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一年级,老师告诉父母的100件事
24795900000019

第19章 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2)

面对说假话的孩子——信任孩子,以身作则

家有宝贝一年级

陆毅宁最让老师头疼的毛病就是撒谎。譬如作业明明没写,可你问他,他一定会说落在家里了。直到你要求他回家拿,他才吐露实情。他的妈妈常常给老师打电话:“姚老师啊,陆毅宁说他得了两张三星卡,是真的吗?陆毅宁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是真的吗?”果真是“狼来了”,谎说多了,连爸爸妈妈都不相信他了。

有一次,姚老师和陆毅宁妈妈又聊到了这个话题。陆毅宁妈妈无奈地说:“这孩子,我真是拿他没办法,嘴里没有一句真话,我都不知道该相信他哪一句!”妈妈说完摇了摇头。

看着她一脸茫然的样子,姚老师真心想和她解决这个“困难小子”的问题。姚老师问了她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陆毅宁犯了错误,你们怎么处理?”

陆毅宁妈妈思索了一下,说:“我还好,一般就是骂两句,讲讲道理。他爸爸比较狠,通常是狠狠地打一顿。”

教师分析课

陆毅宁妈妈的做法能够帮助孩子改掉不诚实的习惯吗?在评判之前,我们不妨先换位思考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姚老师曾经就这个问题调查过班上的小朋友,答案很有意思。“我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实话,他们会打我的。”“妈妈会骂我。妈妈唠里唠叨,不停地说我,烦死了。”“我要是告诉他们我这次考试如果没有考好,他们就不给我买喜欢的玩具了。”“反正我说什么我爸妈都信,他们才不会多问我许多事情呢……”

仔细咀嚼一下孩子的答案,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怕接受惩罚,还是嫌父母唠叨,还是担心快要到手的奖励鸡飞蛋打,归根结底,孩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他有错吗?没有!譬如我们教导孩子认真学习,某种意义上讲不也是为了他以后的成长考虑吗?只是,我们要教导孩子不要自私,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也要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做贡献。但是孩子在和你撒谎的时候,他根本就不会考虑到“哦,我撒谎了,爸爸妈妈会不高兴的”。他最正常的思维方式是“我如果说实话,会倒霉!”

那么,孩子不诚实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错?其实,孩子和父母本都没有错,错就错在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不好的习惯。

互·动·论·坛

当孩子不诚实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

1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做个诚实的人

有的父母给孩子做了反面教材,比如,一个母亲要打牌,不想招待客人,嘱咐他的小孩说:“如果有客人来,你就说妈妈不在家。”等客人来了,小孩便照着母亲的话说谎了:“妈妈不在家。”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2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父母无端怀疑孩子的诚实,会导致他的心理发生不良变化,从委屈、埋怨逐渐发展到不服,甚至报复。有的孩子故意用撒谎的行为表示他们的反抗,这种逆反心理会加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不信任,为孩子说谎创造了环境。父母应经常主动和老师联系,共同配合,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里表现一致,不说谎。父母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理智,因为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只有6岁的孩子来说,犯错也是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途径之一。

3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对孩子多表扬,少批评。多称赞和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特别是当他有诚实的行为时,应予以特别关注。父母尽可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其懂得诚实的价值。

娃娃的“朋友圈”——引导孩子交上适合的朋友

家有宝贝一年级

小杰的妈妈最近打电话给老师,让老师劝劝小杰不要和小楠一起玩。老师一听,当即明白了小杰妈妈的担心,她怕孩子跟着小楠变坏了。

原来小楠是班级出了名的捣蛋大王,上课说话,下课打架,没事满校园跑,老师说话他打岔,最关键的是成绩不好,作业不写、忘带。反正,在班级里,是再也找不出像小楠这么调皮的孩子了。

小楠家庭条件不算差,但是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对孩子的教育也很不上心。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但混得也不差,所以教育孩子也是散养型的,听之任之,整天忙于自己的生意。

教师分析课

孩子和谁交朋友,父母可以引导,但没有必要那么武断地让孩子和某个学生断交或者不再来往。小杰的妈妈和孩子交流以后发现了小杰喜欢跟小楠一起玩的原因。原来小楠经常会给小杰东西吃,今天带块糖,明天带个饼干什么的。而且,小楠很会玩,常常发明一些新的游戏。从小杰嘴里说出来的都是小楠的优点,而且这两点原因足够吸引一年级的男孩子。

妈妈问小杰:“你知道小楠成绩不好,老是打架吗?”小杰说:“知道啊,怎么啦?”瞧,在孩子眼里,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眼里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他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

妈妈又问小杰:“你们班那个小宇成绩很好吧,你怎么不和他一起玩呢?”小杰说:“我才不和他玩呢!我问他借个橡皮,他都不肯借,小气鬼。”小杰除了受到吃的诱惑和玩的诱惑以外,其实他对朋友是有要求的,那就是要乐于助人。

一番对话之后,小杰的妈妈松了一口气,他明白了小小年纪的儿子其实对朋友是有想法的,只是孩子不会把朋友的好那么抽象化,也不会像我们大人那么功利化。妈妈也只是提醒小杰,要是小楠干坏事,别和他一起干。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如同小杰一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交这个朋友。有很多一年级的小朋友觉得有个伙伴一起玩就可以了,也不知道这个伙伴适不适合自己。

互·动·论·坛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交友不慎,在学校惹事。父母通常都会引导孩子和成绩好的同学玩,其实成绩好的未必就是适合你家孩子的。父母怎样引导孩子交上合适的朋友呢?

1引导孩子注重朋友的品行

一年级的小朋友是非常容易受大人影响的,有时候大人觉得好,孩子就觉得好,大人觉得不好的东西,孩子也觉得不好。所以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心理,引导孩子交品行好的朋友。比如多问问孩子在学校里和哪些人玩,请孩子说说这些小朋友都有哪些优点,然后评价。“恩,小芳人好像不错,喜欢帮助别人。”“小飞真有礼貌,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你以后可以多和他在一起玩。”再问问这些孩子有没有被老师批评过。让孩子一一说出被批评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忘带作业了,有的因为撒谎被老师批评了。

这时,父母要辨别因为道德和非道德原因而被批评的孩子,并告诉孩子,作为别人的好朋友,应该有责任提醒他改正缺点,如果那个撒谎的小朋友总是不改,那以后就少和他玩,一直到他改正再和他一起玩。慢慢地,孩子会明白“我应该亲近品德好的人、远离品德差的人”,为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打下基础。

2深入了解孩子的朋友圈

孩子评价一个人有时难免会片面,要想真正了解孩子的朋友,就必须亲自接触。可以让孩子邀请几个小朋友一起来家里做客,在做客的过程中了解小客人的兴趣、爱好、品行。等送客以后,可以和孩子聊聊这几位“好朋友”。

我们可以去聊这些小朋友的好。比如,“妈妈觉得这个小鹏对你的飞机模型很感兴趣,他是不是也很喜欢做这个呀?”孩子说“是的”,你可以建议孩子“那以后你可以和小鹏一起玩飞机模型啊,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哦”。妈妈也可以继续评价:“那个小军真有礼貌,一进门就喊阿姨好,吃饭的时候直到妈妈坐下他才开始吃,真有教养,儿子,你眼光真不错,交了这么好的朋友。”

其实,在正面评价中,父母就在让孩子明白:交朋友应该交品行好、志趣相投的人。

把别人东西“占为己有”——换位思考,积极引导

家有宝贝一年级

东东今年7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周末的时候,小调皮东东跟着妈妈一起到王阿姨家做客。刚进家门,东东还有些拘谨,可好景不长,他的小手就闲不住了,这儿摸摸,那儿翻翻。突然,橱柜里的********吸引了他,他二话没说就捣鼓了起来。不一会儿,飞机就在屋子里飞了起来。

看到这样的情景,王阿姨自然不方便说什么。可这不禁又让东东妈担心起来:不知道东东在学校是否也是如此?不经过主人的同意就随意翻东西,遇到自己喜欢的就“占为己有”了。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东东会不会成为令同学反感的人?甚至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人?

教师分析课

孩子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拿人家的东西,还算不上道德范畴的事情,毕竟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非观念还不是那么强烈。他们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拿人家的东西,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好奇心重,占有欲强。好奇心是孩子的专利,他们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时,本能就觉得好奇,就想拿过来玩,玩过之后就想着带回家继续玩。这是孩子的天性,就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能迸发出孩子独有的创造力。

父母引导不到位。如果父母从小就能够注意引导孩子要讲礼貌,拿东西之前必须要讲一声,不讲的话就不许拿。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拿东西主动讲一声的习惯,就不会在拿别人东西时不经过允许就拿。

孩子不懂得跟他人相处。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与人相处是他们共同的难题。因为孩子平时面对的基本上都是长辈,长辈出于疼爱,对孩子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应,所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拿东西基本不需要经过允许,这也导致当孩子进入集体生活时并不知道如何分辨同学关系和家人关系,不知道与人相处之道,所以常常会做出不经过允许就拿别人东西的事情来。

互·动·论·坛

当看到孩子或者从老师或他人的口中得知孩子不禁他人允许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

1告诉孩子他侵犯了别人的权利

“权利”一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太深奥,但只要父母耐心告诉他,慢慢地渗透,他会慢慢接受并理解。告诉孩子,当他需要某样东西,比如卷笔刀,打开文具盒却发现今天没有带的时候,不可以直接打开别人的铅笔盒去拿,要向别人借。如果别人同意了,就借过来用,如果别人不同意,再向其他同学借,不能因为别人不借就生气或者抢过来。如果那样做,他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这是不友好的行为。

告诉孩子当他看到同学有好玩的玩具也很想试试的时候,可以向同学借,如果同学不借,不能趁下课同学不在的时候偷偷地从同学书包里拿出来玩,这也是侵犯别人权利的事情。和孩子讲明白,在他还没有做这件事情之前,就告诉他,孩子一定会遵守约定的。

如果孩子已经犯错了,尤其是第一次,父母没有必要大声训斥,而是及时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第一次是非常重要的,抓住了第一次,进行有效的引导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情境教孩子换位思考

很多父母可能已经发现,如果父母不加引导,孩子通常比较自私,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从小到大,绝大多数情况,父母会满足孩子的许多要求,所以孩子认为被满足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时候,如果一味说教或者责备,一年级的孩子可能接受不了。

所以,不妨设置一个相同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修改自己的行为。情境可以这样设置:悄悄地拿走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者某一样属于他的物件,孩子发现东西不见了,肯定会问东西去哪儿了。你很镇定地告诉他东西被你送给阿姨家的小弟弟了。此时,孩子一定会非常生气地向你叫喊“为什么要把东西送给小弟弟?”“为什么都没有告诉我?”先不要急着安慰他,等他安静下来的时候,和他谈心:“妈妈没有经过你的允许拿走了你的东西,你是不是很不高兴?看到喜爱的东西不见了,你是不是很着急?你是不是觉得妈妈没有尊重你?”孩子在内心就会体会到自己的做法确实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