孩子会站起来主动承认。
教师分析课
这是在学校的一幕幕,在家是否也有类似的一幕幕出现呢?孩子作业忘带了,在学校被批评回来怪父母;孩子早晨迟到了,怪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喊自己;孩子的书包都要爸爸妈妈来整理;家里有东西坏了,父母问谁弄的,孩子第一反应是“不是我弄的”……
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我们有时会说,这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其实不能把责任都归咎于孩子。孩子为什么没有责任心?很大程度要归咎于父母。当孩子出现上面一幕幕时,父母是不是也在做着这样一幕幕的事情:替孩子包揽一切生活起居,替孩子做决定,替孩子整理房间、书包,替孩子焦虑、担忧,孩子犯了错误,替孩子收拾残局或者暴打一顿……
很多责任是孩子应该承担的,可是父母担心孩子太小,处理不了,所以越位地替孩子承担了责任。孩子知道:“有爸妈在,我什么都不用操心。”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寄生虫思维逻辑,成为推卸责任的高手。承担责任是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是一个人激发内在力量的黄金宝藏,值得拥有、发展和保护。
互·动·论·坛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1父母要以身作则
《论语》里有句话:“其身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里面永远是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得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你想让孩子不赖床,自己得先不赖床;你希望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主动承认错误,那么自己在犯错时也要放下大人的身段向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你想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自己要先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一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往往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2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意味着让孩子有了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意识。如果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替孩子选择,那么当这件事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就有将责任推托到父母身上的理由。让孩子自己选择、决定,情况就不一样了,孩子会为自己的选择努力,也学会了承担责任。
3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孩子从懂事开始,就要让他明白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孩子赖床不起,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个闹钟,让他自己起床。如果没有闹钟,也只叫一次。因为赖床引起的迟到、忙乱、挨批评、挨饿等后果,必须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与承受。这一点,父母还要和老师沟通好。几次下来,孩子知道他没有依赖,必须自己承担所有的结果,慢慢地就会改掉坏习惯。
再比如孩子放学时因为粗心,把作业本丢在学校了。父母必须陪同孩子来到学校(哪怕天已经黑了),让他自己去找门卫,打开教室门取出作业。这是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心疼就替孩子包办了。
4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承担责任,意味着压力,意味着可能受到惩罚,意味着痛苦。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负面的情绪产生,比如焦躁、哭泣、沮丧、烦恼、痛苦等,父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帮助孩子渡过这个时期。
聪明的父母不但引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还接受孩子负面情绪的宣泄。当孩子宣泄负面情绪时,父母不要急于哄逗孩子让孩子立刻破涕为笑,而要平静地接受孩子的现状,不可冲他发脾气。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第一任老师非家长莫属,如果你想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吧。
从我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诚信榜样”
家有宝贝一年级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常常会跑到老师跟前告状,说谁借了他的东西不还。可等老师把当事人找来一问,原来是告状的小朋友把东西送给了别人,可两人一闹矛盾时,又会问别人要回来。我们不得不说小孩子真可爱,可是换一个角度,这确实又是一个不诚信的行为。
老师总会遇到不交作业的小朋友。问他作业呢,他会说忘在家里了。只要一说打电话让爸爸妈妈把作业送过来时,小头立马就会低下去,嘴巴嘟囔着说没写。
还有的小朋友背书背不上来,放学时,老师便把他留了下来。他一瞧别的小朋友都走了,心里就着急了。于是,央求老师能不能晚上回家背,明天一定会背。老师心一软,放了他一马。第二天一早来抽查他背诵,可背得结结巴巴。老师问他不是答应晚上回家背吗,他也只是低头不吭声。
教师分析课
一年级的孩子心智不成熟,而且特别喜欢玩,常常会忘了这个、丢了那个,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能被突如其来的玩具或游戏吸引而抛到九霄云外。又因为害怕受到老师或者父母的惩罚,所以编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
我们首先必须接受孩子存在这样的行为,并且理解他们这些不诚信行为背后的小思想,但我们不能纵容或者忽视孩子这样的行为。如果遇见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发生,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教育。
一年级的小朋友有时候非常调皮,常常会惹得父母很生气。生气时,父母就常常会吓唬孩子,比如“你再哭就把你扔出去”、“今天作业不写完,饭就不要吃了”、“你再撒谎,我就把你的嘴巴缝起来”等。试问我们做父母的,真的会做到孩子再哭时把孩子扔出去、作业不写完就不给饭吃、再撒谎就真的把嘴巴缝起来?很难吧!
既然说到不能做到,那本身做父母的就已经不诚信了,又岂有资格要求孩子讲诚信?况且你别小看一年级的孩子,人虽然小,却是个小人精,几次吓唬后都没有真的实行,你以后再吓唬就不管用了。
互·动·论·坛
如果想要帮助孩子建立讲诚信的好习惯,下面的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1故事激励法
故事激励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讲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讲关于诚信的故事,比如《程门立雪》《华盛顿与樱桃树》等,这比说教要有效得多。从小就在孩子心里种下诚信的种子。当然,讲故事并不是要等到孩子犯错的时候才讲,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讲。
2父母应该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一定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品行。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因为忙等理由而忘记。
曾经读过一篇学生的作文,他说暑假里妈妈为了让他专心练习钢琴,答应他等考级结束带他去梦想的海边游玩。考级结束,当他兴冲冲地和妈妈商量去海边的事情时,妈妈却哈哈大笑说那是骗他的,因为这样他才能安心练琴。这件事让他非常沮丧,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这个妈妈确实做得不高明、不地道。这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对他人不信任的情感,一个对他人不信任的人又怎能让别人信任呢?所以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真有什么特殊原因,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请求他的原谅,而不是当他小,就可以敷衍了事。
3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作为父母,还要注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孩子有时候为了吃的、玩的或者逃避惩罚而欺骗大人,很多时候,父母感到很生气,对孩子不诚信行为批评一通或是打一顿以示惩戒。惩罚有时候是应该的,尤其是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但惩罚过后呢?父母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孩子为什么会骗我们呢?
一位父亲曾经在班级QQ群里说过这样一件事:孩子要吃什么他都会给孩子买,可是孩子竟然偷拿爸妈的钱去超市买吃的。老师经过询问,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孩子想要吃薯片,可爸爸妈妈觉得薯片是垃圾食品,不能吃,便没有买。孩子为了达到他的愿望便偷偷地拿了父母的钱去买薯片吃。
有时候,我们不妨蹲下身问问孩子需要什么,如果是合理的,就满足孩子的要求。
解剖小金鱼——和孩子一起面对死亡
家有宝贝一年级
二年级的时候,陈老师班上的一个孩子因为车祸不幸去世了,学校特别针对这一事情给孩子做了一期心理疏导,我参与了儿童心理指导过程。
我问孩子们知道贝贝(化名)去哪了吗。有的孩子摇头,有的孩子说他死了。我又问:“那你们知道死是什么意思吗?”孩子一脸茫然,有的孩子告诉我死就是不见了,就是我们再也看不到他了,就是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了。有的孩子一听,死就是再也看不见了,以后再也看不见贝贝了,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
教师分析课
“死亡”这个话题,连成人都难以面对,更何况是个孩子。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问你:“妈妈,爷爷去哪儿啦?”你会怎么回答呢?如何回答才能让孩子不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呢?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会把世界生命化,他们认为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比如,儿童会和布娃娃过家家,会和小花小草说话。而死亡把他们原有的思维定势打破了,他们认为生命是不会消失的,所以他们接受不了生命的消失。
孩子惧怕死亡、不敢面对死亡还因为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一个人不见了,再也见不到了,他到底去了哪里?孩子想不明白,就产生了恐惧。他甚至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会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
互·动·论·坛
对孩子来说,面对死亡似乎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我们又将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死亡呢?
1坦然地面对孩子
当孩子问起爷爷去哪儿了呀,问起为什么奶奶不见了,问起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有时会遮遮掩掩,说爷爷出去旅游了,奶奶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有时,我们无从说起,便干脆不说了。
其实,死亡作为一个自然命题,作为孩子将来会面对的一个命题,我们必须坦然地面对孩子。当孩子发现自己心爱的小金鱼死亡后,孩子的悲伤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可以想办法把孩子的悲伤转化一下,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虽然金鱼死了,但是其他的小金鱼还没有死亡,可以把死掉的小金鱼解剖一下,了解小金鱼的死因,更好地保护没有死的小金鱼。
解剖小金鱼时,要告诉孩子,金鱼死亡后,我们要妥善地处理它们。解剖金鱼不是残忍的行为,而是为了了解它的死因从而更好地保护活的金鱼,这是对死亡的一种尊重。通过解剖小金鱼让孩子直面死亡,通过了解金鱼的死因让孩子把精力投入保护活着的小金鱼身上,而不是因为死亡而苦苦悲伤,父母以此来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尊重生命。
2用你的态度感染孩子
面对死亡,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大概就是“哭泣”,是的,唯有哭诉可以表达心中的悲伤。可我们是否想过换一种方式面对死亡呢?
《听道》讲坛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老演员金世杰先生去看望一位肝癌晚期的老朋友,一群人到了那,不知怎么安慰,大家都沉默了。是的,此时的安慰似乎显得那么苍白。突然,金老先生开了个玩笑,他问老朋友:“你现在的样子真适合演耶稣。”突然间,朋友笑了,大家都笑了。病房里的气氛一下子温暖了起来。
在生活中让孩子感染你的乐观,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对死亡不再恐惧。
3绘本引导孩子
有时候,死亡真的是难以说明白。怎么描述它呢?很难!特别是对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讲就更难。如果真的无从表达,不妨给孩子读读绘本吧。绘本是低年级孩子特别喜欢的读物,浅显易懂,却意味深长。《雪人》《獾的礼物》《树叶去哪儿了》都是不错的选择。别指望孩子突然间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或是一点儿也不感到恐惧,只是读了之后,至少他会学着用书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至少,他的心理会有所准备,不至于在面对他人的死亡时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