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防治专家指导方案:高血压病人食疗自疗
24745900000032

第32章 生活宜忌与饮食疗法(11)

先把白菜洗干净,再切成丝;猪肉洗好后也切成丝,并放在调好的团粉、料酒、味精、酱油罩拌匀;用热油锅煸姜、葱,然后把肉丝放入锅罩煸炒至稍熟时起出。盛在盘子罩;接着把白菜放入锅内,加精盐,煸至八成熟时,倒入肉丝,略炒一会儿至熟即成。

【功效】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坏血病、慢性肾炎等患者宵常食用。

(第七节)

预防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或特发性高血压,亦称高血压病,是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约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主要是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所致,血容量与心排血量的增高则为次要因素。

高血压易引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内容,高血压病易引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用于危险分层的危险因素: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3级)。年龄,男性>55:女性>65岁。③吸烟。④总胆固醇>6.5毫摩尔/升(250毫克/分升)。⑤糖尿病。⑥心血管病家族史。

(2)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①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同醇降低。②低密度脂蛋白(HDL-C)胆同醇升高。③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④肥胖。⑤静坐的生活方式。⑥纤维蛋白原升高。⑦高危社会经济状况。⑧高危种族。⑨高危地区。

高血压病与遗传有关系

遗传基因长期被人们假设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18世纪就有人提出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基因有关。之后,许多人观察到,家族有高血压病史的发病率高,提示有遗传的内存阂素存在。父母患有高血压病,则子女发生高血压病的几率较高。是父母无高血压病者的2倍。上海高血压病研究所也对高血压病病人遗传斟索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认为高血压病遗传史十分明显,提出了高血压病是一种遗传性缺陷,是这种遗传缺陷对应激的血管反应。据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统计,有家族高血压病史者占30%,证明遗传与高血压病有关。有人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一系列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还有的研究发现,在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25%。

年龄与高血压病也有关系

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些统计资料表明,40岁以下仅占总患病数的10%左右,40以上占总数的90%左右。我国资料表明。4~14岁发病率为0.86%,15~20岁为3.11%,20~29岁为3,91%,30~39岁为4.95%,40~49岁为8.60%。50~59岁为11.38%,60~69岁为17.23%。由此可见,4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女性还常发生绝经期高血压,这也提示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内在生理变化或长时间的外界因素作用,适于本病的发生。

高血压病与职业和环境有关系

职业和环境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不同职业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有较明显差异。在工作繁忙而又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尤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人员,如售票员、报务员、会汁、教师等患病率高。

饮茶有利于防治高血压病

饮茶对防治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的功效是肯定的。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福建医科大学巡回医疗队对30岁以上的5428人按饮茶习惯进行了高血压病的调查,发现喝茶者患高血压病的只占1%;而不喝茶者患高血压病的则高达10%以上。该校冠心病防治小组在茶区开展冠心病调查,发现常年喝茶者中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只占1%;而不喝茶或很少喝茶者患冠心病的则占55.7%。这些事实足以说明,经常饮茶确有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功效。研究表明,茶叶之所以具有改善心血管生理功能的效果,主要是茶叶含有维生素P的缘故。尤其是儿茶素类多酚物质能改善微血管壁的渗透性能,故可有效地增强血管的抵抗能力,起到生物氧化剂的作用,防止血管壁膜类物质的过氧化作用,从而防止了血管硬化;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和胆固醇,促使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增大,有效地防止血凝,不致造成血栓、血淤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茶叶中含有2%~4%的咖啡碱。此外,尚含少量的茶碱和可可碱,均能溶于热水之中。饮茶所起的兴奋作用,就是咖啡碱的功效。由于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从而达到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提高劳动效率之目的。试验表明,饮茶能提高分辨能力、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咖啡碱尤具利尿、解毒、平喘、强心、扩张血管之功能。因此,饮茶有利于防治高血压性史痛、增加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调节脂肪代谢等,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叶中约含10%~20%,绿茶比红茶的含量高。在茶叶的药用敛能中,荼多酚是主角。茶叶中的茶多酚不仅含量高,而且组成物质也多,大约有30多种,绝大多数都具有药理作用。它有增强毛细血管的作用,尤其当脂肪性饮食过多时,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脆性也就增大,容易引起破裂出血。饮茶可增强微血管壁的韧性,而且药效极为明显;可防止维生素C的氧化,有利于维生素C在机体内的积累和利用;能使有害离子(为六价铬离子)还原变成无毒害离子,因而有解毒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减少高血堰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这是饮茶功效的独到之处。

茶叶中的无机盐若以百分比计算,约含有4%~6%,其中50%~60%可溶于水,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主要成分钾盐占50%,其次是钙、镁、铁、锰、铝等,还有铜、锌、钠、硼、硫、氟等微量成分。这些元素大部分是人体所必需的。有人检测,每日喝5~6杯茶,某些无机盐少则可以满足人体需要量的5%~7%,多则可满足50%。特别应当提到的是,每100克茶叶中约含有10毫克~15毫克氟,而80%的氟又可溶于茶汤。因此,每日若喝10克茶叶,即可获得1毫克的氟。据科学家分析得出的结论,茶叶中锌的含量比咖啡高,而镉的含量则比咖啡低。人体肾脏内镉含量对锌含量比值的变化,是引起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茶叶中的锌比咖啡中的高得多,据此可断定饮茶有利于防治高血压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饮茶一般不宜过多过浓。患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宜少喝浓茶,否则,可能会诱发心跳过快,血压增高。

高血压的Ⅰ、Ⅱ级预防

1995年5月1日《健康导刊》报道:高血压的1级预防,是指已经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患者,控制危险因素防止高血压的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包括减肥、戒烟、戒洒、低盐饮食、定期健康查体、防止情绪激动、适当合理运动等。

高血压的Ⅱ级预防,包括已经采取了的高血压预防措施。对已经患了高血压的病人应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要及时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预防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以来,医学工作者在治疗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的同时,一直存考虑高血压病的预防问题。由于高血压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因此还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根据现有的史献资料,兹将预防高血压病的措施和办法介绍如下。

(1)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保持愉快的情绪,合理地参加生产劳动及文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等。这些均有利于维护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进行集体定期健康检查)和群众性的防病治病工作。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而本人血压曾有过升高记录者,应予以定期随访观察,以利于本病的早期防治。

(3)提倡每个医师在诊病时,将血压测定列为一项常规检查,这将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高血压病病人,并提供早期治疗的机会。

(4)低钠盐摄入,减轻体重,饮酒适度,适量运动,多食水果、蔬菜等非药物性措施,对预防血压升高有积极意义。可作为一级预防,特别适用于有发生高血压病的高危性的人群,如高血压病人后代、肥胖者和血压处于正常高限的人。

患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大便时应注意的问题

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同的生理特点之一就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其收缩与舒张功能均减弱,合并动脉硬化的比例升高。因此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患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大便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大便时,不论采取蹲式或坐式位,必须采取下蹲位,屈膝屈髋,使静脉受压,回心血量增加,动脉受压,外周血管阻力加大,以致血压升高。如果大便不畅、费力,加大腹压和屏气同时会给心脑血管带来过重负荷,增加了老年人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的机会。因为血压升高会使脑血管在加重负荷的同时,受到高压力血流的冲击,当超过一定负荷即发生破裂出血,造成脑卒中;另一方面心脏工作负荷增加,需氧量亦增加,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当心肌氧供应不充分时,心肌易诱导出不稳定电活动,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使病人致死。

同时应该指出,老年人大便后站起来时,血液骤然下流,充盈腹腔内及下肢,使脑供血不足,造成血压下降、头晕、眼花,容易摔倒,发生意外。因此大便后站立时应缓慢,切不可动作“过猛”。通常采用坐式位大便可能会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当然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水果蔬菜、服用缓泻润肠药以防便秘,也是预防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措施。

维生素C可以防治高血压

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了血压正常的67名健康人和241名健康与高血压患者共存的人群后发现,他们的血压值均与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血液浓度呈负相关。科学家认为,维生素C抗高血压的机制是与它能消除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导致血压升高的自由基有关。这表明血液中维生素C的高水平可能防止健康人患高血压。

检查高血压病

病人血中的肌氨酸酐含量的意义最近,美国学者发现,高血压患者如果血液中的肌氨酸酐含量超过标准。就极容易诱发心脏病或中风,而且,病变突然,病死率高。最值得注意的是年轻高血压病人的病死率亦高。肌氨酸酐是肌肉新陈代谢的产物,血液流经肾脏时,肌氨酸酐将被过滤出去,如果血中肌氨酸酐含量太多,则可能是肾功能不正常。

美国健康研究所自1973年开始追踪研究了1万多名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肌氨酸酐含量超过2.5毫克者,有50%以上的患者会在达到这种界限的8年内死亡。虽然迄今医学界仍无法解释肌氨酸酐与高血压患者早死的有关原因,但有人认为,肌氨酸酐含量过高比由于胆固醇含量过高及曾患心脏病等指标更能准确地预测死亡。

所以,美国医学界有不少人士都主张,每位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要检查1次肌氨酸酐的含量。

多吃盐会使血压升高

前面已经谈到,饮食中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人们不禁要问,多吃盐为什么会引起高血压呢?

(1)饮食中钠摄入量增加,可使过多的钠离子在体内潴留,钠潴留必然导致水潴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而使血压增高。

(2)细胞外液中钠离子增多,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梯度加大,则细胞内钠离子也增多:随之出现细胞内水肿。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肿胀致管腔狭窄,总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增高。

(3)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抑制钠一钾交换,从而使更多的钙经电压敏感性钙通道进入细胞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增多,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

(4)细胞内钠离子增多使细胞内外钠的电化学梯度减小,从而减少了经钠一钙交换机制的钙外流。

(5)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细胞内钠离子增多,触发钙依赖性的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又使贮存的钙释放。

(6)高钠的摄入增加了对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敏感性。

(7)高钠摄入增加了血管壁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数目。

(8)高钠摄入增加肾脏a2-受体的数目。

(9)高钠摄入兴奋交感神经中枢,增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索的含量及摄取,增大对下丘脑神经元刺激的升压反应。

以上所述均有一定的实验根据,但有些学者则持不同意见。总的说来,多吃盐使血压升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高血压病病人应当忌酒

饮酒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不少人认为酒能活血行气,壮神御寒,更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凡长寿者多饮酒。作为某种例外,这似乎无可非议。但是,不要忘记,所有酒类均含有一定的酒精,尤其是各种白酒所含酒精浓度更高。酒精毕竟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这一点对于已经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尤应切记,千万不能麻痹大意。酒精对消化道黏膜、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酒精还可增加机体对许多化学毒物的感受性。当酒精中毒时,机体内的维生素C及叶酸极易出现缺乏,而这对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患者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据实验报道,饮用酒精的中毒剂量为75~80毫升,致死量为250~500毫升。血流中酒精浓度达0.4%~0.5%时,即可导致死亡。酗酒者必短命,嗜酒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可高达59%;嗜酒者的病死率比一般人高2~3倍以上,其中30%~50%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戒酒是预防高血压病、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美国杂志报道,过度饮酒可使血压升高,降压疗效较差,并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为了控制高血压,提出饮酒应适当,即每日乙醇量不超过30毫升,这相当于60毫升纯威士忌,或大约240毫升葡萄酒,或720毫升啤酒。故从防治高血压病的角度出发,应当忌酒。

血压维持在多少合适

抗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那么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该降到什么水平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患者情况不同,降压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应至少降至<18.7/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

(2)对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血压应降至<17.96/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

(3)对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应降至“正常”(17.96/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或“理想”(15.96/10.64千帕<120/80毫米汞柱>)水平。

(4)对伴有肾脏损害的高血压病人(24小时尿蛋白超过1克),血压应控制在17.96/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以下,最好降至<17.3/10.0千帕(125/75毫米汞柱)。