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云来说,来往没能成功很遗憾,但其失败的影响也不会过于严重。因为早在2012年11月,马云就埋下了一颗对抗微信的种子,那就是陌陌。之所以来往一直执著于熟人社交,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陌陌是一款纯粹的陌生人社交软件。陌生人社交的差异化定位,使之成为紧随微信之后的行业第二,拥有近1亿用户,而阿里投资正是其投资方之一。相对于来往、易信,陌陌对于微信的威胁要大得多,腾讯不得不防。
理想状态下,如果来往成功了,那么就可以和陌陌一起打击微信,可惜事与愿违。既然来往没能达到目的,马云就只有顺势调整,让来往成为防御型业务,将陌陌作为主要攻击点,去追赶微信。和微信相比,在阿里体系之外的陌陌更加灵活。微信始终要围绕着腾讯来发展,比如微信游戏平台,腾讯只会做自己的游戏,但陌陌可以去跟其他手机游戏合作,甚至等阿里涉足手机游戏,也可以通过陌陌来打击微信。
虽然在社交性上,陌陌也稍逊微信一筹,但是最后决定输赢的并不是社交与用户,而是变现能力,也就是赚钱的能力。目前微信的盈利模式尚不明朗,大多是依靠微信游戏,在这一方面,陌陌表现得也并不比微信差,这也说明了陌陌对于微信还是极具威胁的。
基于社交,来往实际上还可以有很大的改变。由于阿里的电商特性,来往如果能够结合电商,那么在移动电商上的表现也并不一定会输给微信。比如来往的扎堆,扎堆实际上是兴趣社交,但是如果仅仅是局限于来往的一个功能,那也只能局限于个人兴趣。但是如果结合阿里的电商业务,将整个兴趣社交功能扩大,演化成一个基于兴趣的移动导购社区,并且作为来往的一大差异突破点,不仅能够与其他移动社交软件形成区别,也能建立自己的移动电商社区。
在社区电商上面,美丽说、蘑菇街异军突起,从淘宝、天猫分走了一部分流量,马云和马化腾都反应迅速,腾讯投资了美丽说,阿里投资了蘑菇街。当美丽说以及蘑菇街同时推出移动APP,往移动电商社区转变时,由于腾讯在移动端的资源优势,美丽说在移动端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阿里的蘑菇街。
马云一直想要控制第三方导购社区,因为这些第三方导购社区一方面为淘宝等导入了很大的流量,一方面又分走了阿里的广告流量。这就好比马化腾旗下的美丽说,虽然给马云带去了流量,但是也依靠吸收的流量实现广告收入,甚至将一部分流量导入腾讯电商。如果能够掌控第三方导购社区,那么马云就能够实现内部循环和利用。
既然蘑菇街落后于美丽说,那么何不利用来往的社交功能,结合蘑菇街的社区功能,最终做一个社交、社区、电商一体化的移动软件。除此之外,马云还有新浪微博,也能够接入进来,形成一个以来往为基础的移动电商社区。从电商的角度来看,马云实现整合的难度实际上并不会比马化腾做微信电商大,甚至更加简单。
马云曾指出:“购买什么样的商品,反映了消费者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购物也是有兴趣、有偏好的,那么购物也能够成为一种扎堆,成为社交的一环。微信固然在社交属性上占据优势,但是想要转化为微信电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类鸡汤已经激起了很多人不满,如果以后随着微信逐渐电商化,朋友圈里全是商品推荐和评论,对用户来说也是一件烦恼的事。
而来往不同,先天在社交属性上弱于微信,从移动电商角度去发展,虽然有违初衷,但不失为一条另辟蹊径的道路。即便在用户数量上无法与微信相比,但是只要做好移动电商这一块,就已经算是完成了马化腾最终想做的事。在电商化的来往,商品才是主角,有相同商品爱好的人虽然未必是朋友,但只要有相互交流、商品评价即可。就拿发烧友这个群体来说,一个能够满足商品需求的社交软件,比一个单纯的社交软件更有吸引力。
或许来往不甘心步阿里旺旺的后尘,但也没有必要和微信死磕。马云应该很清楚阿里的优势在哪里,不管在什么地方与腾讯竞争,双方最擅长的地方都不会改变。来往的劣势是微信的优势,而来往的优势也恰恰是微信的劣势。在移动社交上,马云并不是输给了马化腾和微信,而是不同的社交场景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趋势。马云完全没有必要沿着微信的路,去跟微信赛跑,这样只会落在微信后面,依托于阿里特有的商业基因,马云能够有更好的选择。
阿里求援,微信变局
在中国移动社交领域,微信已经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不过当马化腾准备将微信推广到海外时,却遇到了对手,而且是非常强大的对手,那就是韩国移动社交软件Line。Line比微信起步要晚半年,2011年6月才推向市场,不过其全球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亿。
2014年2月,业内传闻称,阿里巴巴将和软银联合投资Line。虽然消息尚未得到证实,但是出于微信不断侵蚀阿里的支付宝和移动电商业务。而此前阿里推出的来往,又并未产生反击效果,站在马云的角度,培育新的应用来抢夺用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收购或投资市场上已经走上正轨的移动社交产品成为可能。
微信的对手
在全球移动社交市场上,并非微信一家独大。同时具备竞争优势的有四家,以2014年4月的数据来看:拥有4.5亿月活跃用户的Whats App已经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天价收购;超过3.5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立足中国市场;从日韩市场崛起的Line,虽未公布月活跃用户,但其注册用户也超过3.6亿;最后是腾讯投资的KakaoTalk,注册用户超过1.3亿。
立足于日韩市场的Line,可以说是微信在亚洲最大的对手。Line是由韩国互联网集团NHN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的,巧合的是,韩国NHN集团就像是腾讯的翻版,其业务结构和腾讯几乎一样。Line的推出虽然比微信晚了半年,但在推出18个月后注册用户超过1亿。微信做到这一点用了14个月,但区别在于,Line最初只是基于日韩市场,人口基数仅2亿左右,而微信所在的中国市场有超过14亿的人口基础。
由此可以看到,Line的潜力是多么巨大,如果马化腾将微信推出海外,那么将立即与Line短兵相接。2012年4月,微信开始正式踏上了海外推广之路,但相比于国内的一发不可收拾,微信海外扩张可以说一波三折,甚至并不顺利。
在微信海外战略一年之后,截至2013年4月,微信的整个海外市场才只有4000万用户,与国内发展速度相形见绌。让马化腾尤其困扰的就是微信的本地化,比如在日本,微信在国内决定性的功能“附近的人”,却吃了闭门羹,遭到大多数日本用户的反对和抵制,因为绝大多数的日本人认为这个功能侵犯隐私。
而Line在海外推广上却比微信顺利得多。同样截至2013年4月,Line在海外市场则约有12000万用户。在Line的官方博客中,其已在231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使用,并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中排名第一。
尽管微信拥有先发优势,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着实火了一阵。但是出于微信的开发理念,大多数都是为中国用户服务,尽管在海外推广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本地化,不过大多是界面和操作上的改变,并没有功能性改变。相比而言,Line本身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停留在日韩市场,而是以国际为舞台。在这一点上,Line要比微信看得更远。
马化腾同意张小龙做微信,一开始是因为布局移动互联网,战略决定方向,因此微信大多数功能都是基于移动理念来设计,完全脱离PC端。而Line虽然也是主打移动互联网,但是并没有抛弃PC,Line保留了PC版,让PC版用户与手机版用户可以聊天。
而另一最大的区别在于语音差异,文字聊天上Line和微信没有太大区别,而到了语音聊天部分,Line就完全不同了。在Line的在线好友中,可以随时“免费通话”,就像手机通话一样。虽然通话效果比手机直接通话稍差一点,但并不比微信发送语音差。而微信的语音聊天,大多是发送语音短信,如果要实时聊天的话,必须采用“视频聊天”功能,但这一功能无疑会耗费巨大的流量。
出于对未来的考虑不同,Line在功能性上相对要比微信更加完善,而微信则更加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不过只要马化腾不甘心停留在国内市场,那么就必然要面对这些问题和难题。对于马云来说,Line能够成为微信的一个重量级对手,如果真的有投资或者收购的可能,对阿里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